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錢的日子 第187節
“彝叔可曾聽說了市易司的事?” 王韶所說的在渭源一帶設市易司之事,是他此前上書天子,聲稱渭源到秦州一點,良田棄置無人耕種的田地有上萬頃。這些田地都是良田,只要稍加墾殖就能耕種。 因此王韶提議設置市易司,與藩部互市,以經商之利用來治理田地。 待這里的田地全部有了出產,便不需再動用陜西其他幾路的糧秣奉養熙河一路。屆時熙河路能自給自足,反而能為國家反哺商稅田賦。 誰知王韶是將這事想得太美了。 他上書天子之后,便有秦州知州李師中上書反對,聲稱秦州與渭源之間,根本沒有那么多無人耕種的良田。 后來李師中因故被撤換,秦鳳路副都總管竇舜卿接替。這一位更絕,上書天子,聲稱徹查之后,在秦州與渭源之間,只有一頃四十七畝的田地,還是有主的。 天子所遣的走馬承受1李若愚便據此奏報,聲稱真的只有一頃四十七畝的田地。 這是一個令人無語的數字,事情如此荒謬,偏偏數字聽起來還很精確。 種建中望著王韶,不免有些幸災樂禍。這位熙河經略當初招攬人才的時候,口口聲聲說自己麾下武將之間無那等傾軋掣肘之事,結果現在只好獨自一人把文官之間的攻訐攀扯全自己扛了。 但這些種建中不能表露在口頭上,只能岔開話題道:“王經略,屬下今日收到了家師的來信?!?/br> 聽見種建中提起橫渠先生張載,王韶一抬眼,表示很感興趣。 “家師的建議,渭源到秦州一帶,可以考慮種木棉?!?/br> “木棉?” 王韶來了興趣。 “是,橫渠書院試種木棉已有一陣子。這種作物耐旱,不需要過多照料。除了收成時需要大量人手之外,其余時候所需人工有限?!?/br> “采收之后,只需送往關中。如今已有不少人家掌握了紡織吉貝布之術,也樂意收購棉桃?!?/br> “還有一項,這東西不能做口糧。就算是西夏黨項人來,也不能將木棉當飯吃?!?/br> 王韶聽了微微地笑了起來,口中說:“即便如此,我等也不能任由黨項人在渭源與秦州之間馳騁不是?” 聽起來應當是接納了張載的建議了。 “另外,家師還托人運來了一批‘酒精’,專為傷員料理患處之用,據說有‘消毒’之效?!?/br> 王韶也已聽過“酒精”之名,知道經此物治療,傷口便不易出現潰爛、化膿之癥。昔時常有士卒未受致命傷,卻折損于看似不起眼的創傷?!熬凭币怀?,這種現象便可大幅減少,更為嚴重的創傷也有更大的希望被治愈。 “如此,多謝令師?!?/br> 王韶的聲音里終于也帶上了一絲激動。 “關于荒田的事,屬下也會給家師去信,看看有無更好取信于人的方法?!?/br> 當然——此時此刻,種建中心中在想:也要給小遠去一封信,看看他有什么意見。 第170章 千萬貫【加更】 杭州, 明遠接到了種建中的來信。 這封信上,記著種建中發出信件的日期。他將信件托付給渭源堡的驛遞,與軍中日常公文一道,送到長安城, 并送到明遠家, 總共花了三天時間。 隨后這封信就進入明家正在“試驗”的郵政系統, 明家的“郵遞”接到過明遠的重托,一旦接到種官人的來信,就會在當天, 啟動一程“郵遞”, 用最快的時間將信件遞往洛陽。 若是有其它“投遞”的郵件,明家郵遞也會順帶帶上, 但若沒有也無所謂——總之, 明氏郵遞收到的指令是:只要是種官人的信,就要不計任何成本,用最快速度傳遞到杭州。 洛陽之后,汴京、揚州這兩個“轉運點”也都是這樣做的——這從轉運點改在信件封皮上的“日期戳記”可以看出。 信件從渭源堡發出, 送到明遠手上, 總共用了十天。 明遠看了看:從長安到杭州的信件只用了七天。這個速度,在這個時代已經算是非常令人滿意了。 但再想想,這信函, 一來一去至少要兩旬……夢魂不到關山難,他與師兄之間的距離, 還真是遠??! 明遠憑空嘆了一口氣, 拆信細看。見到張載的橫渠書院已經將“酒精”運到古渭城, 又建議渭源一帶種植棉花, 明遠頓時心懷大暢, 心想:不愧是他的師門,做起事來就是靠譜。 他幾乎想要馬上回復種建中:渭源一帶可以放手種植棉花,讓他明遠來負責銷路。 再往下看,看到信中提及王韶被彈劾“謊報”渭源到秦州一帶的荒田數目。明遠也有點納悶:這一頃四十七畝荒田的數字究竟是怎么來的? 他與種建中一起,看過熙河路的輿圖,雖然那輿圖畫得不甚精確,但是古渭到秦州一帶多是河谷,種建中描述過,河谷兩側較為平坦,在黨項與吐蕃人進犯之前,多是有人耕種的。 一頃四十七畝,太荒謬了。 最荒謬的是,這數字越精確,就越容易被人相信。 如果王韶不能盡快說明實情,那這一身兜頭潑下的臟水,就難再洗凈了。 種建中在信中問明遠有什么辦法,明遠仰著臉想了半天。 他心里隱隱約約,似乎有些想法,但這想法只是一個朦朦朧朧的影子,他還無法觸及。 所以這天他只管待在自己在鳳凰山的新宅院那里,哪兒也沒去。 午后,與明遠的居所只有一墻之隔的刻印坊來人,向明遠稟報:“刻印坊來了一位客人,想要看看咱們刻印坊使用的刻印術?!?/br> 在汴京時,明遠名下刻印坊的技術是從來不瞞同行的,因為汴京的同行要么與他進行“技術合作”,要么被他入股。畢竟只有他家的銅活字作坊能夠提供活字印刷所需要的全套活字。 但到了杭州,刻印坊的管事就不那么確定了,見有訪客不請自來,便從匆匆忙忙地來請示明遠。 “當然可以!” 明遠還是那個大方的態度。 那管事剛要回去招呼訪客,明遠多嘴問了一句:“來人說了姓名嗎?” “說是杭州人姓沈?!?/br> 明遠聽見這個稱呼突然跳了起來——杭州人姓沈? “走,我和你一起去見那位去?!?/br> 明遠足下生風,急不可耐地穿過自家的廳堂,拐一個彎,就到了隔壁的刻印坊。 他很清楚地記得,當初畢昇的孫子畢文顯,曾經提到過,有一個年輕人曾向畢昇詳細打聽過活字印刷術的具體內容。 問起那名年輕人是誰,畢文顯只說“杭州人姓沈”—— 于是明遠腳下又快了幾分。 很快,他就來到刻印坊用來招呼客戶的那座小廳里。 只見來人身穿粗麻布制成的衣衫,腰間圍著一條土白色的腰帶。這副打扮,應當是還未出孝期。 來人聽見腳步,轉過身來,見到明遠年輕的面龐,免不了地有些吃驚。 作為一位管事需要去請示的東家,明遠實在是太年輕了。 來人四十來歲年紀,國字臉,相貌堂堂,頦下蓄著一小把胡須。見到明遠,盡管驚訝,還是拱起雙手見禮,自報家門道:“在下錢塘沈括?!?/br> 明遠盡管多多少少有些心理準備,還是沒能忍住,蹦出一句:“你……你就是沈括?” 沈括:……? 明遠趕緊找補:“久仰沈兄大名,小弟姓明名遠,京兆府人士?!?/br> 沈括的表情還是有點不自然,這位很明顯不太自信,應當是在捫心自問:我什么時候這么有名了?……我真的這么有名嗎? 明遠想了想,問:“閣下可識得蘇子瞻蘇公?” 蘇軾那天提到,他有一位友人居于杭州,但在孝期之中,不便飲宴,因此沒有馬上介紹給明遠認識?,F在明遠看見了沈括的穿著,才想起來:蘇軾說的那位朋友,可能就是沈括,所以開口試一試。 果然,沈括一聽蘇軾的名字,臉上的表情放松,似乎在說:哦,蘇軾啊,那沒事了。 “沈兄今日來,是想看看我這間刻印坊?” 明遠開口詢問。 沈括臉上有點紅,開口道:“不請自來,唐突勿怪。我實是被這些日子里的《杭州日報》所吸引,才想起,到印制這些日報的刻印坊來看一看……” 原來沈括居家守孝,閑來無事,便留意到了近兩日在城中流通的《杭州日報》。 先是市政工程——杭州城內各處安了路燈。主持工程的還是沈括的好友蘇軾,這份報紙頓時吸引了沈括的眼光。 但他立即生出一項疑問:這杭州城內的路燈安裝,不過是幾天前的事,怎么這么快就被刊載于這“報紙”之上了呢? 制一副用來印刷的雕版,應該沒那么快吧! 偏偏這報紙的印制質量還很好,報上的每個字都不大,但是邊緣清晰,無筆劃粘連,得是技術相當高超的雕版匠人,忙乎個好幾天,才能辦到。 沈括開始對《杭州日報》上心——直到出了高麗使臣的事。 高麗使臣唆使押伴,在杭州驛作威作福,被正義士子秦觀當街訓斥,又立即被杭州通判蘇軾言辭警告。 這件事第二天就見報了。 當看見《杭州日報》上刊載著“昨日杭州驛前”的文字,沈括當時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么快! 所以他基本可以確定,這絕不可能是雕版刻印。 唯有他年少時,曾經見過的一位姓畢的雕版匠人所獨創的“活字印刷術”可以辦到這一點。 但是,自從那位畢姓匠人離世,沈括就再也沒有見過這種印刷術了。 明遠聽見沈括提起《杭州日報》,心里也有些得意。 如今《杭州日報》的辦報宗旨已經與在汴京時不太一樣了。 當初在汴京時,因為考慮到汴京是政治中心,而《汴梁日報》是初辦,沒有多少經驗,所以起步時都是以刊登實用信息和打廣告為主。 到了后期,開始加入一些對瓦子的節目,正店與腳店的食物進行評測的“探店”報道,偶爾會加入一些娛樂八卦。 《汴梁日報》從未涉及任何時事與政治的內容。 這也許就是為什么《汴梁日報》沒有受到開封府的監管與約束。 但是在杭州,明遠開始做出嘗試,在報紙上刊登時事新聞——雖然都是對事實的報道,幾乎不帶任何傾向性。但是這報紙的“輿論導向”功能已經表現得很明顯了。 市政“路燈”推出后,曾親自考察路燈放置地點的蘇軾,被杭州市民們一致稱贊。 而那些高麗使臣和他們身邊的押伴,當然也收獲了一邊倒的罵聲。 但明遠萬萬沒想,竟會將沈括引來他的刻印坊。 他這是什么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