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
書迷正在閱讀:女配自救攻略[快穿]、成為邪神的祭品后、我直播算命爆火、金牌歸你,你歸我、救了貓后我懷崽了、謀殺現場3、不想當主播的明星不是好廚師、穿成炮灰渣A后,甜寵女主、我當陰陽先生的那幾年、誰說我要回頭
@無限好文,盡在晉江文學城 當然,荀攸不是這么轉達的,但劉玥自己腦補那小官就是這么“告狀”的。@無限好文,盡在晉江文學城 劉玥最近被世家逼得有點戲精天賦覺醒,黯然傷神地捧著杯子道:“唉,你說魏王在朝堂上把旒紞撥著玩,也沒人說他,孤王不過晃了晃,就被言官告到公達這里來了?!?/br> 荀攸覺得這話沒法接,其實他內心有無數槽想吐。什么叫曹cao把旒紞撥著玩?大王你是親眼看見了?鄴城探子沒事都往這里傳什么見鬼的消息?還有什么叫晃了晃?你都晃得飛起來了,人家當個司禮官不容易啊…… 再說,曹cao沒有被告狀嗎?他天天被人告狀??!而且是當面告??! 只不過告他的多是不敬不忠不仁的大罪,這種玩冠冕的小事,根本沒人在意好嘛! 說到曹cao也是倒霉,當了魏王弄死荀彧后,也沒見他過幾天太平日子,就聽說伏皇后和國丈密謀除掉魏王,里面有沒有皇帝指示也不知道,都安排好了刺客,結果被曹丕攔下來,還為魏王擋了一刀,休養個把月才好。 雖說曹cao一向不喜歡曹丕,但你兒子給你擋刀,你能不感動?曹cao年輕那會兒就是感性小青年,老了就更容易被感動,他一感動,立刻曹丕的身份就往上漲。 最關鍵的是,曹cao因為之前曹昂沒看好大后方的事情,對長子頗有不滿。那群臣子可不都是投機倒把,見風使舵的主兒?要知道魏王世子還沒立呢。 荀攸還記得這情報給主公講的時候,她家主公眉開眼笑的,對他說道:“孤王看這曹昂的世子之位要保不住了,就算不是給曹丕,他家不是還有個曹沖?” 曹沖的神童之名,她遠在荊州都聽說了。 更何況曹丕不討喜沒關系,誰讓他有個好老婆叫甄宓,而甄宓又生了個好兒子叫曹叡?要說曹cao最喜歡的兒子是那個稱象的,他最喜歡的孫子就是曹叡了。 所以說兒子不給力沒關系,孫子給力也可以。 曹cao寵愛曹叡到什么程度?那是朝堂宴會之上都讓他隨侍左右的,走到哪里帶到哪里。這待遇,反正曹丕是肯定沒有的,曹昂的最近也被取消。 反正老曹家的八卦再講個幾天幾夜都講不完。@無限好文,盡在晉江文學城 和世子之爭相比,什么伏皇后被幽禁了,伏皇后生的皇子都被弄死了……那就根本不叫事兒,連劉玥都沒拍著桌子喊“漢賊”,并發去譴責的文書。 伏皇后?死就死了唄,反正明眼人都知道這天下是誰的,都不會是劉協的。 58.所謂世家 諸葛亮花了兩年才平定了南蠻, 他倒是不辱使命。但這兩年, 世家也越來越能折騰,大概是覺得曹cao最近顧不上他們,沒有了外敵的壓力, 一個比一個能作死。 劉玥為大局考慮,只能一忍再忍。一個偉人曾經說過,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變態。所以,大王她理所當然地變態了,她變成了一個隱藏戲精,啊不對, 那時候沒有戲精這種說法。 從賈詡和荀攸的視角來看, 主公只是越來越會演了。 世家不是作嗎?她比世家還能作!三天兩頭給人找事,有事沒事給人升官封爵。她倒也不是亂給官,一般她要推行什么政令,通常是給世家拋個提示,如果有誰接了,就派誰家子弟去負責, 做好了就一通封官, 做不好也沒罰。 有好處不占就是傻子, 劉玥都不嫌她手下官多,世家怎么會嫌給的官多? 劉玥倒也聰明, 看似隨意的升官,仔細琢磨, 卻是微妙地保持著文官與武將、荊州、益州和揚州幾地之間的平衡。 所謂世家,就是世代壟斷了知識、官職、經濟和輿論的一群人。世家統治,是從貴族奴隸制度演變為封建制度的必然過程,是歷史的命中注定。 誰想奪了世家手里的權力和好處,他們就能咬死誰。 所以劉玥想都不想就放棄了科舉制度和官家辦學??婆e制就是要世家的命,今天敢頒布,明天就等著這群世家反了,給曹cao當帶路黨。官家辦學倒是可以爭取一下,但問題是官學的老師從哪里來?學生又是誰?學生畢業了又怎么安排? 就算劉玥強硬招募出身低微的老師和學生,他們畢業了也依舊沒法大量進入官場,成為劉玥的支柱。這些貧苦人家的孩子,最后還是得給世家做了門生打手。 所以,劉玥沒打算觸這個霉頭,把自己的江山和夢想都作沒了。 但她確實提出建立“學堂”,但不教圣人之言,教授實業,比如工匠手藝、農業技術和醫術等等。因為恰逢亂世,無依無靠的窮苦婦人和孩子真不少,由她出錢出地方安置也是一份仁德的功績,而且與世家沒有明顯沖突。 甚至劉玥還牽橋搭線,讓畢業的優秀學生為世家提供服務,畢竟世家也是人,也要穿衣服吃東西的。這樣百姓有出路,世家有福利,劉玥有名聲,三方都有好處。 一開始,世家們都在觀望,直到務工院的匠人們倒騰出不少好玩好用的東西,不說別的,就說比銅鏡不知道清晰多少的“南武鏡”就頗受夫人們的喜愛,連皇帝和魏王那里都送去不少當禮物,又廣銷各地賺取了不少軍費。 科學技術果然是第一生產力。 劉玥看著等身鏡里,身著王侯常服的女子,如此想道。如今戰亂四起,連絲綢之路都蕭條不少,若是等到天下大安,自然該重開海陸兩條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