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農業系統在古代當國師 第55節
書迷正在閱讀:去你的豪門聯姻、霸總O他又破產啦、神洲藥主、睡服狗男人(快穿)、[兄戰]和兄弟們之間愉快的性生活、陌陌小姐(H)、與你癡纏(1v1 H)、殿下他又嬌又甜[蟲族]、師尊他真不想當萬人迷、國民初戀和他的小茉莉
世子雖然這么說著,但是言語里還是有幾分猶疑不定,“那么,是要將此事隱瞞住嗎?” 明先生卻搖了搖頭,“不,世子正應該主動將此事告知陛下?!?/br> 他的聲音并不大,此時說出的話卻讓世子有些不解,“成安愚鈍,還請先生教我?!?/br> 眼前之人一反常態,根本不像往日寡言少語,一說就是戳心窩子的話那樣,開始長篇大論講了起來。 “正因當今是個好肚量的人,才應該主動說出這件事,世子需得記得,告知此事的時候,不必說那么多,只需講昭王在封地閑不住,做的許多事倒誤打誤撞讓庶民得了些利,因此百姓對昭王才會如此?!?/br> “與今上相處交談時,你也可將其當成親近長輩,不必拘束太多,甚至還可偶爾講些昭王不著調的糗事來?!?/br> “其他人對于昭王,自然也該如此。不能多說昭王在封地如何好,又是如何得民心,但是也不能不說,只把對方當成一個還算和善的主家便是?!?/br> “陛下是個好人,但是卻不能瞞騙于他,否則再溫和的人也會心生懷疑來?!?/br> “而且他這樣的千金之軀,安坐如此高位,缺少的正是尋常人家那般的親近,但是這其中的度卻要把握好,既不能過于諂媚,也不能過分疏離?!?/br> 世子其實也正糾結于該如何對待宣文帝,對方雖然與父親關系十分之好,但是這畢竟已經是年少時的事了。 現在父親又走了,自己雖然喊對方一句皇伯父,但是他們此前可都沒見過,更別提親近不親近了。 明先生的這番話卻是為他指明了些方向,雖然他猶有不解,但是也已解了大半疑惑。 “昭王去后,圣上與昭地的關系就又遠了一分,但是日后世子繼位,依然要仰仗他,如今正好趁此時機,與對方打好交道才是?!?/br> 世子也已明白了,他在陛下面前需要盡量毫無隱瞞,展現出自己的無害來,和宮中交好。 他也知道,其實父王雖然分到了這樣偏僻的地方,但是每次都會朝陛下求些幫助援手,因此才能有財力物力,將昭地建設成如今這番模樣。 另一位蘭王,卻沒有這樣好的運氣,往日里與陛下關系也不親近,分封的地方雖然不算偏遠,但也不是什么富庶地方,根本不受重視,地方土人即便鬧得兇了些,只要不要太過,朝廷一般都睜只眼閉只眼,懶得管他封地上的事。 “世子可會覺得,昭王尸骨未寒,我便教你以他的名號,去求宮中的恩澤,太過涼薄了些?!?/br> 明先生一向是個想什么就說什么的人,他便直接這樣開口問了。 世子搖了搖頭,“不,還要多謝先生教我。如今父親已去,成安自該主持大局,若父親尚在,想必也不會有什么異議?!?/br> 他還是第一次將感情和利益擺到一起,聽人冷漠地講起其中利害,雖然有些不適,但是他也明白,自己日后可是要負責昭地,照顧母親弟妹的,如今也該成長起來了。 因此,聽了明先生的話之后,他也開始揣度起來,該用何種適宜的態度來面對陛下和太后那些人來。 …… 很快,一行人便進了京城,又得了陛下召見,世子很快便見到了宣文帝,這個他一直聽聞卻從未見過一面的皇伯父,這個孟朝最尊貴的人。 宣文帝這幾日已經逐漸平復好了自己的情緒,但是見到如今已經失去父親的侄兒侄女們,還是有些控制不住,眼眶有些微紅。 他拍了拍幾人的腦袋,安撫了他們幾句,讓他們這些日子里就安心待在宮里,當作自己家一樣,不必太過拘束。 幾人見他這副樣子,心下的緊張感也緩解了幾分,又見對方同自己父親年紀差不了不少,模樣又有幾分相似,都不自覺對宣文帝產生了幾分親近感。 幾人談了一會兒天,逐漸打消了彼此的疏離感,拉近了些關系之后,宣文帝便讓太子帶著他們去拜見一下太后。 太后雖然不是昭王的生母,但是這么多年養育之恩下來,其實他們二人也與親生母子相差無幾了。 后來昭王封到昭地去之后,也不曾忘記這位養母,時常送些封地上特有的特產和物件,逢年過節也不忘送些節禮來。 因而太后霎時得知了對方的死訊之后,也是一時心痛萬分,痛惜于自己的小兒竟比自己去得還要早,實在是白發人送黑發人,讓她有些難以接受。 不過在見過昭王的幾個兒女之后,她的心情還是好了許多,而且昭王世子雖然年紀不大,但為人處事已經十分得體,舉止得當,進退有度,看得她也不由得感嘆,昭王終歸是后繼有人了。 只是,倒不曾想到,昭王那樣猴一樣的性子,竟能教養出這樣孩子,看來那昭王妃倒也不算太過無能,起碼孩子還是教得不錯的。 太后自然不喜歡昭王妃,畢竟她原本就是世家貴女出身,一向認為娶妻嫁女該門當戶對,昭王之前那樣任性地要娶對方時,她其實也沒有當一回事,只當是昭王年少氣盛,一時被迷了眼而已。 倒沒想到,二人竟真能相互扶持到如今,依然還是恩愛模樣,幾個孩子也極其出色。 若不是昭王英年早逝,或許他們一家便已經是極為幸福和美,足以讓世人艷羨了。 因此,她便不提過往,只是對著幾個孩子展露出和善的笑意來,催著他們吃些點心,可不要餓著肚子。 世子和幾個孩子見宮中的皇伯父、皇兄以及皇祖母都是和善人,像是尋常人家的長輩一般,也逐漸不再那么緊張。 年紀小些的meimei宣瑤,露出一個天真可愛的笑來,小口小口地嘗著宮中的點心茶乳來。 那一副極有感染力的樣子讓太后也不由得露出一個笑來,看著她吃得那么香,自己都不自覺拿了一小塊嘗了嘗。 原本幾人要回宮外的王府居住,但是在太后極力挽留,想與他們多親近兩分的情況下,最終他們還是暫時住在了宮中。 作者有話說: (非常有自知之明的)明先生:知道自己如果真去做官,會因為這張嘴被同僚暗殺。 ? 第79章 由于昭王是宣文帝最為看重的弟弟, 在他的示意下,其他人也不敢有所怠慢, 他的喪葬儀式舉辦得極盡哀榮, 隨葬的一應物品也基本都是按照親王所能擁有的最高規格來的。 京中的人也一貫會見風使舵,他們意識到昭王雖說其封地偏遠,但是皇帝依然對他一家印象不錯, 甚至可以說是極為看重的情況下,昭王的那些子女也收到了許多人的關注。 只不過礙于他們這些日子都居住在宮中, 尋常人家也很難上門送帖子,世子才少了許多煩心事。 饒是如此, 還是會有許多人借著向太后請安的名義入宮來, 順便見一見他們兄妹幾人,說些攀交情的話, 扯些七拐八拐的親戚關系出來。 世子宣澤在這些日子里, 已經逐漸習慣了在宮中的生活,皇帝和太后都極為和善, 太子兄長也憐惜他們父親早逝, 對他們也多有關照。 而且他按照明先生的吩咐,只多提些父親不太著調的趣事來,勾得宣文帝也常?;貞浧鹉晟贂r二人的過往,對他也就更加慈愛幾分。 世子也松了口氣, 雖然他心底里覺得這個皇伯父是個不錯的人, 但君威難測, 即便父親與他年□□好,那畢竟也是許久之前的事了。 因此幾人在父親下葬之后, 原本是準備再過兩天便回昭地去的, 但是太后實在是舍不得他們, 和皇帝一說,宣文帝聽聞也是如此想法,便讓他們在京中多留些時日。 畢竟他們還是第一次來京城,太后憐惜他們以往一直住在那么偏遠的昭地,想留他們下來,多見識見識京城的繁華。 太后是世家貴女出身,這一輩子都還算順風順水,因此也極為心疼幾個孩子,住在那交通不便,甚至連京城周邊鎮子都比不上的地方。 以往昭王被封到那兒去,她再心疼,也拗不過先皇去,如今她已是太后了,自然有能力留幾個小兒在京中過過富貴日子。 再者說,他們幾人的婚事也當提上日子了,除了京城里,哪兒還能有那么多的大家閨秀,名門公子呢,難不成還要在昭地挑嗎? 這個理由一說,原本有去意的世子也不由得猶豫起來。 他自己倒還罷了,meimei們的婚事確實是該上心,若是能在京中得到一門好婚事,那確實是比在昭地好多了。 在向母親去信,同樣得到如此回復之后,他們幾人便暫時留在了京城,準備住上一些日子。 太后也是頗為喜悅,這些日子里來因為昭王的去世,心中所生的愁緒哀情,也被他們沖淡了幾分。 雖然養子去世了,但是他留下了這幾個孩兒都這般出色,世子才華出眾,風姿英華,幾個小的也頗為貼心,瑤兒更是嘴甜的很,有她在總是不會悶的,太像她那個父親了。 …… 這些日子里,宣澤也從旁人口中聽說了許多關于那位國師的消息,那些事跡在百姓看來,總是帶著些神仙色彩的。 昭地雖然偏遠了些,但是他以往也從過路的商人口中知道了對方的一些消息,那些消息聽起來就像是人胡編亂造的一樣,實在很難讓人相信。 但是一個人這樣說倒也罷了,來往的每個商人,尤其是曾經去過京城,或者是到過青州那邊的人,言語中對于對方都極盡推崇。 很多人身上還會攜帶著一個小雕像,希望國師能保佑自己出行平安,或者像是那個走了大運的趙商一般,也能找到什么可以獻上去的好東西,得到個入太學讀書的名額,那豈不就是光宗耀祖了。 因此世子對于這位國師,心中也是有著幾分好奇的,但是更多的還是將注意力放在了那個極為神異高產的稻種上。 畢竟他現在已得了宣文帝的詔令,等祭了祖廟之后,他便是名正言順的昭王了,所思所想自然也要多為昭地想想。 不過可惜的是,這種稻子所需要的環境必須得是水源足夠充足的地方,基本只能在南方許多地方種植。 而昭地卻是常年干旱,山地又極多,本就不適宜種植這些東西,或者說,很多糧食作物在這里都很難種成,即便種成,最后的收獲也根本不夠一家人的吃喝的。 因此昭王才會大力鼓勵商貿,開墾荒地,經過這么多年努力下來,才讓這里逐漸有了人煙,一些商人也會因為此地的優惠政策而特意來到這里。 因此,原本還抱著兩份期待,想著這樣神異的稻種,說不定也能在昭地種出來的想法,也瞬間破滅了。 世子有些失望,但也并沒有出乎自己的意料,畢竟昭地的困境已經如此之久,并不是什么立時并能解決的事。 不過他還是對于對方有些好奇,想親自見上對方一眼,畢竟這樣口口相傳,人人稱道的神異人物,實在是少有,是個人都想見識見識,對方是否真如傳聞所言。 不過國師的行蹤一向隱秘,還有變幻之法,若是她不想見人,那么即使對方從自己身邊路過,也沒有人會察覺到有什么問題。 宣瑤也對這位像是話本子里的神仙人物十分好奇,不停地纏著宮人給她講講那些有意思的事。 那些宮人們許多確實是親眼見過神跡的,因此心中對國師也是極為崇敬,聽來的故事早已經可以倒背如流了,知道這些小郡主喜歡聽,他們也愿意不厭其煩地講。 因此,這一日太子便帶著他們二人,前去拜見國師,便是要向對方說一說如今軍器監的進展,以及關于棉花的種植情況了。 來前還特意囑咐他們二人,不要沖撞了國師,也不要太過失禮,雖然他知道這兩人都是知禮的好孩子,但是在國師面前,多注意幾分總不是什么壞事。 世子和宣瑤自然也知道這機會難得,他忙不迭地向太子道謝,也保證他們兄妹二人,不會在國師面前失禮的。 很快,三人便來到了國師府。 幾人見禮之后,太子便主動的上前介紹起來,這兩位是他的堂弟堂妹,因為仰慕國師,所以今日才帶著他們前來拜見。 姜虞自然也知道他們二人,畢竟昭王的葬禮的確十分之隆重,京中人也因為這事,開始回憶起以往還尚在京中,年少時期的昭王,言語中倒是頗為感慨。 畢竟對方實在好運,雖然生母早逝,卻被太后接過去養在膝下,又同今上關系極好,雖不是一母所生,卻勝似親兄弟。 更何況對方的感情也是一件值得人津津樂道的事,他們以往可沒見過真能有一個皇親貴族,為了一個平民女子,堅決不肯放手,聽從先帝的命令娶一個門當戶對的小姐。 因此,雖說昭王的名聲在那些官員口中并不算很好,還有許多人指責他不敬父母,婚姻大事本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能像他這般任性而為。 民間也有許多人覺得他實在是個癡人,竟為了一個女子連榮華富貴也不享,封到那么一個偏遠的地方去,實在不夠聰明。 要是他們,有了財富地位之后,那樣的女子沒有呢。 不過很多女子間倒是對昭王有所改觀,畢竟以前大家只覺得他是個混日子的平庸家伙,此事一出,倒有許多女子開始羨慕起那昭王妃來。 畢竟哪家女子不想能尋到這樣一個有擔當,富貴也不為所動的人呢。 姜虞聽說之后,倒是覺得這事確實少見,甚至不真實地像是小說里面才會有的情節。 那昭王妃豈不是正像以往那些小說女主一樣,即便出身普通,還是得到了一位王爺的傾心喜愛,這么多年下來,也并不像其他人所猜測的那樣,昭王并沒有因為自己的境遇而遷怒對方,二人著實恩恩愛愛了好一段時間。 只不過這故事可惜便可惜在昭王如此年輕便去世了,只留下孤兒寡母在世,實在不像是許多故事里會有的大團圓幸福終老的結局。 因此姜虞聽說他們二人的故事之后,還好奇地問了系統,她不會是在一本書里面吧。 雖然結局略有瑕疵,但是只看他們的過往,便實在是個幸福美滿到不太真實的故事了。 不過最終系統還是確認,這個世界并不是什么小說世界。 雖然并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但是姜虞也已心滿意足了,看來那昭王和王妃倒真是一對天賜良緣了,只可惜這樣美好的結局,最終還是沒能讓他們一同終老。 因此,太子詢問她,自己想將昭王的一雙兒女帶來的事,姜虞也點頭同意了。 世子和宣瑤來到國師府之后,除了見禮,便再沒有其它逾越的行為,只安心地聽著太子與國師的交談。 當然,大多數時候還是由太子兄長說,國師安靜地聽著,并不多說話,只是偶爾點頭頷首,示意自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