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第159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開局默爾索怎么辦、[綜漫]我被赤色子彈射中了心、開局一座旅館:我躺贏了、[綜漫]那什么的排球、[綜漫]乙女游戲主角的我不想做人了、[綜漫]重力使的戀人不對勁、改寫團滅漫畫的結局、[純情羅曼史同人]天生勞碌命、地球人自救手冊[綜美戰]、穿成游戲最慘大魔頭
而文章的內容也很簡單,就是號召教育普及,認為朝廷和皇室,有義務,為每一個大明子民提供基礎教育,就算現在無法普及每一個人,也應當盡量努力地創造條件,接近這一目標。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是以太平之政,莫過教化,教者,政之首也” “朕嘗聞有窮兵黷武而亡國者,有窮奢極欲而亡國者,有殘民暴政而亡國者?!?/br> “未嘗聞以教育而亡國者也?!?/br> 文章最后,直接開出賞格,號召全國士子和讀書人,可以主動投獻自己編寫的教材,只要禮部審核后,覺得有可取之處,就可得賞銀兩千兩,錄用為官。 如若寫得特別好,甚至能被天子嘉獎,沒有功名的,賜進士出身,并一步登天,任為禮部郎中,賞銀五千。 此話一出,全國無不掀起了一波研究怎么編寫教材的風潮。 報紙在最后給出了新編教材的要求和標準,其一是文本要盡量少,便于印刷普及,其二要有教育意義、準確無誤,其三要便于理解,可以自學。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何況這也不是什么上戰場。 古代文人,從來就有好為人師的風氣,這不僅僅只是能得到賞賜提拔,自己編寫的教材,如果能得到批準,說大點,自己就能成為日后全天下年輕士子的老師??! 要知道,上一個能達成如此成就的,還是編寫《四書集注》的朱熹。 這種名利雙收的巨大誘惑,實在能讓每一個讀書人發狂。 不到半個月,就有數百讀書人進獻了自己的作品。 各種方案千奇百怪,有的將元末明初編寫的《小四書》蒙學教材,增減刪改,合作一本,有的將《九章算術》和《周髀算經》截取經典問題。 朱由榔偶爾也會饒有興致的看一些,其中不乏很有想法的。 比如有人提出簡化繁體字,這其實也不算稀奇,漢字簡化自古就有,行書、草書最早就是為了簡化書寫。 更讓朱由榔沒想到的是,關于數學教材的編寫,超過三分之一的方案模本里,都提倡使用泰西數字,也就是阿拉伯數字,便于計算。 明末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思想文化變革時期,大量的讀書人,尤其是江南地區的士子,思想其實并不僵化。 如果你翻開許多流傳下來的,明末士子的個人筆錄,你會發現,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世界觀,其中不乏相當激進的存在,比如反君主**,乃至于男女平等、良賤平等。 這些各有特色的投稿,雖說大部分都有缺憾,但可取之處也不少,朱由榔讓禮部無論好壞與否,只要對方不是照抄前人作品,有價值的,一并賞賜五十兩到一千兩不等。 而翰林院、禮部的聯合編纂組,也可以從這些作品中汲取足夠靈感。 第54章 小學(上) 隨著川陜戰爭的結束,明清之間的碰撞又漸入平息,山西方面義軍逐漸向陜西轉移,其余留在山西的,也大多分布在呂梁山區地帶,陷入和清軍進剿軍隊的拉鋸中。 而陜西局勢則穩定下來,姜鑲占領關中以后,朝廷也不可能把他馬上調走,那不是逼他造反嗎? 先是溫水煮青蛙,讓秦佐明部押運一批糧草進入關中,補給姜鑲部,而后自然是賴著不走了。 其次,又提拔許多姜鑲麾下立有戰功的將領。 首先就是王輔臣,姜鑲不是任他作參將嗎?朱由榔提他當總兵,封伯爵! 原本就不是姜鑲嫡系的萬練,也被提拔為總兵。 其下還有大量將佐被提拔任用,姜鑲都不好反對,否則不是斷人前程嗎?其他人不說,就王輔臣那種“活呂布”的性子,誰知道會不會來個“義父在上,受孩兒一刀”? 朝廷更是直接使出銀彈攻勢,四十萬兩白銀運進來,賞賜各部,拉攏人心。 對于建制騎兵的編制,樞密院早有備案。 騎兵計劃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師級單位的配屬騎兵,用于配合步兵作戰,計劃每師最好有一千騎。 其二,便是作為戰略力量的全編制騎兵 在光復五軍和海軍之外,再設立一支騎軍,下轄兩到三個騎兵師,每師大約五千騎左右。 新建騎兵部隊,以原前軍的那兩三千騎兵和吳軍殘部、姜鑲部、松潘部合編在一起,再加入新兵稀釋后訓練整編。 朱由榔加封文安之為川陜總督,總理西北事宜。 如今大明官場當中,都知道這位年紀不小的督撫大臣是一匹黑馬了,原本文安之在光烈朝中屬于邊緣地位,算是諸路督撫中的末流,別說和陳邦彥、張家玉相比,就連王化澄都遠遠不如。 但經過攻略川陜的實打實成績證明后,文安之一躍成為主政半壁江山的封疆大吏,與閩粵總督張家玉、浙直總督陳邦彥并列被時人稱作“光烈三總督”。 光烈朝中大臣,最高的自然就是五位內閣宰執,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內閣宰執們也不可能當一輩子宰相,總有換下來的時候。 而內閣之下,還有不少位高權重的大臣,常常被人們戲稱為“半相”,如洋務院的張同敞、都察院的王夫之,和外放的“三總督”,吏部尚書朱天麟、禮部尚書王化澄,都是有力競爭對手。 如今文安之強勢崛起,倒是讓其他人心生緊張起來。 因為朱由榔又將另一個重任交給了文安之——馬政 既然主政西北,那最重要的任務莫過于解決戰馬問題。 文安之已經開始派人積極和青藏、甘肅以及漠西蒙古諸部交流。 希望能達成貿易合作關系,自從清廷失去江南后,絲綢、茶葉、鐵器,這三樣和草原貿易的重要物資原產地都喪失了,和草原的貿易已經趨于停頓。 但人家的需求畢竟還在啊,這些玩意可都是消耗品。 所以,雖然明廷通過川陜和各方貿易,比較麻煩,要繞很長路,但這卻是唯一的貿易窗口,具有壟斷性質。 即使如此,文安之也沒有選擇直接利用這一優勢,學后世的山西晉商一樣,對草原諸部大搞經濟盤剝,而是在平價貿易,盡量照顧這些蒙古、青藏部落的利益。 這是朱由榔最欣賞文安之的一點。 和草原部落的交流,交換戰馬只是目的之一,政治統戰工作同樣不能落下,滿清能有今日,就是因為當年皇太極眼光毒辣、手段高超,又拉又打,將蒙古部落拉到自己這邊。 中國的本土馬種大概可分為三類,西南馬、河曲馬、蒙古馬,其中西南馬也就是滇馬,個頭矮小,但負重能力出色,適合作為挽馬,馱運輜重、拉拽火炮。 蒙古馬更高大一些,耐力更強,也是東亞地區戰馬的主要來源。 最后就是青海地區的河曲馬,比蒙古馬更為高大些,但耐力略有不足,適合沖刺,也是優良戰馬來源,只是數量上不如蒙古馬。 文安之便從兩方面下手,對于青海方面,可以直接建立榷場交易,并且以朝廷名義,恩賞冊封部落,試圖重建當地土司衛所體系。 而蒙古方面,則先以外交試探,建立貿易關系再說。 ------------------------------------- 經過兩個月的初步收集民間意見和范本,朱由榔撒出去了超過五萬兩銀子的賞金,翰林院和禮部吸收了不少想法。 其中,有一位江西吉安的老秀才,在私塾里教授多年,將南北朝時期就流傳的《千字文》做修改和增加,增至兩千字,基本涵蓋了基礎教育的常用字,被禮部直接采納。 這位老先生一步登天,被任命為江西督學。 還有人進獻了自己的簡化字方案,被禮部采納后獲得重額賞金。 不少大儒親自出山,主動報名到編纂隊伍中來。這種惠及天下百姓的千秋偉業,但凡是個有理想的讀書人,誰不心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四本教材逐漸成型。 接著就是招募教師,騰出學舍。 學舍好解決,之前抄了這么多家,空著作甚?其余一縣當中沒人被抄家的,再從內帑出資,修建學校。 為了凸顯重視,朱由榔將皇室在南京內城外的兩處別苑拿了出來,作為上元縣和江寧縣小學的學舍。 為了招聘足夠教師,朱由榔將教師待遇,根據不同等級,定為到正九品至從七品官員薪資計算,且教師也是有官身的,如果干的好,可以提拔為府督學、省督學,甚至進入禮部任職。 理論上最高可至禮部尚書。 而且門檻也不高,童生以上,只要沒有犯罪記錄就行,集中到府里先集體學習培訓兩個月,畢竟教的有些知識,這些學八股出身的士子也未必會。 不過編寫的教材通俗易懂,還配有圖畫,只要有一定文化基礎,自學起來也不難。 所有官辦,準確來說是皇家辦的小學,全部免收學費,教材也免費發放一套,學生自己只需要準備筆墨即可,即使是窮苦人家,拿樹枝沙盤練習,也能學習。 為了吸引窮苦家庭入學,朱由榔還狠下心來,多掏點銀子,所有入學的孩子每天可以在學校吃一頓免費午餐。 午餐其實沒啥營養,成本也不高,基本就是些粗糧,但對許多經濟困頓的底層農民家庭而言,能減小不少負擔。 很多農民出于“占便宜”的小心思,也愿意送自家孩子進去。 印刷方面,啟民書社本來就是皇室產業,根本無所謂利潤,甚至還得倒貼一點,翰林院和武備局聯手,絞盡腦汁在技術上想辦法,盡量壓縮每一本教材的生產成本,好便于普及。 最后遞到朱由榔手中的,是四本薄薄的小冊子 由于在材料上盡可能壓縮成本,所以看起來并不精致,甚至頗為粗糙,也就比報紙強一點。 每本大約也就一百多頁的樣子,上面用標準宋體印有《文言》、《數學》、《歷史》、《格物》。 翻開文言教材,編纂組最終采取了中國古代最優秀的啟蒙教材之一——《千字文》作為范本,以那位江西老秀才的方案,擴寫修改千字文,作為識字教材,識字內容過后,則是精選的十二篇古代典籍文章,作為文學啟蒙。 課文內容上,不再局限于四書五經,除了四書和春秋只選了六篇精簡的參與其中,其余六篇都摘取自唐宋散文和《戰國策》等先秦散文。 數學教材采用了阿拉伯數字,以問題帶入,設置了大量例題來逐步說明,主要涉及簡單的四則運算和幾何知識,最多也就到一元一次方程的地步。 歷史教材算是下了功夫,將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主要歷史脈絡大概描述了一遍,沒有講流水賬,而是讓學生思考一些問題,在給出答案,介紹這些朝代的政治得失。 這種對歷史的評價自然是眾說紛紜,反正眼前的教材都是幾十個大臣和鴻儒超了兩三個月的結果。 最后的格物教材是最沒爭議的,因為整個編纂過程基本上都是翰林院那幫科研狗的獨角戲,最多讓幾個傳教士參與,又給禮部潤色審核一下,變得更加通俗易懂。 第55章 小學(下) 光烈三年,十月初 南京禮部下轄的新衙門,督學司,正式揭牌。 雖說新建的五百所小學在管理上歸屬朝廷和禮部,但名義上依舊屬于“皇室財產”,畢竟是由皇家內帑出資建立、經營的。 故而督學司雖然是禮部下屬衙門,但要接受宗正府的大宗正吳王朱以海監督執行,每年的賬本,要交給大內,皇后王芷審核通過。 說起來朱由榔自家媳婦的任務是越來越重的,除了后宮事務外,還得管啟民書社、海務公司的皇室股份,現在還有督學司的賬本。 一開始王芷建議可以讓些內侍幫忙管起來,但朱由榔實在是對太監比較膈應,如今宮里還保留些內侍,也只是怕把這些太監放出去,他們沒有謀生技能,估計會餓死。 故而朱由榔雖然沒有廢除太監,但也從不新招,太監制度不僅僅是在觀感上極不人道,更重要的是,很容易養成不良風氣。 直到清末,都有許多窮苦人家的孩子為謀生路,自行閹割,想謀求入宮。 這對于一個健康的民族而言,很顯然不是什么積極向上和進步的文化。 可隨著政局穩定,朱由榔又積極謀求皇室從封建貴族的領袖,逐漸轉變為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言人,這一過程中,宮廷事務依然非常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