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第204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開局默爾索怎么辦、[綜漫]我被赤色子彈射中了心、開局一座旅館:我躺贏了、[綜漫]那什么的排球、[綜漫]乙女游戲主角的我不想做人了、[綜漫]重力使的戀人不對勁、改寫團滅漫畫的結局、[純情羅曼史同人]天生勞碌命、地球人自救手冊[綜美戰]、穿成游戲最慘大魔頭
但隨著天氣重新轉暖,戰爭的陰云卻是逐漸密布,,數千里漫長戰線上,明軍的獠牙再次張開…… ------------------------------------- 正月立春以后,逐漸進入春雨時節,尤其是南方,轉暖來得快,許多地方已經開始春耕。 這對光烈朝廷也是一大考驗。 之前光烈六年,是趁著秋冬農閑之際開戰,人力充沛,可現在戰爭仍在繼續,甚至即將進入關鍵時刻,而南面腹地的農業生產卻又進入春耕,很容易導致糧食減產。 兩者的平衡,是一個困難工作,尤其是對于內閣而言,負擔不小,幾個留守閣臣,從正月以后,就開始連軸轉了。 而體現在前線,就是支前民夫數量大為減少,后勤壓力增大。 三條戰線的支前民夫總數,由八十萬,降低到不足三十萬,只有之前的一小半。 而其中十四萬都集中在西北方向,南邊兩個戰場,能用水運,盡可能少用人力。 盡一切可能減弱戰爭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民以食為天,糧食生產是國家頭等大事,朱由榔寧愿戰爭進展緩慢些,也不愿意造成后方農民大規模破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為了應對這個局面,內閣提出五點解決方法, 首先是增加從東南亞運糧力度,從往年每歲一百萬石,增加到一百六十萬。 其二,是增加對支前民夫的補貼力度。 原先的民夫支前獎勵還只停留在減稅方面,現在卻是增加了現金獎勵,按照服役時間,每月按標準普通軍士餉銀的七成發放補貼。 其三,對于家中有勞力參與支前的家庭,地方府縣衙門需以財政組織人手,幫助春耕。 其四,各地民兵部隊,暫時停止活動,只保留少數,不到十萬人的規模,用于補充前線戰損。 最后,大明皇家銀行,向財部簽發四百五十萬元的“春耕國債”,用于穩定農業生產。 這也是很重要的,因為春耕時節,不僅是農忙,而且也是古代小農家庭最脆弱的時候,去歲存糧即將耗盡,而今年的夏糧又未到來,正是青黃不接。 要么只能向士紳地主借高利貸,被盤剝殆盡,幾年過后,就得賣田抵債,淪為佃戶,要么就得賣兒賣女,犧牲骨rou至親,來挺過難關。 這就是千年來封建社會的常態,就是所謂“田園牧歌”、“太平盛世”。 之前有大臣建議,可以效仿前宋王安石變法所用的“青苗法”,來代替士紳,以朝廷向百姓發放“青苗貸”,幫助農戶挺過春荒。 但在內閣和天子的反復思量以后,還是放棄了。 王安石的青苗法可不是什么好政策,這年頭“皇權不下縣”,地方胥吏那就是土皇帝,上面政策制定得越好,下面執行就會越糟糕。 北宋的青苗法,最后就變成了地方官吏強行攤派,最后反而殘民害民。 所謂皇權**,其實根本就制不了幾個人。 朱由榔窮盡心思,反復思量之下,發現自己唯一能做的,竟然只有減稅…… 而且哪怕再怎么減輕壓力,這么大規模的戰爭,消耗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說不會影響后方,那是屁話。 誰也不知道,這三年以來,所大明所積蓄淺薄家底,能撐到什么時候,百姓的忍耐程度,底線在哪里……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br> 何況現在大明可不止是“帶甲十萬”,而是帶甲五十萬,戰馬數萬匹…… 不過好在,比起咬牙苦苦支撐的南面明廷,北面的清廷,直接就進入財政崩潰狀態了。 在年前,多爾袞還能維持自己新政以來的開明形象,執行孟喬芳所說那種安定民心,招撫屯墾,減輕賦稅等等鼓勵生產措施。 可當眼下生死存亡之際,數十萬大軍巨大后勤壓力砸下來,到底還是只能靠搜刮籌措了…… 山東、北直、河南、山西等地,停了兩年的九厘銀重新開征,還多加了一筆“平南餉”,要求山東多繳四十萬石,河南三十萬石,北直四十萬石,山西三十萬石。 多爾袞知道,這無異于飲鴆止渴,只在主動破壞自己這三年以來好不容易經營出的局面。 但他又有什么辦法呢? 賦稅重擔,也進一步加大王愬在北直所引起的抗清民變力度。 河南地區活躍的民間抗清武裝榆園軍,開始活躍起來。 各條戰線的對峙態勢,即將被打破 而襄陽戰役,將成為這一轉折點。 第24章 重炮(上) 承天府西南面的章山,明軍光復中軍先鋒部隊正于此駐營。 隨著風雪停息,天氣轉暖,兩軍將士的行動力大大增強,戰事一觸即發。 趙印選以王興部為先鋒,自江陵出發,抵達章山,尋機北上承天府治的鐘祥縣。 其余主力,則從荊門方向進發。 王興站在山嶺高處,舉著手中望遠鏡,遠眺正在行軍當中的明軍。 隨著春耕季節的到來,后方補給轉運缺乏人手,更加催使明軍必須提前拿下承天府,唯有如此,才能使用水運,直接從漢水往襄陽方面運糧,可以大大減輕明軍后勤壓力。 這個任務交給了光復中軍。 中軍算是光復軍中建制最早的單位,其中有不少精銳部隊,如昔日胡一青的第一師,胡一青本人雖然調任左軍,但他之前帶著的部隊卻成了中軍的王牌,除此之外,便是王興和龐剛、周嘉屏等人,也俱是老將。 王興在光復二年時,還只是參將,后來被越級提拔為總兵,參加了軍山湖大戰,受封通山伯。所以如今在總兵位置上待了三四年,也沒啥疑慮。 不過龐剛、周嘉屏幾人就有些急了。 當初光烈元年,肇慶朝廷軍制改革,最初的五個總兵,趙任叛變后被殺,余龍犧牲,趙印選已經成了頂頭上司。 而他們兩位,卻還在總兵位置上原地踏步。 雖然在光復南京以后,也都先后得了侯爵,比起王興的伯爵來得還強,但明眼人都知道,這個侯爵更多是因為二人當年的從龍之功。 人家王興的伯爵卻是實打實打出來的,日后資歷夠了,肯定還有機會,而龐剛、周嘉屏恐怕是快要到頭了,二人都已經四十出頭,再不在北伐建功,日后天下平定,怕是就用不到了。 雖然朱由榔在位之下,明廷尚無黨爭之風,但所謂“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下面人私下還是有所意識的。這其實也無關私心,畢竟人總是傾向于信任自己熟悉的舊人,此乃人之常情。 軍中向來有“六系”之說,即“忠貞系”、“西系”、“肇慶系”、“浙東系”、“鄭系”、“大同系”。 不難看出,這就是光復六軍各自的主要來源。 龐、周二人,七年以來原地踏步,也有這方面的原因,畢竟沒有能說服人的戰功,就算把你提拔到左軍、后軍之類去當僉事、同知,人家驕兵悍將未必服氣。 所以此番戰役一開,龐、周二部相當賣力,在荊門打得有聲有色,吸引了承天府清兵的極大注意力,固山貝子務達海先后派兵六千馳援,兩軍相持不下。 于是乎反而給王興創造了機會,王興便可從章山引兵北上,圍攻鐘祥。 “那重炮帶上沒問題吧?” 觀察完沒太大問題后,王興轉身對副將問道。 副將陳世達,本是左軍出身,調動過來,剛上任一年多,回應道 “將軍放心,都督專門多派了三百匹馬騾,絕對夠用!” 王興頷首 “此戰承天府城高墻深,就靠這重炮之威了?!?/br> 戰前,全軍擁有三個武備局與兵工公司費盡功夫,湊出來的重炮營。 其中兩個都被配屬給了中路戰場。 因為中路戰場的攻堅任務最重,襄陽自古就是雄城,經過十數代經營,說是固若金湯毫不為過,正是攻城重炮用武之地。 不過畢竟之前沒有實戰經驗,也沒試過,所以對于這玩意的威力和效用,大家還是有些疑慮的。 這番攻興都承天府,王興部配屬了半個營的重炮,也算是提前嘗試一下,畢竟承天府經過嘉靖的營建以后,相較于一般的府縣城,也要強得多,算是個小襄陽了。 大軍幾個步兵營和馬營隊伍最后,二十四門重炮,被四百多匹騾馬拉拽,緩緩而行。 這玩意空重,達三千斤,需要十四匹騾馬,才能勉強拉拽行動。 半個營的重炮,還要加上沉重的彈丸,以及大量火藥,需要七百匹騾馬,才能全部載完。 好在這時候的明軍,并不缺乏馱馬、挽馬。 隨著戰馬資源豐富,明軍的輜重用馬也不再缺乏,一方面來自于西南滇馬,收復云南后,明廷就開始和許多西南土司地區加強互貿,其中較為重要的商品,便是西南滇馬,這種馬匹堅韌耐苦,不挑食,是極其優良的挽馬。 其次,那些從河曲、草原而來的馬匹,并非所有都適合作為戰馬,其中被淘汰的,也會被充為輜重馬匹。 這番下來,經過幾年經營,全軍挽馬、馱馬總數,已經超過了七萬匹,作為一個南方政權,這個數字頗為不錯了。 軍隊騾馬化,也是提升戰斗力的重要標準,不僅是在古代,哪怕是近代,直到內燃機廣泛運用之前,馬騾都還是運輸主力。 后世的一戰時期,各國的騾馬都還是重要戰略資源,哪怕二戰日本軍隊,也只能算是騾馬化軍隊(所以有日軍其實只算一戰水平的說法)。 中國歷史上,騾馬化做得最好的,是唐朝,大唐安西都護府的步兵,都是先乘馬抵達戰場,到地方以后,再下馬列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按照明軍的劃分標準,這些重炮應該算作二十八斤炮,相當于西方的三十四磅到四十磅的水平。 黑洞洞的炮口實在駭人,跟個水桶差不多寬,彈丸裝填都得兩三個人,一起搬運。 這也導致攜帶的彈藥實在不多,一門炮也就帶上三十枚炮彈。 一發,就得消耗幾十斤火藥,把這點炮彈打完所耗火藥,都夠一個步兵營用上幾個月了。 而且其實這種火炮的應用范圍也不多,除了攻城,在野戰中完全是累贅,故而全軍滿打滿算,也就裝配了三個營而已,一般攻城,用上半個營,乃至一個哨,就綽綽有余。 三個重炮營的基層軍官,都是第一批畢業的兵學苑炮科學員,這些新軍官的文化程度,又比以前的教導師要強些,不過缺乏實戰經驗,此番攻打承天府,也算是幫他們刷經驗了。 ------------------------------------- 好在章山往北行十幾里以后,就可以在漢水邊上搭船,漢陽方面專門派了三十多艘江船過來。 戰前高一功就上疏過,認為日后北伐,湖廣、江淮,都要廣泛使用內河運船,內閣就讓工部在岳州、九江,花了八十多萬元,督造了五百余艘,開戰后也的確取到了不小作用。 正月二十六,還有三天就是雨水時節,湖廣地區的天色已經有云霧聚集,王興所部抵達鐘祥城外。 二十四門重炮登岸,面朝鐘祥城南,依次排開。 王興并未急著放炮,而是先讓本部所屬的炮營中小口徑野炮,先對著城防,開炮試探。 果不其然,作為當年嘉靖頗為重視的“第四首都”,鐘祥城頭還是配屬有約三十門佛郎機火炮。 一番炮戰,全部暴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