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書迷正在閱讀:小智齒、貌美npc想和我貼貼[無限]、愛情的開始總是下著雨、穿到民國后我改學物理了、[咒術回戰]完美演員、風繼續吹、[綜漫]5t5今天依舊沒有轉正、熱浪席卷[天災]、獨愛昭昭、我綁定了神靈抽獎系統
燈光匯聚于汪琳,她閃耀如一顆最美麗明亮的星子。 一改平時的中性風格,今日的汪琳將長發挽成低調的發髻,耳朵上那些銀黑尖刺全取了下來,只留下兩朵極小的銀白色的花。黑色長禮服遮蓋她的雙腳,素面的,沒有過多花俏配飾,卻無法掩蓋她在杜日恆心目中的閃亮。 杜日恆坐在鋼琴椅上,雙手無聲動著,試圖復習伴奏部份;然注意力在汪琳奏出第一顆音符時集中至舞臺前方,原先替汪琳緊張而緊繃的雙肩,在聽見美好的琴音后,得以放松下來。 汪琳指下的巴赫是如此安穩而美好,她的音樂是敞開的,讓聽者得以窺探她與外表的冷淡不符,那樣豐富而溫暖的內在世界。 由c大調帶來的平實感,以及貫穿全曲無數次再現的,那附點八分音符接十六分音符的音型動機,彷彿一次又一次的重述,緩慢前行的路途中,長者面帶微笑,不斷等候著活潑貪玩的孩子跟上的模樣。隨著聲部越發增加,綿延的樂句宛如開展的大道,莊嚴而祥和地等待腳步途經,等待紀錄生命的軌跡。 最后一顆音符穩重地落下。評審與觀眾們似是受到汪琳音樂中的莊重與真摯所動容,皆等到馀音散去,掌聲才像是由夢轉醒般到來。 想起汪琳曾說過選擇這首曲子的原因,是因著對于那位兒時小提琴老師的思念;或許如此,這首樂曲方能熟練而富有情感。巴赫的曲子不若浪漫樂派那樣感性,能夠兼顧作曲家的意志,以及屬于演奏者自己的音樂感度,著實不簡單。 第二首是充滿炫技的伊薩伊,標題為「敘事曲」的d小調奏鳴曲,作曲家將之獻給同為作曲家與小提琴家的好友艾內斯科,其中不泛高難度,同時得發出雙音甚至三個音的和弦,以及飛速般的段落。 每回杜日恆聽聞那些困難的樂段,她總覺得汪琳按弦的左手變成了在沙灘上快速移動的寄居蟹——儘管她討厭赤腳踩上沙子的觸感,且將那樣纖細的手以爬行的小動物比喻,是有些怪異,可她一時間實在想不到其他的形容。 隨著最后幾個小節快速的和弦上行,直至最末一個短促而響亮的單音。樂音似乎將人們的心提到了喉嚨,再瞬間放下,得以喘息的片刻,掌聲再度響起。 順了順自己的呼吸,杜日恆翻開樂譜,與調整肩墊的汪琳對上了雙眼。杜日恆泛起了一抹鼓勵的笑容,汪琳則予以淺笑,點頭表示就緒。 專注在音樂上,專注在與汪琳共同演奏的難得,專注在給予與分享。杜日恆向自己的內心喊話,默數拍子。 鋼琴點水般的前奏,令小提琴的琴音溫和滑入。相似的句型作為回聲般的問答不斷顯現,至此鋼琴皆是柔和于后方承接,鼓勵著小提琴的話語,直到迎來屬于自己的獨奏。練習時,杜日恆頻頻在這個段落卡頓,可如今卻無比自然,流暢。她露出滿足的微笑,曉得汪琳肯定也為她順利地通過這個片段而開心。 相同的主題再度回返。小提琴的自語呢喃,以及鋼琴的獨自沉思,最終變回兩個樂器的問答,緩慢而和諧地結束了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是熱情的快板。同樣由鋼琴領著,小提琴以渾厚的低音g弦拋出一個偏向強硬的語句,鋼琴部份則彷若海潮,澎湃洶涌;然當小提琴逐漸轉為平靜,原有的疑惑與激動亦轉為綿長的訴說。杜日恆不大擅長此般激昂的技法,可此刻她卻彈得暢快,快速的音符彷彿暴風雨,她的指尖在后頭追趕。她沒有逃跑,而是勇敢迎向正面拍打而來的海水。 樂章的尾聲,由慢漸快的音符堆疊出旋轉上升的浪,華麗地畫下句點。 這回,掌聲頓時如雷,久久不歇。 汪琳在她一旁,兩人鞠躬,向后臺去。 這是她們初次的同臺。無論有否獲獎,她們都用盡了最大的努力,并且享受。 這已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