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縣令,被迫登基 第55節
書迷正在閱讀:被專情影帝步步緊逼后、咸魚穿書后懷了皇帝的崽、飛來破、喜歡折磨主角的作者穿書了、纏香、靠氣運之子續命的日子[快穿]、小咸魚他躺平又失敗了、渣我啊[女A男O]、劍尊為我手撕劇本[穿書]、六零吃瓜小寡婦
鄭深看著桌上的酒菜,笑道:“今天有什么喜事???” 陳云州笑著將一杯黑乎乎可樂推到鄭深面前:“就是單純想跟鄭大人喝一杯?!?/br> 鄭深低頭看著杯中的玩意兒,黑布隆冬的,還在冒小泡泡,看起來有點像中藥。 他端起杯子嗅了嗅,沒聞到中草藥的味道,也不是茶水:“這是什么?” 陳云州笑瞇瞇地說:“快樂肥宅水,喝了會讓人快樂的水!” 真的假的?世上會有這種玩意兒嗎? 鄭深有些懷疑,可基于對陳云州的信任,他還是端起杯子,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 然后,他飛快地側過頭將嘴里地可樂吐了出來,還一個勁兒地喊柯九拿水來。 等漱過口后,他才覺得好受了一些,搖頭說:“陳大人,這玩意兒扎嘴巴的。你……你為何喝了一點事都沒有?” 陳云州小口小口抿著這9999擁護值兌換而來的可樂,笑著說:“都說了是快樂水,鄭大人只是不習慣而已。世上僅此兩杯,喝了就沒了?!?/br> 這樣的嗎? 聽說如此珍貴,鄭深重新拿起杯子,小口小口地抿了起來,只是眉毛擠在一塊兒,很不舒服的樣子。 陳云州看得直想笑,鄭老頭有時候還真是個實誠人,說珍貴他還真信了,擱后世滿大街兩三塊一瓶,跟水沒什么區別。 捏著鼻子喝完了杯子里的快樂肥宅水,深怕陳云州還來,鄭深趕緊吃了飯就開溜。 他走后,陳云州才慢吞吞地點開系統查看起來,花了十萬擁護值開啟的第二層貨架有什么不同。 第二層貨架上物品變少了,竟只有四種。不過這次不是種子,而是書,沒錯,全部都是書。 第一本叫《養豬指南》,顧名思義就是教人怎么養豬,豬常見疾病的治療方法,母豬的產后護理等等。這個很有用,紅薯藤、紅薯、玉米可都是豬最主要的飼料,等擴大種植之后,養豬大業也該發展起來。 第二本叫《果樹的嫁接培育技術》,這本也很有用,因為南方氣溫高,適宜果樹的生長培育。 但現在的很多水果都不如后世個大甘甜,就拿桃子來說,現在的桃樹大多是毛桃,毛乎乎的,個頭也很小,產量太低,很多人一年到頭都吃不了幾次水果。 第三本《吃瓜指南》,不是八卦的瓜,而是關于西瓜、南瓜、哈密瓜等現代常見的瓜類培育教程,這時候的西瓜皮厚瓤白,遠遠不如后世那樣多汁甘甜。 第四本《手工機械理論》,這是個教人做手工機械工具的指導書,比如紡織機、打谷機、脫粒機等等。雖然上面的都還是手工機器,但對這個時代的科技水平來說,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 四本書都非常實用,也是目前廬陽縣所需要的, 但貴也是真貴。這次買第一本十萬擁護值,第二本加十萬,第三本再加十萬。 至于先買哪一本,這個由陳云州選擇。 陳云州看得直咋舌,暗罵小助手是個黑心jian商。四本書竟要賣一百萬擁護值。 現在他總共都才三萬多擁護值,這已經基本上將廬陽給擼禿了,還請了外援,別說百萬了,十萬擁護值都很難。 莫非只能升職加薪,換個更大的平臺才能獲得更多的擁護值? 就在陳云州為了擁護值苦惱的時候,轉機忽然出現了。 楊柏川寫了一封信給陳云州,告訴了一個非常意外的消息:文玉龍向朝廷上書,給陳云州請功。 一是,陳云州幫忙安置橋州流竄過來的流民。 二是,廬陽縣大力開墾荒地,效果顯著。 三是,陳云州組織百姓修通了前往慶川的馬路,道路堅固不輸官道。 …… 文玉龍著重強調了第一點,闡述了廬陽縣安置流民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以工代賑,既能解百姓之困,又能開墾荒地,增加以后的田賦收入。 他認為這是非常有用的辦法,可向各州縣推廣,以后若遇災害各地可按廬陽的辦法解決。先向當地富商豪紳借糧,其后朝廷用一部分田賦償還這筆糧食。 如此一來既可快速安置災民,又可省下朝廷賑災銀錢糧食的開支。畢竟大批糧食運往災區的路費、期間的損耗都是個不小的數字。 沒錯,他把陳云州救濟流民的糧食說成了借鄉紳的,以此懇請朝廷今年減少一部分他們幾個縣的田賦用來救災安置流民。 楊柏川覺得這主意甚是不錯,也決定插一腳,跟著上書,他們慶川這次跟著橋州也受了災,還涌入了不少流民,這些都是要花銀子的。 若是不訴苦,朝廷肯定會原封不動地讓他們按照往年的標準繳納田賦。 他寫信是邀請陳云州一塊兒上書。 畢竟他這個當事人也參與更有說服力。 陳云州看完信毫不猶豫就答應了,能省一筆糧食誰嫌多?白得的不要白不要。 至于出名的事,照這進度下去,他們廬陽出名不是遲早的嗎? 而且這事他們是打著他的名義搞的,要是成了,今年慶川大部分地區百姓的田賦都要降低一些,到時候這些人還不得感激他??? 擁護值那不就是說來就來。 文縣令可真是個好人,不光幫他打工,還幫他搞擁護值,回頭一定得送他幾筐紅薯。 作者有話要說 第35章 . 035 懷疑陳云州的身份 為了達到最佳效果,陳云州還將玉米、土豆各備了一份,隨信一起送去京城。 至于紅薯,楊柏川已經送了。 在信中,陳云州詳細寫了這兩種農作物的產量、生長環境,種植方法等。至于西紅柿和辣椒,陳云州沒送,新鮮的蔬果太遠了沒法送去,送種子又沒法立即得到驗證。 而且辣椒的辛辣味,第一次吃的人往往不習慣。若是將那些王公貴族辣出個好歹反倒麻煩。 左右這兩種蔬菜無傷大雅,只是改善口味,逐漸在民間傳開即可,京城的貴族老爺們晚點嘗鮮也無妨。 陳云州重點推廣的是玉米和土豆、紅薯。 今年百草坡共種植了兩畝半玉米,收了兩千一百多斤玉米,算下來畝產超過八百斤。 五斤種子產出兩千余斤的糧食,種收比高達一比四百,放在現代肯定是要虧本的,可放在古代,這絕對是逆天的種收比。 鄭深捧著金黃的玉米粒,雙手顫抖:“這么多!” 陳云州以前說這些作物高產,他以為也就三五百斤頂天了,哪曉得一畝地竟然有八百多斤。 若是全縣百姓都種上玉米,何愁填不飽肚子。 其實這遠不是玉米的極限,陳云最新資源起惡帬把以四八幺六九六三州笑著說:“如果施肥足夠,產量還能增長一些?!?/br> 不然為何華夏封建時代幾年前,人口最高峰始終維持在幾千萬,直到大清,人口暴漲,短短兩百年,人口就由幾千萬增加到了幾個億。 從外引進的玉米、紅薯、土豆這類高產又極適應惡劣生長環境的農作物是大功臣之一。 較之水稻和小麥,玉米、土豆更適合北方和貧瘠的地區種植,而且產量更高,能夠養活更多的人,這相當于是提高了土地承載的人口上限。 陳云州記得老爺子經常跟他念叨,以前窮的時候,吃不上大米白面,家家戶戶天天喝的就是玉米糊糊,紅薯湯,以至于有些人吃得反胃,后來生活條件好了,他們就再也不愿碰這些食物。 鄭深小心翼翼地放下玉米,激動地說:“大人放心,僅憑這幾種作物,朝廷就一定會重重嘉獎大人?!?/br> 陳云州笑了笑。 他不是那么在意嘉不嘉獎,他只希望朝廷給力點,給他揚名,這樣他才能早點攢齊一百萬擁護值。 陳云州和楊柏川的這些動作不小,瞞不住人。 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齊項明的耳中。 齊項明并未放棄復仇計劃,他只是蟄伏了起來,在尋找最合適的時機。 可等了大半年,非但沒尋到合適的機會,反而看到陳云州將廬陽治理得井井有條,不過大半年的時間,廬陽縣就大變樣,若是吏部考核,陳云州一定名列前茅,而且甩其他地方官員一大截。 這樣的佳績,高升是遲早的事。 楊柏川顯然也是意識到了這點,所以才會趁著文玉龍上書的時機,跟著上奏,給陳云州請功。 給陳云州請功,其實就相當于給他自己請功。 畢竟楊柏川是陳云州的上級,廬陽的成績也會算入慶川府中。 陳云州升官發財,楊柏川的好處也少不了。 若真讓他們倆這次的計劃得逞,以后想要扳倒這二人就難了。 齊項明背著手,眉頭緊蹙,問管家:“京城那邊還沒消息嗎?”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意識到陳云州的難纏之后,齊項明就派了人不遠千里去京城打探陳云州的消息,尋找他的弱點、軟肋和敵人,看看是否有利用的空間,借力打力,除了陳云州。 陳云州一個新科狀元被發配到他們這偏遠的地方,肯定在京中得罪了貴人。 管家輕輕搖頭,心里苦澀得很,大人已經問過三次了。 “小的這就派人去催催?!?/br> 齊項明深吸了一口氣:“不急,派人也無用,再等等?!?/br> 廬陽距京城有兩千多里,一來一回,最快也得兩三個月,派人去催也無用。 好在五天后,總算有了好消息傳回來。 管家欣喜地說信送到了齊項明手中:“老爺,路上耽擱了一陣,所以遲了些?!?/br> 齊項明擺手,拿起信打開快速瀏覽了一遍,看完后他嘴角不受控制地擴大,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夸張,最后直接變成了仰天大笑。 管家驚訝地望著他:“老爺,可是信上有好消息?” 齊項明將信丟給他:“你自己看吧?!?/br> 管家連忙接過信從頭到尾閱讀,看完后,他眼神中充滿了不可思議:“老爺,這……信上的陳云州跟咱們認識的好像不一樣啊?!?/br> 探子在京城查到的消息表明,陳云州從小出生書香世家,家里雖沒落了,但他天賦出眾,在族學中便表現得非常突出,很快就被知名大儒——鷺洲書院的山長看中,收為了弟子,小小年紀便聲名鵲起。 他也不負山長重望,十二歲便考中了秀才,其后一路高歌猛進,十七歲就高中狀元,三元及第,幾十年來第一人。 陳云州因為師從大儒,從小便恪守禮節規矩,謙虛好學,是個非常典型的標準讀書人、士大夫,手無縛雞之力,心懷天下,耿直仗義。 齊項明回頭,眼底是滿滿的笑意:“京城那位狀元郎是因向皇帝諫言,觸怒了皇上,被貶廬陽。管家,你覺得這會是廬陽陳云州做的事嗎?” 狀元郎雖滿腹經綸,但還天真得很,所以才敢頂撞皇上。這是典型的官場愣頭青,看不清形勢,一頭熱血。 可廬陽的陳云州殺伐果斷,手段頻出,對百姓仁慈卻不軟弱,該殺人的時候絕不手軟,流民中有幾個鬧事的、觸犯規矩的,他二話不說通通都殺了,這才震懾住了那些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