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縣令,被迫登基 第56節
書迷正在閱讀:被專情影帝步步緊逼后、咸魚穿書后懷了皇帝的崽、飛來破、喜歡折磨主角的作者穿書了、纏香、靠氣運之子續命的日子[快穿]、小咸魚他躺平又失敗了、渣我啊[女A男O]、劍尊為我手撕劇本[穿書]、六零吃瓜小寡婦
他應付起冉奎這樣的地頭蛇、老油條來也從容得很,將冉奎和婁發祥玩得團團轉。 想到婁發祥偷雞不成蝕把米,出錢又出力,白白幫陳云州修了一段路,齊項明心里也不得不佩服,便是他也未必能做到。 陳云州的表現絕不是個初出茅廬,毫無經驗,只有一腔熱血的年輕人,倒像是個極為老練狡猾的政客。 管家也搖頭:“依這位陳大人在廬陽的表現,即便是要上書勸諫皇帝,必然也會將話說得很好聽?;实奂词共徊杉{,應也不至于如此生氣,將他貶至廬陽?!?/br> 齊項明點頭:“沒錯。狀元郎三元及第,幾十年來第一個,皇帝對其很看重,若非暴怒,不可能將他貶低到廬陽。陳云州這么狡猾、心思深沉的人,怎么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給自己的官途弄這么大個障礙?!?/br> “大人的意思是,這個陳大人有問題?”管家小心問道。 齊項明輕輕一笑:“有沒有問題,一試便知。正好,他們不是送了這么多好東西進京,還要給陳云州請功嗎?咱們也摻一腳,準備筆墨?!?/br> 齊項明寫了兩封信,一封交給京城的探子,讓其在京城私底下大力宣傳陳云州在廬陽做出的成績,還有送到京城的這幾種農作物有多神奇等等。 先將陳云州的聲勢造了起來,再委托友人在京城官場尋機會捧捧陳云州,將現在在京城也非常暢銷的玻璃鏡子的幕后老板是陳云州這事也宣揚出去。 陳云州在京城大小也算個名人,一旦這種勢造了起來,皇帝又表現出對他的嘉賞和重用,那京城相關的人自然會動起來。 尤其是那些曾經跟狀元郎關系不錯,狀元郎出事后卻逐漸疏遠狀元郎的勢力眼見他有東山再起的機會,肯定會想著重新修復跟陳云州的關系,到時候就有好戲看了。 若陳云州的身份沒有問題也就罷了。 若他這身份有問題,京中來人,不用自己出手,他也完蛋了。 管家不由得對齊項明佩服得五體投地:“老爺高明。這陳云州的身份多半有問題,那狀元郎從小苦讀詩書,身體很弱,可廬陽的這位陳大人武藝高強得很,而且多智近妖,還拿出這么多稀奇古怪,世人從未見過之物,也不知是哪路蛇鬼神牛。等他身份被揭穿,那姓楊的也要受連帶之責,大人將不費吹灰之力便扳倒他們,為公子報仇?!?/br> 齊項明陰冷一笑:“是該為我兒報仇了。派人加速送入京中?!?/br> 阿嚏,阿嚏…… 陳云州連打了個三個噴嚏,他揉了揉鼻子,嘟囔:“咋回事,今天怎么老打噴嚏?!?/br> 鄭深笑瞇瞇地說:“肯定是有人念叨著陳大人?!?/br> 陳云州不信這個:“鄭大人,我這是感染了風寒還差不多?!?/br> 打噴嚏,很多時候是身體對你發出的警告。 這才是科學的解釋。 鄭深直搖頭,陳大人又說他們聽不懂的話了。 他提起正事:“大人,路已經修完了,流民們也已開墾出了不少土地,秋冬全種上了蘿卜、萵苣、青菜等蔬菜,現在是讓他們各自歸家還是去磚窯、瓦窯干活?” 南方就這點好,冬天也能種很多綠葉蔬菜,一年四季都不缺新鮮的蔬菜吃。 陳云州琢磨了一會兒說:“不用安排去磚窯、瓦窯,但也不解散,安排他們去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建一個磚窯、瓦窯,繼續燒制磚塊、瓦片?!?/br> 雖然他們已經修好了從廬陽到慶川的路,但鄉下的路還沒修。 也沒法修,因為現在人口密度很小,同樣差不多大的土地,后世可是有十幾億人居住,現在只有幾千萬人,像廬陽這種比較偏遠的地區,要走很遠才有一個村落。 純粹靠人力將路修到每個村子、通到每一家,太不劃算了,目前也沒這個必要。 但磚塊、瓦片比較沉,從百草坡運往全縣成本太高了,還不如就地建造,輻射方圓幾里,十幾里即可。 這也是陳云州上輩子在鄉下扶貧吸取到的經驗。 鄉下很多鄉鎮,哪怕很小,都會有一個磚廠,以滿足該鎮附近村民的需求。 后世房地產發展迅速,對磚塊的需求量很大,可有誰聽說過哪家出名的磚廠? 沒有,因為這些東西就地取材最便宜,成本也最低廉。若是從外地運輸,那運費很可能比磚瓦費用都還高得多。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全縣范圍內多建幾個,各地村民從最近的磚窯、瓦窯購買即可。 反正已經有了百草坡的經驗,再建磚瓦窯也不難。 鄭深聽完他的分析,覺得很有道理,便安排了下去。 很快廬陽就進入了如火如荼的建設中,各地百姓可去磚窯、瓦窯做工換取磚瓦建房,也可去修筑堤壩、挖蓄水池、排水溝等水利工程來換取磚瓦。 其實這些往年官府每到冬天也會攤牌任務。 這就是各地最常見的勞役。 只是以前是義務勞動,干活沒錢拿還要自己帶干糧。 但今年不一樣,干活可以記工,一天的工作時長可換兩百個磚頭或五百個瓦片,大家自己選。家里勞動力比較少,或者比較貧困的,湊不齊建房的磚瓦也可將自己換來的賣給其他人,官府不禁止民間交易。 這極大地提高了百姓們的積極性。 家里有條件的都想湊齊磚塊瓦片建寬敞明亮的磚瓦房,家里條件不好的,也可攢些磚瓦賣給其他人賺些錢補貼家用。 所以這個冬天,各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不閑著了,到處找活兒干,有力氣的去修筑堤壩、清理河道溝渠、挖掘蓄水池。 力氣小一些的便去砍伐樹木,給磚窯瓦窯送去。 家家戶戶都有事情做,到處一片欣欣向榮之景,連流民們也加入了其中,天天忙得不亦樂乎,哪還有時間搞事。 而陳云州只需要給建造、燒制磚窯、瓦窯的工匠、青壯年勞動力提供一日兩餐和一個月五百文的工錢即可。這點錢對于每個月上萬貫的玻璃鏡子的收入,那簡直是毛毛雨。 這導致他那兩萬兩銀子非但沒花光,反而還增加了。 陳云州盤點了一下,感覺自己這輩子也是天生富貴命,窮不了。 如今廬陽一切步入了正規,陳云州也閑了下來,無事可做。 這時候他收到了楊柏川的邀請,請他去慶川聚聚,打打獵。 這是上次就約好的。 陳云州欣然答應,將縣里的事務交給了鄭深打理,自己則帶著柯九和大劉前往慶川赴約。 修了路就是好,不但馬車不那么顛簸了,而且用時也縮短了大半天,上午出發,第二天中午便到了慶川。 進城安頓好后,陳云州先去拜訪了楊柏川。 寒暄過后,楊柏川屏退了下人,蹙眉道:“云州,三個月了,朝廷怎么還沒回我們消息?前幾天我派了人去京城打探打探,但這估計得過完年后才有消息了?!?/br> 陳云州也覺得有些奇怪。 地方官員送信去京城都是通過各地驛站。 驛站有專門的驛卒和馬匹,每到一地都可換馬,速度較之商旅會快很多,這一來一回,兩個月也差不多了,可三個月都還沒消息。 “柏川兄不必著急,許是什么耽擱了。過陣子再看看,若是還沒消息,那應該是朝廷不同意咱們的奏折?!标愒浦菘吹瞄_,“沒有也無妨?!?/br> 撿便宜這種事,就是要想得開,有更好,沒有也無所謂。 楊柏川皺眉低喃:“可這不應該啊?!?/br> “算了, 不提這掃興的事,若有消息我會第一時間派人通知你。咱們說說去打獵的事,除了夏喜民,我還邀請了幾位朋友,其中包括前兩個月調來的通判陶建華?!?/br> 陳云州明白,楊柏川這是打算趁機將慶川官場的重要人物介紹給他認識。他拱手道:“多謝大人?!?/br> 楊柏川擺手,往門口的方向看了一眼,低聲說:“云州,等我走了,我會向朝廷舉薦由你擔任慶川知府,提前認識以后做事也會方便很多?!?/br> 陳云州明白了,后天去打獵的都是自己人。 “柏川兄有心了,我明白了?!标愒浦菪χf道。 楊柏川見陳云州領會了自己的意思,便揭過了這個話題聊起了其他的。 次日,陳云州去拜訪了夏喜民,順便聊了一下玻璃鏡子的交易。 陳云州已經利用玻璃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積累,而且能買得起昂貴玻璃鏡子的人大多都已經買了,玻璃鏡子的銷量已經出現了下滑。 想要擴大市場,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降價,降到普通百姓都能買得起的程度。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鏡子就應該人人都有一個。 所以陳云州打算將玻璃鏡子的制造方法公布出去。 聽到陳云州竟然要將這么個金娃娃公之于眾,夏喜民極為錯愕:“陳大人可考慮好了?” 誰家有個什么方子、技法不藏得嚴嚴實實的? 陳云州笑道:“想好了。技術要進步就不能固步自封,只有競爭,打破壟斷,才能推動技術改革,制造出更好的玻璃?!?/br> 若只有一家,可以躺著就把錢掙了,老板和工匠都會不思進取。 現在的玻璃還遠遠不夠,陳云州想起后世的彩色玻璃、鋼化玻璃、降噪玻璃、防彈玻璃…… 現在的玻璃不管是功能性,還是穩定性都還差不少,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 夏喜民聽到這話,有些錯愕,又問:“那你們廬陽的工坊怎么辦?” 陳云州笑著說:“夏員外,玻璃的用處很多,除了鏡子,還可以做門窗、光學儀器、罐頭瓶子等等,那個作坊連廬陽縣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滿足不了?!?/br> 建了磚瓦房,下一步就該配上透明干凈的玻璃鏡子,這樣房屋的光線會更好。 若是能大規模生產玻璃,以后玻璃罐頭也有指望了,冬天嚴寒的北方,人們也能吃上水果罐頭。 夏喜民聽陳云州的意思是要讓珍貴的玻璃進入千家萬戶,錯愕不已:“陳……陳大人志向遠大,實令人佩服?!?/br> 陳云州擺手:“你也別把我說得那么高尚。我打算將玻璃制造方法放出去,但也不是白放,我打算賣給各地的大商人。夏員外你有渠道人脈,我有技術,咱們合作,賣的錢五五分?!?/br> 夏喜民肯定不知道,賣技術才是最賺錢的。 可惜這個時代沒有專利保護法,不然那真是躺著賺錢,一本萬利。 夏喜民欣然同意:“既然陳大人如此信任在下,那在下就做這個中間人?;仡^在下便寫信給各地認識的商賈?!?/br> 陳云州笑道:“有勞夏員外了,具體的價格你看著辦吧,我相信夏員外?!?/br> 兩人都是爽快之人,很快便談妥了。 隨即,夏喜民又邀請陳云州在府上用了飯才派車送他回知府衙門。 次日,一行人出門狩獵。 總共有八個人,除了楊柏川、夏喜民、文玉龍、陶建華,還有司法參軍、府州監軍幾人,都是慶川地界上有頭有臉的人物。 打獵的地方選在近郊的千楓坡,那一代種了不少楓樹,秋冬之際,紅楓滿地,風景秀麗。而且那一代樹林中沒有大型猛獸,只有一些野兔、野雞、野山羊、野鹿等之類的食草動物,比較安全。 因為離慶川城很近,大家并不打算在千楓坡過夜,所以只各自帶了兩三名隨從,一行二十多人騎馬出了城。 到達千楓坡后,楊柏川接過隨從遞來的弓,揚了揚說:“云州,可還記得咱們上次的約定?” 陳云州坐在棗紅色的駿馬上,爽朗一笑:“記得,比試一場!” “沒錯,陶大人,你們做個見證。我跟云州,輸了的人今晚城中最大的酒樓——百里香請客,不醉不歸!”楊柏川做了個請的手勢,“云州,你先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