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在年代文里報國 第64節
他們可倒好,好些人真乖乖的站在原地不動,任由日寇把他們給抓了。 想到自己臨出發前,林知言極力勸說讓他一定要來北大營一趟,他還覺得對方小題大做,現在才知道,這幫東北軍真是半點反抗的意志都沒有。 在王蘊蒲率兵干掉圍攻北大營的數百名日寇,救下幸存的七千多東北軍時,另一支工農革命軍也在歷史上的東北抗日名將楊繼生的率領下,直奔奉天城內的兵工廠。 奉天兵工廠可是目前亞洲的頭號兵工廠,所生產的武器彈藥,一直供給東北軍四十多萬軍人使用。 便是林知言在湘省建立的那座兵工廠,跟奉天兵工廠比,在生產產能上都有所不及。 歷史上的九一八事變中,東北軍直接將這座兵工廠拱手讓給了日寇。 日寇從東北軍手上繳獲的武器就不說了,光是這座工廠中的槍支就有十萬多支,子彈更有數百萬發。 另還有幾百門迫擊炮和幾十萬發炮擊炮。彈,以及上萬發重型炮的炮彈,這些最后全都成了日寇的戰利品。 這些本來是用于保家衛國的武器,轉頭就成了日寇繼續侵略東三省的殺人工具。 再想到歷史上這座兵工廠后來還被改造成日寇的軍械廠,所生產的槍支彈藥全部傾瀉到了國人的身上,林知言光是想想都氣的要吐血,恨不得把兵工廠里的一切都搬空摧毀。 既然已經提早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林知言肯定是不能再讓這些武器裝備落入日寇手中的,便讓楊繼生帶人盡快前往奉天兵工廠。 如果能趕在日寇之前抵達兵工廠,就將里頭的武器彈藥和生產機器全部搬走,如果實在搬不走,哪怕是炸了,也不能把這些東西留給日寇。 當然了,這座兵工廠里除了武器彈藥和生產機器外,最讓林知言眼饞的還是數萬名兵工廠的工人。 自民國十年成立,至今已有十年整,這座兵工廠可是培養出了一大批技術熟練的武器生產工人。 比起那些用過就沒了的槍支彈藥,工人和生產機器反而更得林知言看重。 他在東北大山里的那座兵工廠現在雖然也能產出武器彈藥,但因為人手和生產設備不足,產能一直提升不上來。 如果有這數萬名產業工人,再有新的機器設備加入的話,今后整個東北抗日的槍支彈藥供給就不需要再擔心了。 林知言只要求楊繼生盡可能的將兵工廠的武器和工人設備帶走,卻并未打算占據這座兵工廠。 至于為何不直接占了,并非林知言不想,而是此時的工農革命軍的兵力根本不夠。 哪怕王蘊蒲帶了近萬的老兵隊伍過來,來到東北后還不停的訓練新兵,再加上東北原有的數萬游擊隊,他們所有的兵力加起來都不夠日寇的半數。 就這么點兵力,想要抵擋日寇二十多萬大軍,顯然是不現實的。 林知言也想過直接占了兵工廠,但在綜合考慮后,還是放棄了這個打算。 畢竟這座兵工廠肯定會是日寇的重點目標,為了爭奪兵工廠,日寇必定會不惜死戰,到時候免不了會有很大的傷亡,林知言可舍不得讓戰士們為此付出生命。 只要把里頭的武器和設備都搬走,再把工人也帶走,只留下個空殼,這工廠給了日寇又何妨。 等他們積蓄夠了力量,早晚有一天會將工廠重新奪回來,將日寇徹底趕出東三省。 楊繼生帶兵尚未趕到奉天兵工廠,在半路上就跟同樣趕往兵工廠的一隊日寇迎面碰上。 發現對方的兵力比自己少很多,楊繼生二話不說就直接跟對方干了起來。 日寇習慣了東北軍的窩窩囊囊,剛碰到楊繼生這幫士兵的時候,還以為是東北軍的人,便沒太放在心上。 哪知道還不等為首的日寇開口將人喝退,就遭到了楊繼生的子彈攻擊,直接一槍斃命。 接下來自然是一場大戰。 好在楊繼生帶的這支隊伍里有不少曾經參加過島城保衛戰的老兵,即便對上兇殘的日寇,也有不少心里優勢。 再加上己方人數比對方多,裝備上同樣不遜色,楊繼生很快帶著部下就將這隊日寇全部擊斃。 干掉日寇后,楊繼生沒有多作停留,又繼續向奉天兵工廠趕去。 此時奉天兵工廠的督辦張作武,同樣接到了張少帥的不抵抗命令。 這人是張家的本家親戚,素來以張少帥為馬首是瞻,雖然心疼不舍這座兵工廠,依舊毫不遲疑的打算執行張少帥的命令。 只是張作武愿意把兵工廠拱手讓給日寇,廠內的數萬名工人卻不同意。 工人里正好有幾位紅黨成員,他們干脆組織人手將張作武捆綁起來,拿起武器分發給工人準備抵抗。 原以為最先趕到的會是日寇,哪知來的竟是工農革命軍,領頭的幾位紅黨成員見狀不由欣喜若狂,當即組織兵工廠的工人,協助工農革命軍搬運武器和設備。 這數萬名工人起初還擔心沒了設備會影響自己的生計,得知紅黨根據地內還有一座兵工廠,他們也可以前往工作后,工人們的心就徹底踏實了下來。 他們也是愛國之人,既然能給自己人生產武器,那自然不會再留下來給日寇侵略者服務。 在數萬名工人的協助下,楊繼生只花了不到一天時間,就將兵工廠內搬運一空。 期間他們還遇到了好幾波試圖搶奪兵工廠的日寇襲擊,有著充足武器供應的他們倒是成功抵擋了下來。 趕在天黑之前,楊繼生帶著工人們開始撤出奉天城。 與此同時,王蘊蒲直接開了北大營的武器庫,將存放其中的武器全部取了出來,分發給收編而來的七千多東北軍。 經過日寇先前的屠殺,這七千多存活下來的東北軍總算清醒過來。 又有王蘊蒲不斷給他們鼓舞激勵,做思想工作,這幫人的戰斗意志終于爆發了。 想到那些因不抵抗落入日寇手中,卻被日寇直接槍斃的袍澤,七千多東北軍忍不住紅了眼。 若非王蘊蒲帶著工農革命軍及時趕到,將他們救了下來,他們如今恐怕也已經成了一具尸體。 被刺激到的七千多東北軍憤怒的摘掉了衣袖上的東北軍袖標,深以當過東北軍,在張少帥的旗下效力過為恥。 就在王蘊蒲將這些東北軍轉化吸收為工農革命軍,帶著壯大不少的隊伍跟日寇在奉天周圍纏斗時,日寇侵略東三省的消息終于在全國傳開。 雖說目前的東三省還有紅黨的工農革命軍在堅持跟日寇戰斗,然而龐大的東三省在張少帥的不抵抗政策下,依舊以極快的速度淪陷。 眼睜睜看著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轉眼落入敵手,數千多萬同胞即將淪為亡國奴,所有國人都被刺激到了,對張少帥和幾十萬東北軍的譴責如潮水般傾瀉而出。 只是任他們如何憤怒,也改變不了張少帥不抵抗的決心。 更讓他們氣憤的是,大量東北軍在撤退跑路的時候,還把武器和輜重丟給了日寇,進一步壯大了日寇的力量。 無數學生工人以及各界人士紛紛涌上街頭,用游行抗議的方式發泄自己的不滿。 不滿張少帥毫不抵抗就撤退,將大好國土讓給日寇。 不滿國民政府至今都沒有發表抗日宣言,反而加大對正在抗日的紅黨的圍剿。 六朝古都金陵城,無數愛國的人士揮舞著手中的旗幟,一路高喊愛國口號走向總統府,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在得知張少帥帶著敗軍撤往關內時,更是大喊要懲治這個賣國賊! 申凱正在總統府內透過窗戶看向外頭群情激奮的人群,口中忍不住又罵了句娘希匹。 申凱正覺得紅黨在奪取民心上實在太過狡猾。 日寇侵略才剛剛開始,他們就在東三省直接舉起了抗日救國的大旗,還在東北跟日寇打的有聲有色,儼然成了愛國救國的旗幟。 不僅將所有的民心都收攏了過去,還一下子將他這個國民政府的主席架在了火上烤。 申凱正心中的郁悶無法紓解,總覺得似乎連老天都向著紅黨。 當初兩黨合作破裂時,他就想過要剿滅紅黨。 只是當時他剛剛掌握政權,地位還十分不穩,又承受著來自北方政府的巨大壓力,便暫時將對他影響不大的紅黨放到了一邊,先開始北伐。 誰知正是趁著他北伐的空當,才讓紅黨徹底坐大。 等北伐結束后他回過頭再想剿滅紅黨,就發現對方已經不是他輕輕松松就能消滅的了。 之后他還倒霉的碰上了汪集新發動的對他的內戰,又被拖住了大部分精力。 好不容易鎮壓了汪集新,將國民政府大權集于一身,正是他打壓紅黨的好時候,卻又爆發了日寇侵略。 如今紅黨還扯起了抗日大旗,站在了國家公義的一邊,讓他再想繼續圍剿他們,都只會招來無數國人的抗議和謾罵。 申凱正不由摸了摸自己的光頭,心情煩躁不已。 究竟是先剿滅紅黨再抗擊日寇?還是先驅除日寇再來剿滅紅黨?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作者有話說: (1)引自百科。碼完啦,預收文繼續求收藏《一顆紅心向祖國》,希望明天有個好榜,加油 第47章 民國真千金她哥14 經過再三衡量, 申凱正最終還是沒能下定決心進行抗日。 而是選擇了‘攘外必先安內’的路線,決定先將國內對他威脅最大的紅黨徹底打壓下去,再去解決日寇的侵略。 在他看來, 小小日寇雖然對九州的領土有覬覦之心, 但以日寇的體量,吞下東北就已經是極限。 否則蛇吞象的結果必會消化不良, 活活被撐死。 日寇野心雖大但實力不足,反而實力快速膨脹的紅黨對他的統治威脅才是最大。 此時的紅黨在國內不僅占據了好幾個重要省份, 其他各省大大小小的根據地也建了二十多個,簡直是遍地開花。 更讓申凱正坐立不安的是, 據軍統的統計調查, 目前工農革命軍的兵力總數已高達五十多萬。 單單這個兵力人數就讓他忌憚不已, 更別提紅黨還基本實現了武器自足。 想到紅黨很快就會將這五十多萬軍隊全部武裝起來,申凱正頓時連覺都睡不安穩。 所以必須要先消滅紅黨這個心腹大患。 既然紅黨要在東三省舉起抗日大旗, 那就讓他們先頂上去好了, 最好能讓紅黨跟日寇打的兩敗俱傷。 至于日寇,先用東三省拖住日寇的步伐,等他徹底剿滅紅黨, 再集合全國之力來對付日寇, 到時候必定能輕輕松松將其擊敗。 當然, 申凱正為了給極度憤怒的國人一個交代,并未明說對日寇的侵略要暫時妥協退讓, 而是將日寇侵略之事訴諸到國聯,寄希望由列強出面調停。 然而申凱正此舉完全是徒勞無功,是注定不會有結果的。 列強雖然也不滿日寇出兵侵略東三省, 影響了他們的在華利益, 但讓他們為了華國跟日寇對上, 顯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這些列強對華國同樣都抱有覬覦之心,且各懷鬼胎。 因為在東三省跟日寇正面對抗的是紅黨,如阿美利加等帝國主義國家,甚至還在暗地里對日寇的行為提供了支持,妄圖借助日寇牽制住蘇聯在西伯利亞的勢力。 這都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縱容了日寇的侵略野心。 眼見國聯出面調停無望,國民政府面對日寇的侵略不僅沒有派兵前往抵抗,反而在紅黨全力抗日之時,拖起了后腿,再次發動對紅黨的圍剿戰爭,頓時又激起了廣大國人的憤怒。 包括國民政府內部的不少高層,對申凱正的選擇也都失望不已。 內心傾向抗日,且同情紅黨的那批黨派人士還組織了救國會,無視申凱正的不滿,開始籌集物資,召集人馬自發前往東三省,協助紅黨進行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