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第171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開局默爾索怎么辦、[綜漫]我被赤色子彈射中了心、開局一座旅館:我躺贏了、[綜漫]那什么的排球、[綜漫]乙女游戲主角的我不想做人了、[綜漫]重力使的戀人不對勁、改寫團滅漫畫的結局、[純情羅曼史同人]天生勞碌命、地球人自救手冊[綜美戰]、穿成游戲最慘大魔頭
大明船舶公司是一個得到皇家銀行貸款的單位,寧波分行向船舶公司撥了七十萬元的貸款,分作十期,八年內償還,利潤大概有七萬元,算是低息貸款了。 接下來的主要放貸業務,也是針對造船業,和國有工業公司。 至于對民間企業的貸款,還是比較謹慎。 因為經過幾年的實踐,張同敞也遇到了不少問題,而他對此的總結是。 此時的大明,雖然已經在建立起資本化的國家機器,但卻缺乏一部足以保護這種新經濟形式的法律。 比如,企業債務糾紛如何解決,如果經營不善,怎樣才算倒閉,企業的所有權如何規范,發生爭執又有誰來審判? 在過去,商賈是被壓制的社會階層,這種壓制不僅僅只是體現在社會地位的低下,更重要的是,朝廷不屑于建立一個規范,來衡量他們的社會活動。 結果就是,民間商賈的經營規模,完全取決于地主階級所掌控的官僚機器的意志。 這也是朱由榔最擔心的東西,他從來不相信自己手下這幫官僚集團是什么好鳥,在封建社會,官僚,尤其是地方官僚,就是地主,就是士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為了維護他們的社會特權與地位,他們當然會對逐漸上升的新興資本家們充滿警惕與打壓。 “一個臭賣貨、跑海的,憑什么和我世代官紳相提并論?” 他們甚至都不需要動用什么官府權力,只需要鄉里的宗祠,就能對付了。 在這個年頭,作為階級統治的最后一級,宗族是擁有獨立于官府之外的審判權,可以限制宗族成員的人身自由。 而資本經濟最需要的,就是可以流動的勞動人口和資金。 關于這一點,朱由榔之前也采取了不少辦法,比如廢除了人口流動所需的“路引”,跨府縣的流動無需官府和鄉紳的作保。 但明朝嚴苛的戶籍制度,依然是一條攔路虎。 而且戶籍制度不是一個孤立的敵人,它背后還有種種封建關系。 奴籍、賤籍的壓迫,士民戶籍間的巨大鴻溝,都奠定著整個階級社會的基礎,牽一發而動全身。 這也是朱由榔支持政企分離,和鼓勵民間工商業,而不會將所有東西交給所謂“朝廷命官”們打理。 所謂“國家”,不是什么獨立存在的勢力,而是一整個統治集團,在這個年代,就是地主士紳們。 在這種情況下,去搞什么完全“國有化”,實際上是官僚化、士紳化,看似是把國家經濟命脈掌控在自己手里,其實是推給了封建士紳。 這也是歷史上清末洋務運動,所謂“官督商辦”的癥結所在,只是在明面上辦了些所謂近代企業,但事實上,這些東西的命脈還是掌握在封建官僚手中,最后反而變成了軍閥混戰的工具。 這和工人階級專政后的生產資料國有化,完全是兩碼事。 工人階級的國有化,本質上是集體化,無產者作為統治者,才有收益的可能。 國有,首先得看國家是屬于誰的。 如此種種,都催促這朱由榔改革現有的律法制度迫切性,但朱由榔知道,一旦邁出這一步,那就不只是之前那樣小心翼翼的博弈,而是要面對整個運行了上千年的階級秩序。 朱由榔必須先完成國家的統一,并且給大明創造一個安全的外部環境,就像太祖朱元璋當初那樣,最后,才能向國家內部,舉起手術刀。 ------------------------------------- 光烈五年,四月 隨著開春以后,海上的商業航線又忙碌起來,而在浙江沿海,一支龐大的艦隊正在匯集。 陽光照耀下,海面波光粼粼,寧波港前,距離繁忙的市舶司四十里外,便是寧波軍港。 上百艘戰艦正停泊于此 這么大的陣仗根本無所謂保密,岸上成千上萬看熱鬧的百姓聚集遠眺,議論紛紛。 上千料的福船高聳海面,赤紅色明字大旗迎風獵獵。 統共十二艘夾板戰艦,五十四艘大福船,其余小福船、蒼山船、哨船、沙船等輔助戰船一百一十艘。 水手一萬一千人,步軍六千余眾,各類火炮超過一千門。 剛滿二十六歲的鄭成功身披甲胄,按劍站在港口前,雄姿英發,身后數員悍將依次排列。 身前香案擺布 中書科的官員在御前司左右護持下,展開圣旨 “……茲令光復海軍都督朱成功,加授龍虎將軍,提海軍東海、南海、北海、后備、步軍諸部,遠征朝鮮、遼東,以破韃虜之側?!?/br> “末將領旨!” 鄭成功站起身來,先是雙手接過圣旨,而后是象征兵權的節杖。 隨后轉過身來 先是向不遠處的媽祖廟上香。 面朝港內林立十數里的龐大艦隊,大聲下令 “開拔!” 港邊早已被士卒五花大綁好的幾頭豬羊牲畜,被推進海中,還有幾壺酒。 東南沿海人民信仰媽祖,出海前都是要先祭祀一番的。 隨后眾將登船,升帆啟航。 這支龐大艦隊,將穿過舟山群島,從東海、黃海,直抵朝鮮半島,向滿清的統治核心,刺出利刃! 第71章 李氏朝鮮 此番海軍并未全軍出動,除了在福建、廣東留下部分戰艦,以防范荷蘭人外,還有部分戰船留在江淮前線,但主力戰船都拉了出來。 雖說一共不到兩百艘船,只占海軍艦船總數的三分之一。 但這兩百艘,都是軍中精華所在。 其中十二艘甲板戰船,都是當初鄭芝龍好不容易,從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手里撈來的珍貴貨色。 也是海軍載炮量最多的十二艘戰船,每船載炮二十八門,在東亞地區,已經可以吊打大多數武裝商船了。 自光烈三年開始,兵工公司先后向海軍調撥了火炮三百多門。 鄭成功根據載炮量不同,將全軍戰艦分為甲乙丙三級炮艦,甲級炮艦二十八門以上,就是這十二艘夾板船。 除此外,還有二十六艘大福船,載炮二十門,為乙等船,還有三十艘丙級船,載炮十四門。 其余小福船、沙船、哨船等等輔助戰船,載炮就比較零星了。 滿清在張存仁的江南水師全軍覆沒后,就基本沒有水面力量了,可能只有山東沿海,有幾艘福船而已。 而且他們恐怕也很難料想到,明軍居然能遠道數千里,跨過東海,直抵遼東、朝鮮。 其實明軍并非第一個執行這一戰略的。 早在當年唐初之時,英國公李績滅高句麗,采取的就是水陸并進,先從海上登陸,拿下高句麗南面的百濟,而后與陸軍前后夾擊。 只不過那時候的造船和航海技術還不發達,戰船只能從山東半島出發。 而現在,艦隊卻可以直接從江南沿海開拔,通過近月的航行,抵達朝鮮半島西側。 ------------------------------------- 朝鮮王國,京畿道,漢城府 此時朝鮮在位的,是歷史上被稱為朝鮮孝宗的李淏,這位仁兄命運挺曲折的,少時就被后金俘虜,親眼目睹了自己父親對著皇太極三跪九叩,從此將這奇恥大辱銘記于心。 而后又在滿清當了五年質子,直到1645年,也就是朱由榔登基的那年,才被放了回去,說起來,也算是和朱由榔同病相憐的苦命人了。 明初時期,隨著朱元璋驅除韃虜,蒙古勢力被驅趕到了漠北草原,原本被蒙古滅亡的高麗,由重臣崔瑩把持后,可能沒搞清楚自己幾斤幾兩,想借此準備與明開戰,并派李成桂出兵入侵遼東半島。 歷史從來沒有新鮮事 李成桂以江水泛濫渡江困難、糧食不足為由,再次要求高麗王撤軍,后來就是非常經典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李氏王朝建立以后,素來對大明畢恭畢敬,雙方的關系也十分融洽,先后參與過和明軍一起,對女真和倭寇的戰爭,最著名的就是萬歷抗倭援朝戰爭。 從文化和政治氛圍上而言,由于明朝自永樂后定都北京,和朝鮮的距離比和江南的還近,所以朝鮮受明朝影響極大。(這一點從當代朝鮮的服飾文化上就可以看出,所謂“衣冠文物悉同中國”,日本吞并朝鮮之前,朝鮮半島的官方文字都是漢字,至今韓國人身份證后面,還要備注一個漢字姓名。) 故而終明一朝,朝鮮堪稱大明的小迷弟,不僅在文化上備受熏陶,在政治上也走得最近。 但萬歷以后,情況急轉直下,尤其是皇太極先后兩次遠征朝鮮,史稱“丙子胡亂”、“丁丑胡亂”。 從胡亂這個稱呼上,就可以看出朝鮮人對滿清的態度了。 當時,朝鮮向滿清稱臣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保留衣冠制度,不剃發易服。 說朝鮮心向大明,還真不是假的。 當初后金第一次出征朝鮮,清軍統帥阿敏,一直打到平壤城下,當時的平壤駐軍統帥見清軍勢大,居然棄城逃跑,金軍輕松拿下平壤城。 朝鮮國王在聽到后金軍攻陷平壤的消息后,棄城而逃,跑到江華島,后來派人譴使求和,第一次簽訂了中立條約,承若不再支持明朝。 結果條約簽訂以后,前腳后金軍剛走,后腳朝鮮又和遼東明軍聯系上了,繼續給予明軍策應支持。 當初毛文龍所在的皮島,就是朝鮮的地盤,同時朝鮮也一直就近給予糧草輜重資助。 景福宮內,剛剛三十歲的國王李淏卻是滿臉愁緒,頭上白發都已不少。 自從滿清丟失了江南,變成了高位截癱病人,錢糧供給大幅減少。 尤其是多爾袞還要訓練新軍,還要督造火器,更是加大了對于朝鮮、蒙古的剝削力度。 身前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臣,也是長嘆一聲 “殿下,清廷那邊又來旨意,要求今年貢賦要在往年之上,多加二十萬兩白銀,十五萬石糧食,如此一來,又必須多加兩成賦稅才行啊?!?/br> 老臣名喚金集,官居禮曹參判,相當于大明的禮部尚書。 李淏嘆息道 “又能如何呢?雖說清軍大部已經入關,可就算留在關外的人馬,亦不是我國能夠匹敵的啊?!?/br>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自從第二次征服朝鮮之后,滿清就嚴格的限制了朝鮮的軍隊人數,確保對方無反抗之力。 后世給李淏“孝宗”的廟號,可謂恰如其分,因為縱觀李淏的人生軌跡,和當年南宋的宋孝宗的確非常相似。 不同于他直接選擇擺爛的父親,李淏從即位之初,也許是當年滿清給他留下的屈辱記憶實在是太深重,所以便積極任用反清派官員,打擊朝中親清勢力,拒絕使用清朝年號。(許多李氏朝鮮早期的文獻里,都還在使用崇禎年號,以至于有“崇禎五十五年”之類的說法,朝鮮文人對于清朝比較反感,甚至在地圖上,將長白山稱為“野人山”,將關西女真,視為“野人”。) 甚至,一度積極策劃“反清復明”,稱為“北伐論”。 只可惜,歷史上李淏英年早逝,在位不到十年,就憾然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