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前世,顧長晉為了救潘學諒,也是受了傷的。 傷雖不重,但也見了點血。 那會橫平應當就在他身旁護著,現下橫平不在,也不知曉會不會出甚意外。 橫平望她一眼,道:主子讓我在這,我便不能離開。 他慣來是這樣的性子,主子讓他護著的人,除非他死,否則他是一步都不會離開。 盈雀還對方才那一幕心有余悸,橫平能留下來,她心里踏實多了,忙道:姑娘,姑,顧大人身手好著呢,咱們兩人手無寸鐵的,還是讓橫平留下罷。 容舒遂不再多言。 身旁沒個會武的人護著,委實是不方便。 這趟穆霓旌回來,她本就打算向她討個武藝高強的女護衛陪她回揚州的,經過今日這一遭,又覺一個不夠。 至少要給阿娘也討一個,今兒不過出來查個賬也能撞上這樣一場暴動,未來兩年隨著嘉佑帝身子每況愈下,上京這天子之城也未必多太平。 三人在這屋里等了足有一個時辰,方聽外頭傳來叩門聲。 叩門聲三長一短,橫平一聽便立馬開了門,道:主子。 顧長晉入內,一邊手上還攙扶著一人。 那人發髻散亂,衣裳上淌滿了星星點點的血跡,右手軟軟垂著。 顧長晉先是望了容舒一眼,見她無事,方轉眸看向橫平,道:你來扶潘貢士坐下。 把人交給橫平后,顧長晉單手劈開地上一個木箱,取出兩截木條,夾住潘學諒的右手,又掀開官服,撕下一截布帛捆住。 一會到了都察院,我會尋個大夫給你接骨。 潘學諒苦笑:這手骨接不接都無妨,總歸草民這一身罵名是再也洗不清了,斷就斷了罷。 顧長晉道:你既堅信自己無罪,便咬牙撐住,等待真相大白那一日。 潘學諒凄涼抬眼:老尚書都已經認罪,草民還如何能等到真相大白那日? 見他一副心如死灰的模樣,顧長晉驀地想起那日在都察院押房,青年眸子里那份近乎執拗的赤誠,心口緩緩一沉。 這樁案子,老尚書承認了是他姍題于潘學諒,然潘學諒卻不肯認罪。 他那日從押房出來,便迫不及待地回去狀元胡同,一個會館一個會館挨著過去澄清,為老尚書正名,說得口干舌燥,聲音嘶啞,也依舊無人信他。 那幾日若無橫平護著,他的手大抵早就被人廢了。 后來老尚書從昏迷中醒來,也不待旁人細問,直接便認了罪,稱是受故人所托,這才姍題舞弊。 這一認罪自是掀起了軒然大波。 今日若非顧長晉來得及時,潘學諒興許連命都保不住。 顧長晉一語不發,將他的右手固好后,便起身,望著潘學諒道:你若不認罪,本官自會為你掙個三司會審的機會。你若今日便想放棄,本官也可將你送到大理寺去認罪?;噬先蚀?,只會褫奪你的功名,余生,你不過是再當不成讀書人。 再當不成讀書人? 潘學諒抬頭定定望著顧長晉,神情一時恍惚。 不由想起了從前父親如何教他一筆一筆寫下他的名他的字,想起如何在書院的陣陣松濤聲中熬燈苦讀,也想起金榜題名時的心潮澎湃、意氣風發。 讀書人,他一直是個讀書人,從出生之時便肩負起父親的期盼,開蒙習字讀萬卷書,盼著有朝一日能造福百姓。 除了讀書入仕,他竟不知余生他還能做些什么。 潘學諒渙散的目光漸漸凝起,終是一字一句道:顧大人,草民,不想認罪。 顧長晉望進他眼里,半晌,頷首道:既不想認罪,那便不認,本官會替你爭一個三司會審的機會。 君子一諾,重若千鼎。 潘學諒怔怔望著顧長晉。 他不是傻子。 外頭仕子群情激憤,恨不能將他碎尸萬段。朝堂的臣公們也在想著如何將罪名扣在他身上,好為老尚書留點清名,以最小的損失將這案子了結了。 顧大人為他謀一個公正審判的機會,會得罪曾經以他為楷模的讀書人,也會得罪朝廷里的臣公。 潘學諒聽過他為了濟南府百姓,賭上狀元之名于傳臚日狀告百官的壯舉,也聽過他為了許鸝兒走金殿還差點死在長安街的事跡。 心潮有過澎湃,有過敬仰,卻不曾想過,有朝一日,這位大人會為了自己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人奔走。 顧大人前途無量,為了他這么一個無用之人,當真值得么? 而他潘學諒,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所謂公道,又真的值得嗎? 怔楞間,顧長晉已扶起他,道:還望潘貢士莫要忘了,讀書人的手是做什么的。 潘學諒心神一震。 讀書人的手。 是用來執筆的,要針砭時弊,書寫治國良策,為百姓伸冤造福,都少不了這樣一支筆。 顧大人的手里便有這樣一支筆。 恍惚間,潘學諒想起了嶺山書院里,老尚書曾笑著道的那句 你們這群少年郎啊,永遠要記著,未來你們頭上的烏紗帽不僅僅是一頂烏紗帽,那是你們對皇上、對百姓、對江山社稷的承諾。君子一諾,重若千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