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搞基建 第168節
朝中這么有恃無恐的大有人在。 直到……夏國陳兵于東京路一帶,才讓他們慌了神。東京路的五州直接與燕國接壤,從東京路直接用兵,比派兵前往江陵府可簡單直接過了。 司徒恭聽說這事兒之后便在琢磨夏國的意圖。毫無疑問,夏國肯定不會打,也不敢打。他們雖然退了,但那都是因為夏國使了詭計,并非真正被擊退了。 夏國但凡是不想著跟他們魚死網破,都不會再貿然開兵,因為這時候打起來根本不合算。 不僅司徒恭這么想,就連賀辭也這么想。 朝中就沒有一個人是想要賠償議和的,然而司徒恭怕就怕,夏國又會使出別的謀算來。 官吏知道實情,百姓卻未必知道真相,一旦百姓亂起來,他們就是有雄兵百萬,也難擋夏國幾十萬之。 這兩國開戰,從來就不僅僅是軍人的事情。 然而,司徒恭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或者說,他足夠了解夏國行事的套路。 幾日過后,朝野內外果真謠言四起,都言之鑿鑿地說夏國隨時都會打過來,謠言傳著傳著,各地百姓忽然不約而同的開始搶起了米。 因為他們聽說,開戰之后國內就沒有米了,若是那會兒再買肯定遲了,能先囤多少就囤多少。 這當然也是顧淮南的手筆。 搶米這件事兒還是受了原先齊國糧商的啟發,糧食是國之根本,若糧食都搶完了,看燕國還慌不慌? 若說夏國的軍隊只是武力威懾,那顧淮南這一手絕對是從內部瓦解。不論燕國朝廷如何強調國內不缺米糧,可百姓就是不信。 一旦有人搶,便有人有樣學樣。且隨著眾人哄搶,糧食鋪子的存貨很快就見底了,下一批前來搶米的人得知鋪子里頭已經沒了米,越發恐慌起來。 沒米的消息越傳越廣,恐慌也就越來越大,眾人甚至覺得,只要下午打過來,他們就會被火活餓死。 恐慌之下,對于朝廷的埋怨也就更深。 他們埋怨這群燕國人只顧著自己樂意,全然不管他們的生死,果然不是一族人,就是不一樣。若朝廷一直這副德性,那他們還擁護個屁! 轉頭去夏國豈不更好? 夏國可沒有把人不當人的,哪怕是華北一帶的齊國人,日子過得也依舊有聲有色。 不能開戰的輿論占據了上風,于是有些有頭有臉的人便費盡心思的給上頭遞話,問問朝廷能不能暫退一步,不管怎么樣,先讓夏國退兵。什么尊嚴,什么國威,在填飽肚子這件事上根本不值得一提。連飯都吃不飽了,還要什么國威,這不是打腫臉充胖子嗎? 這些尋常百姓可沒有軍人那班的骨氣,為了自己的性命安危,他們什么都可以妥協,也恨不得朝廷趕緊妥協,立馬妥協,最好明天就讓夏國退兵。 朝野內外流言蜚語屢禁不止,燕國儼然成為一盤散沙,不僅如此,甚至隱約還有原齊國人仇視燕國人的情況。都已經成這樣了,如何作戰? 哪怕軍中對夏國還是一如既往的仇視,但是光靠這些軍隊,能頂什么用呢? 司徒恭哪怕不愿承認也不行了,如今的燕國,已經比不上夏國了。 服輸很難,但司徒恭不是輸不起的人。早在他還是皇子的時候,便輸嫡兄許多,可是他隱忍了十年,最后還不是將一種兄弟踩在腳下? 他不可能一直都輸。 眼下他是及不上夏國,但是一年之后呢,兩年之后呢?他不信到時候燕國還掌握不了火炮的技術。只要有了火炮,夏國的威脅便會蕩然無存。 眼下先蟄伏,實在是不得已之舉。 最終,燕國還是同意議和。司徒恭甚至做好了夏國獅子大開口的準備,不料夏國要的并不多,只要了此次的軍費開支,以及修繕江陵府費用,在之后面沒有了,還有一條不太引人注目的——取消一切關稅,夏國所有的商品都可以在燕國境內自由流通、買賣。 這與當初齊國的境遇,何其相似? 司徒恭反復摩挲著國書,心中久久不能平復。 不,還是有不一樣的,最起碼,他絕對不會淪落到齊皇那樣的境地。 接下來這幾年,燕國上下都該好好理一理了。 燕國朝臣郁郁不得志,夏國這邊的大臣們卻因為打了一場翻身仗,格外揚眉吐氣。 回京的途中,蕭瑾還見到了穆寒一眾人。 當初一萬多的朱雀軍,如今只剩下三千。 穆寒是過來請罪的,當初是他率領朱雀軍向蕭瑾請命,如今人都沒了,也怪他安排不周。 那日挑撥了燕國軍中關系之后,朱雀們本可以趁亂,全身而退,誰知燕國人竟然如此狠毒,寧可錯殺一千,也絕不放過一個。 屠殺之下,只有一小部分人突出重圍跑了出來,余下大多葬身敵營。 這些事兒,穆寒每每不敢細想,但卻萬分自責。 蕭瑾不能怪他,也從未怪過他:“與你無關,恨只恨燕國太心狠手辣了。他們枉死在敵國軍營,朕回京之后會給他們立個長生碑,讓他們享受萬民香火,也讓天下人知道他們的功勞?!?/br> 長生碑不過是個念想,蕭瑾只是不希望他們在不明不白中死去,連死后都沒留下只言片語。 穆寒等聽此,眼眶都紅了。 若真有來世今生,但愿這些弟兄們飽食人間香火,來日投身到和平的國家,一輩子都不要跟戰爭扯上關系。 蕭瑾一邊行路,一邊安排交代各項任務,等回到臨安府,已經是半個月之后的事兒了。 百官迎回圣上,本該是最要緊的事,可這回蕭瑾發現,他這些攪風攪雨的大臣們見到他,竟然沒有上回的激動。 這是怎么回事? 久別重逢,就這個反應? 還是馮慨之眼明心亮,立馬道:“圣上勿怪,想必是諸位大人cao持婚禮,都無暇分心他顧了?!?/br> 事實還真是如此,皇帝大婚,兩國之喜,如今朝中上下都已經忙瘋了,哪怕再稀罕蕭瑾,如今也比不上蕭瑾自己的婚事來得重要了。 在大婚這件事情上,什么人都得往后靠一靠。 是以,自以為擊退燕軍,發出風頭的蕭瑾,在回去的第一天就被冷落了。 而這僅僅只是個開始,因為蕭瑾一直被冷落到了婚禮前一天。 這段時間,除了禮官,蕭瑾就沒見過什么多余的大臣。 而等到眾人終于想到蕭瑾時,距離成婚也只有一個晚上的時間了。 明日,他們圣上便得再次成親了。 哪怕大臣們這段時間忙得昏天暗地顧不得在意蕭瑾的感受,但仔細一想,新郎官還是不能得罪的,要不婚禮當場撂挑子怎么辦? 他們圣上那不靠譜的性子,絕對做得出來! 第208章 結局 ◇ ◎帝后成婚◎ 蕭瑾剛把那些在他耳邊反反復復念叨了一天、簡直拿他當傻子一般教的禮官無情地轟了出去。 這些人簡直欺人太甚, 他白天處理政務本就心力交瘁,好不容易事兒做完了還要學著見鬼的規矩,一天到晚就沒個輕松的時候。 他又不是沒成過親, 都說了這次婚禮不必弄得太繁瑣, 他跟林檀也不是喜歡那些繁文縟節的人,結果禮部那些蠢貨還是如此教條死板,甚至還想把他也變死板。 實在可惡! 他才是皇帝, 就是明兒不依這些破禮節,他們又待如何? 人剛轟走, 便看到他那些好些日子不露面,忙得連人影也看不到的丞相尚書們忽然登門拜訪。 真是見鬼了。 蕭瑾順勢坐下,慢悠悠地開腔:“喲, 今兒刮的什么風,把朕這些日理萬機的大人們都給吹來了?!?/br> 張崇明等互相看了一眼, 知道圣上必然是惱了,要不然可不會這么陰陽怪氣。 馮慨之仗著自己跟趕緊交情匪淺,笑嘻嘻地上前:“圣上這是什么話,咱們都是替您辛苦?!?/br> “那朕是不是還得謝謝你們???”蕭瑾沒好氣地反問。 馮慨之忙退一步:“不敢不敢, 只要明兒的婚禮好好的, 別讓楚國看了笑話就成。這皇后娘娘家里雖是武將出身, 但是身邊的親信也都是講究規矩的,萬不能失了禮數。此次的婚禮的確瑣碎又繁雜, 是煩了些, 可皇后娘娘一輩子也只經歷這么一回, 自然要給足了面子里子, 不能有半點疏漏, 否則, 便要遺憾終身了?!?/br> 蕭瑾嘴角一抽,連遺憾終身都出來了。 韓仲文也見縫插針地補充了一句:“況且人家還是帶著整個楚國過來的,也得讓楚國人安心不是?” 如今的楚國,馬上就要變成夏國了。還有他們占據的達州一帶,也盡數歸于夏國。 近日百官雖忙,但歸根就底忙的也不僅僅是婚禮,還有這些地方的安排。既然歸屬夏國,朝廷肯定是要派人過去接手的。原先皇后娘娘門下的大臣可用,但不能全用。制衡之道,夏國大臣們玩得都得心應手。 蕭瑾一眼掃過,見他們如此興師動眾地過來,又想起自己最近被逼得惱怒,忽然就懂了他們的意圖。 蕭瑾哼了一聲,老大不高興:“若是過來檢查安撫的,那也就不必了,是朕取皇后,不是你們取妻,朕還會委屈了皇后不成?” 眾人要的就是他這句話,只要圣上想通了,不鬧什么情緒,那一切也就好辦了。 因為最近實在太忙,眾人連留在這拍馬屁的時間都沒了,得了這么一句準話之后,又不約而同地告退。 個個都說自己有事,比日理萬機還要日理萬機。 真正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把蕭瑾都給看笑了。 不過氣了一回之后,他又想起這幾個人興許真的比他還要忙還要累,也就不沒臉氣了。他這個當皇帝的總不能比不過大臣吧,這輩子不會再成親了,麻煩點就麻煩點吧,蕭瑾甚至還讓張德喜將之前趕出去的禮官重新請回來。 那些羅嗦的禮官,蕭瑾認了。 在殿中一頓折騰之后,除了累極了的蕭瑾,余下的人無不滿意,自信明兒的婚禮定能一氣呵成,不出差錯。 其實這些東西蕭瑾也不是沒記住,不過就是禮部要求太多,太過麻煩罷了。 入夜,蕭瑾褪去疲憊躺在床上,原本以為閉眼就能睡著,睡覺躺下去之后一直輾轉反側,不曾入眠。 他頭一次成親的時候稀里糊涂,又兼有性命之憂,整日誠惶誠恐,顧不得別的。但是這次不一樣,朝廷自上而下都異常重視,蕭瑾對林檀也是在意的。因為這份在意,才惶恐不安,怕婚后的日子處不好成了怨偶,那不就對不住林檀么? 蕭瑾翻了個身,想著林檀這會兒是不是也這么焦慮不安? 換了他鄉,又換了身份,必定會不安吧。算了,等明日他好好安慰一番…… 直到下半夜,蕭瑾才勉強入睡。第二天又早早地被人叫起來,狀態自然不算好。張德喜急得讓人在蕭瑾臉上撲了一層粉,如此才遮住了倦怠感。 蕭瑾摸了摸臉,結果就摸到了一手粉,十分無語。 明明是自己的婚禮,結果他卻一點都不能做主,始終被人推著走。 皇室婚禮,自然不用跟民間一般,婚禮就在太極殿中,夏國皇親國戚、朝中百官,包括后宮的太妃都在此等候,楚國朝臣也都被請觀禮。 兩邊很少有人是相熟的,不過今日坐在一塊兒,卻是難得的融洽。 張崇明摸了摸胡子,對著薛仁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