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頁
隨著大明的水泥路越來越多,官道的安全有了保障,運輸的速度和效率大幅提高,南來北往交易的人多了,這銀子眼看著就不夠用了,再加上帶著大筆的銀子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用寶鈔就可以省了很多麻煩。 以前最擔心的是寶鈔無法兌現,如今既然有官家擔保兌現,商戶們開始使用,寶鈔的價值也就跟著水漲船高。 就連民間的商販,攢的銅錢多了,以前會兌成銀子存在家里,可現在也會換成寶鈔,因為寶鈔只要持有,每年還能獲取七八厘(年息7-8%)的利息。 要知道,在大家還停留在存錢在錢莊得給錢莊手續費的年代,銀行的寶鈔可以兌出利息這種好事,簡直就如同天上掉下的餡餅。 于是當初八折拋售了寶鈔的人,后來都后悔了。 死扛著不肯交出田地的大地主們,第一年看著太子殿下沒動靜,有點安心。 第二年看著太子殿下依然沒理他們,大家開始有點慌。 第三年大家開始哭著喊著求太子殿下收地了! 作者有話說: 距離完結還有一段時間,我會認真寫完這個故事的。 推一下預收文《不肖帝》和《大宋第一酒樓》,點擊作者專欄進入可選,都是輕松爽文,會吸取這本書的教訓,給大家呈現更輕松的故事。 第五十六章 楊家雖然因為守孝回了老家,但楊廷和的至交好友甚多,對朝中的政事了解也很及時,更不用說每期的邸報小太子都會讓人送給楊慎一份,他們人雖然不在京城,可該知道的事一點都沒落下。 從得知朝廷要求重新丈量田畝,收回多占的田地后,楊廷和就果斷讓族人先行自查,查清楚沒有侵占之事后,就開始考慮留多少農田合適。 這事兒,他還特地找來楊慎商量。 你與太子殿下相處的時間長,可有想過,他下一步會如何做? 楊慎想了半天,最終還是搖了搖頭,說道:太子殿下的想法素來天馬行空,我也想不出他要如何應對。只是以殿下的決斷,他想做的事,無論如何,一定會達到目標。 想了想,他很含蓄地說道:比如早朝之事。 這個楊廷和最清楚不過,他還有幾個同僚跑去午門跪階,義憤填膺地抗議太子殿下妄改祖制,可一年半載以后,如今的早午朝都改了,大家可以多睡兩個時辰,不用去早朝站著當背景板,慢慢的習慣下來,再沒人提起祖制的事兒了。 他當然知道里面還有李東陽的手段,可太子能用李閣老之計,聽得進諫言,而不是一意孤行,就已超出了他的年少心性,遠勝常人。 既然連兒子都說了,太子想做的事,肯定會做到皇帝會幫他,內閣會幫他,那些反對的人呵呵,楊廷和對于那些勛貴世家的嘴臉再清楚不過,當機立斷決定 跟太子殿下的政策走,絕不陽奉陰違,更不能搞對抗。 于是政令下來后,楊家的賬簿干干凈凈,沒有多占一畝地,還主動捐贈了一百畝良田給縣學,用于資助貧困的學子讀書科舉。 再等到甘州的土豆番薯玉米大獲豐收,產量一畝頂尋常麥粟兩三倍之多,棉花從江南到江北,一直推廣到了北疆一代,產量不斷上漲 接著太子殿下又讓人改良了江南黃道婆留下的紡織技術,新型織機的效率比原來高出一倍 更不用說一天天蔓延開來四通八達的水泥路,聽說連堪稱難于上青天的蜀道都已經被打通,馬上就要修通成都到漢中的官道了。 而云貴一代的土司,都開始派出自家子弟上京讀書,普通的百姓也可以參加州縣的免費社學,這些變化起初看起來并不起眼,但一點一滴的,很快就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 楊廷和便讓那些原本已不種田,單靠收租的族人,開始經營店鋪,正好跟著官道的鋪設,走通了茶馬之道,又跟云貴的山民搭上了線,從他們那收了高山茶,重新炒制后再賣往西域和北疆。 單這一項的收入,就比他們以往經營田莊的利潤高出十倍以上。 第二年,不光是北疆的糧食豐收,就連云貴的梯田和三季稻也順利豐收,更不用說湖廣之地種上了占城稻的地區,一年兩熟,真的實現了湖廣熟、天下足的局面。 糧倉爆滿,天下無饑,結果是糧價下跌了足足三成。 這還是在朱厚照緊急安排戶部依然照慣例征收糧稅,不得按市價壓低糧價的結果。 所謂谷賤傷農,若是糧價跌得狠了,原本的豐收最后依然無法幫助農民獲得溫飽,這時候就不能指望完全靠商人的良心來維持市場的價格。 尤其是這一次的豐收,真正大豐收的是普通的自耕農,擁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勛貴們,反而平均產量比往年沒多出多少。 給自己干活的自耕農和給主家干活的佃戶莊農,那積極性和效率是完全沒法相提并論的。 原本大多數糧商都是出自地主豪商門下,他們掌控著糧食的產出和銷售,自然也掌握著糧價的漲跌。 大豐收的時候他們本想壓價收糧,囤起來待日后再抬價出售??蓻]想到官方居然還平價收糧,就逼得他們沒法靠低價收糧來賺取差價。 而原本他們收了糧大多也是賣給官方,甚至可以憑借運送軍糧之功,換取鹽引,這一招從北宋時就開始施行,到如今也是南方鹽商進貨的大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