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錢的日子 第207節
財帛動人心,并非世人都會像司馬光那樣,對“利益”二字不屑一顧。 聚在鄧家村的附近鄉民們聽見這話,都是精神一振,紛紛望向鄧宏才。 只見鄧宏才重重點了點頭:表示他親眼見過史尚的東家,也和對方洽談過——是一位可靠的合作對象。 “只不過,俗語說得好,吃一塹,長一智。咱們已經吃過了‘酒露’被人仿制的虧,是不是該考慮一下,以后咱們再制什么新品,一定要將那‘核心技術’好好保存好,再不讓外人學了去了?” “對!” 史尚的建議馬上有百十人呼應。 “史郎君你現在千萬別當著我們把做法都說出來,免得那些人回去又悄悄傳給自己的表弟、小舅子……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 那邊鄧宏信、祝心思、鄭來幾個人相互看看,眼光再次流露出幾分敵意。 “因此,請各村各家各自推選出一名代表出來參與制糖,并且立下字據,保證絕對不會將這項技術的秘密泄露出去。如果事后消息走漏,泄露消息的那一方承擔全部責任?!?/br> “這是個好辦法!” 不少人紛紛贊同。 各家推舉代表,意味著這項技術只會局限于少數的幾個人知道。如果再有泄露,那多半還是能順藤摸瓜,找出人來的。 潿洲的蔗農大多個性爽快,各家三下五除二就推舉出了代表。 鄧家是遠近聞名的大戶,當晚先招待這幾位代表住下來,第二天再和史尚聚在一起,詳談合作的事宜。 誰知第二天這鄧家的“閉門會議”一開,與會的蔗農代表們都驚呆了。 “???” “你確定?這樣也行?” 來自祝家村的祝心思性格最為火爆,當即握著拳頭對史尚說:“史郎君,不要欺負我們沒見識,不要拿我們開玩笑!” 史尚卻輕輕搖著手中的折扇,擺出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道:“凡事都講究一個‘眼見為實’。鄧家眼下就有熬糖的設備,何不按照我說的法子試上一試,看看成與不成,再說我開沒開玩笑,也不遲???” 其實史尚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他跟著明遠的時日一長,說話行事的做派多有模仿明遠,而明遠態度里那份“舍我其誰”的自信,此刻更是讓他人都覺得史尚可以信賴。 鄧宏才與鄧宏信相互看看,都點點頭。 反正試著熬一鍋糖,也不費多少力氣與柴火。 那邊祝心思還在皺緊了眉頭思索,突然問:“史郎君,您是哪里人?” 史尚扇子輕搖,回答道:“區區不才乃是汴梁人氏?!?/br> 蔗農們一起稱贊:“好地方!” 史尚還沒得意完,祝心思就補問了一句:“汴梁也產甘蔗嗎?” 史尚:啊這…… 他連忙補充一句:“這個制糖的法子,是我家東主提出的?!?/br> 只不過他家東主——明小郎君,是個陜西人,陜西是更加不產糖的地方……史尚憑空想象了一下明遠是如何知道這些獨特方法的,想了片刻就放棄了——反正明郎君自有他的法子。 但是祝心思等人都不再追問了,都期待著“眼見為實”。 雖然史尚提出的方法聽起來匪夷所思,但是耗不了多少本錢與人工,“材料”又都是極其易得的,試一試也沒什么。 于是鄧家取來了最早收下的一批甘蔗,榨出甘蔗汁,準備按史尚的法子開始制糖。 參與的幾人之中,祝心思等好幾人都是把式,于是他們也沒叫上其它子弟,只是聚在自家的糖坊里cao作。 史尚也不懂這些,他又有些怕熱,將方法“傳達”完之后,就閑著無聊地等在外面。 也不知過了多久,史尚只見到祝心思、鄧宏信、鄧宏才等人相互攙扶著從糖坊里走出來,每個人都是腳步虛浮,迷迷瞪瞪地像是在做夢一樣。 史尚大吃一驚,趕忙上前。 卻見之前對史尚一向不大信服的祝心思“撲通”一聲拜倒在史尚面前: “您……莫不是神仙投來地上的吧?” 史尚扇子一收:“唉喲,對不起,我還真不是!” 但他心里卻隱隱約約藏著個念頭:看這樣子……我家明郎君,倒很有可能是。 第190章 千萬貫 史尚教給潿洲人的法子, 就是在熬制的糖漿中混入黃泥,攪勻后過濾, 再將汁水用來熬制, 熬出來的便是白如雪,看起來毫無雜質的白色純糖。 整個過程就像是做夢一樣,鄧宏才等人做夢也想不到, 赤紅色的甘蔗濃漿, 與黃泥混在一起過濾一遍,得到的汁水就能用來制白糖了。 這白糖制成之后,盛放在一只小碟子里, 擺在眾人面前。 鄧宏才、祝心思等人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誰也沒有勇氣去嘗上一口,似乎生怕希望越大, 失望也就越大。 史尚卻不管那么多, 直接舀了小小一勺倒入口中, 吧唧兩下, 贊道:“甜, 甜極了!” 有了這下鋪墊,鄧宏才等人再無心理負擔, 搶上去各自舀了那凈白純正的糖粉送入口中, 然后相互看看——他們都是同一個表情:笑得快要合不攏嘴了。 這糖的滋味,比他們所制成的所有糖品味道都要好。甜味濃,且正, 沒有其它的雜味, 更加嘗不出半點與“黃泥”有關的味道。 而且, 按照史尚的說法, 這種“白糖”更耐保存,不像用老法子熬出來的紅糖,放個半年就壞了。這種白糖放個一兩年,只要避免潮濕和雨水浸泡,都沒有任何問題。 都是制糖制了多年的行家里手,突然制出了這樣的成品,對整個行業意味著什么——眼前幾人全都漲紅了臉,心潮起伏,思緒已經飛出很遠。 “那么,各位愿意應我家東主之邀,用今年蔗田的出產來制這白糖嗎?” 史尚扇扇手中用來模仿明遠的那柄折扇,笑瞇瞇地問聚在鄧家小客廳中的“代表”們。 這時鄧家的長房長子鄧宏信實在沒忍住,開口向史尚請教:“史兄,有一事小弟實在是不明……貴東家竟然就這樣,毫無保留,將法子全都告訴了我們,貴東難道就不怕,就不怕……” 史尚知道鄧宏信在說什么:這個擔心他也有過,也曾親口向明遠提及。 他們難道就不怕潿洲的這群蔗農把他們甩掉單干嗎? “各位,我們東家是位急公好義之人,當日在杭州城中機緣巧合,認識了鄧宏才兄,因為信得過鄧兄的為人,才想起要與各位合作?!?/br> “當初若不是存了合作之念,我家東主就不會以高出市價的價格買下宏才兄運去的那一船‘甘蔗酒露’?!?/br> 史尚這是在提醒:潿洲的蔗農之所以沒有蒙受巨大的損失,今年照樣用“甘蔗酒露”換回了急需的稻米等物,都是因為他家東主想要“合作”。 “如果當時認定了宏才兄不是值得托付的忠義之輩,后來的這些事就都免談了?!?/br> 鄧宏信與鄧宏才這兩位鄧家人被史尚不著痕跡地又拍了一圈“馬屁”,忍不住左右看看,露出得意的笑容。 史尚笑得越發雍容,心里卻想起了明遠的話。 明遠根本不擔心鄧家會拋下他們單干——因為明遠派史尚這次過來,就是要花錢直接預訂下潿洲一帶,各處甘蔗田里所有的收成,將它們都送去鄧家的糖廠制糖,然后分潤。 這里幾家雖然得以窺見這無比神奇的制糖術,但是如果手中沒有原材料——甘蔗,他們拿什么去與明遠競爭? 但現在,鄧家與周圍幾個村莊的代表聽見史尚給予的優厚條件,都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他們根本想不到:這是明遠在用這種手段預先防止他們昧下制白糖的方法單干。 此刻他們唯有懷疑自己的耳朵:“這是真的嗎?” “史兄,你說的這些……都是真的嗎?” 明遠開出的條件非常優厚。 他以往年各家糖廠收購甘蔗的市價,再加上二成,作為甘蔗的收購價格——他這么做的理由是:制白糖的利潤更高,理應將這些純利回饋一部分給蔗農。 這下,潿洲的蔗農還不死心塌地地跟著明遠混? 但這還不是最令人吃驚的。 史尚這次到潿洲來,隨身帶著價值一萬貫的財物,就是為了“事先預定”各處甘蔗田所有的收成—— 也就是說,各家按照自家甘蔗田的規模,大致估算來年二月的出產,報給史尚。史尚會按照“收購價格”,先預付給蔗農一成的定金。 有了這一成的定金在,就約束了蔗農在收成后不能把成熟的甘蔗賣給別家。 等到正式收成,甘蔗收下來榨成蔗槳之后,史尚會再與蔗農結算買賣甘蔗的全部款項。 所以這次來史尚要預付這些“定金”,因此他才在廣州預支了一萬貫的財物,帶到潿洲來。 “那……那現在趕著再種還來得及嗎?” 祝心思急急忙忙地問。 潿洲一帶,地氣溫暖。甘蔗即便在十一月下種,也趕得及在來年二三月收上一茬。 “當然來得及,只要在簽訂契約之前開出來的田地,做好準備下種,就可以與我們簽訂契約?!?/br> “那……” 鄧宏信卻完全是另一個性子,他只擔心:萬一這有個什么天災人禍,地里的甘蔗絕收,到時沒法兒將甘蔗賣給史尚,要不要蔗農倒賠錢喲! “當然不會,”史尚這回連扇子都懶得扇,笑著搖頭解釋:“等有了收成,就按實際收上來的甘蔗,扣去當初我們預先支付的定金,作為收購款項?!?/br> “但是如果收成少于當初預付的定金數額,就不會再扣了?!?/br> “這……什么意思?” 作為整個地區最有商業頭腦的鄧宏才聽到這話,聲音便微微發顫,雙眼緊緊盯著史尚,似乎已經辨識到了一些他聞所未聞的商業條款。 史尚一張俊秀的面龐笑得溫和,道:“也就是說,即使最后這些田地里遭了災,絕收了,我們郎君也還是會付出兩成的收購價給到蔗農?!?/br> “為……為什么?” 鄧宏信與其他人一樣,聞言都呆住了:自古以來,這片土地上產出作物的風險,就都是由農人自己承擔的,如果絕收了就得自認倒霉,要么去等官府救濟,要么背井離鄉找個營生。 他們誰也沒有想到過,竟然會有人向他們提出——我預先向你們買下這土地的出產,即使絕收了,我也愿意付你們兩成的款項,作為你們一番辛苦的補償。 這……這到底是什么大善人??! 面對這樣的疑慮,史尚卻輕輕巧巧地笑道:“我們郎君就是這樣說的……” 他能回想起明遠第一次跟他說這些的時候,自己所流露出的震驚,并不比眼前這些人少。 明遠當時卻只是輕描淡寫地笑著說:“既然是合作,便要共享收益,共擔風險。蔗農朋友們都已經應我們的要求種上甘蔗了,原本他們其實可以種別的。為了他們所做出的的選擇,我們總要有所表示,不能把風險全都讓蔗農擔了吧!” 此刻史尚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正模仿著明遠的表情,溫和笑著娓娓道來。 而對面幾人卻都露出一副快要哭出來的表情——他們作為蔗農,還從來沒有得到過這份待遇。 “史兄,您東主的這番話,我們可以轉告給鄉里的蔗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