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頁
他手下的將士,都是辛辛苦苦磨練出來的,裝備都是花了他無數銀子砸出來的,每損失一個都等于割他的rou,所以他一直都是按照用充足/過量火力覆蓋來籌謀戰局。 畢竟,火炮彈藥箭矢用完了還可以造,人若是死了那就真的是沒了。 結果就是,這兩萬京營士兵中,其中一半都是負責押運物資的,而剩下的一半看到這種情況,不了解的,難免就會覺得太子殿下出門寧可帶物資也不帶精兵,就如同當年英宗出征帶了上千廚子一般,是打仗還是郊游? 這種陣仗怎能不讓人擔心。 要知道那一次英宗御駕親征,自己成了俘虜不說,還葬送了幾十萬大明官兵,幾乎一代將士都死于其役,導致后來明軍只能處于守勢,再難出關征討。 這一次看太子出征的架勢,別人牽狗他牽豹子,別人架鳥他架鷹整個一升級版紈绔,怎能不讓隨行的將士心里七上八下地打鼓。 不過,看到太子身邊的幾位公侯家出來的世子,都一臉意氣紛發跟去郊游似的,他們也就沒什么可說的了。 皇帝和閣老們都攔不住,作為普通將官和士兵,就只有服從命令的份。 反正都是要當兵作戰,跟誰不是跟?跟著太子殿下吃的好穿的好,從不拖欠餉銀,也不會有人搶軍功,那玩意殿下壓根不需要。聽說連軍屬的生養死葬都全包不說,子女還能免費上學讀書,若是將來能考出個秀才舉人的,便可脫離軍戶,轉入民戶。 這可是原來求都求不來的恩典。 其實從弘治朝開始那幾年,邊軍和韃靼人作戰時的屢戰屢敗,已經可以看出,不光是軍備糜爛,軍官貪吃空餉導致軍力不足,更嚴重的問題是軍戶的世襲制使戰斗力日漸下降,士兵缺乏作戰動機和目標,沒有上升途徑和希望,使得邊軍長期處于一種麻痹無力的狀態。 楊一清出任三邊總制后,在推行屯田制的同時,也在流民和流囚中招募士兵,嘗試施行募兵制,同時也對原來邊軍中的軍戶推行了由兵轉民的退役制。 退役的老兵,不但可以分到田地,還可以領取退休金。若是有心還可以兼職給新兵做教頭,能再領一份補貼,加上各種福利,小日子別提多滋潤。 三邊九鎮的軍戶有了這個待遇,其他州府也開始慢慢參照改制,在這十年間,幾乎有三分之二的軍戶退役,而募兵施行月俸 績效制,也讓邊軍的戰斗力大幅度提高,實際的軍費開支反而減少了兩成,這讓一直苦哈哈成天向戶部求爺爺告奶奶地要錢要糧的兵部總算松了口氣。 且不管將士們對即將到來的戰斗是滿懷希望還是充滿擔憂,宣府的百姓都在興奮地奔走相告,城外那綿延數里看不到盡頭的明軍大營,正是當朝太子殿下帶來的親兵,他們將坐鎮宣府,直面第一線的韃靼敵軍來襲。 人多嘴雜,更何況在宣府這等三邊重鎮,自然也少不了韃靼人的細作。 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達延汗那里。 大明的太子殿下率兵親征?嘁!乳臭未干的黃毛小子,居然也敢說親征的大話! 達延汗輕蔑地笑道:這些明人,莫不是忘了土木堡之戰?這個小太子,若是被我捉來,定然要他們割下半壁江山來贖! 他身邊的三子巴爾斯點頭說道:聽說大明皇帝現在就這一個兒子,若能將他生擒活捉,那大明皇帝一死,就后繼無人了! 達延汗驕傲地說道:我有十一個兒子,三十七個孫子,六萬蒙古勇士,只要活捉了明人的太子,讓他們打開城門,就能殺回大都,重現我們黃金家族的榮耀! 大漢萬歲!黃金家族萬歲! 他身后的勇士們跟著高高舉起手中刀,聲嘶力竭地大喊著,群情激奮之下,似乎已經看到了他們生擒大明太子,馬踏中原的場景。 畢竟,這兩年來,他們南下的次數越來越多,可收獲卻越來越少,有時候出擊一次搶到的東西,還比不上一個小部落去互市換來的物資。 雖然那些部落也有付出牛羊馬和皮貨,可他們每次出戰,稍有不慎,折損的就是自己和戰馬的性命。 能安安穩穩兵不血刃地換來東西,誰愿意拿命去拼。 好在大明總是會在關鍵時刻出昏招,這不居然把個十八歲的娃娃太子派來領兵,簡直就是送上門的鮮rou,不吃白不吃。 明軍若是一直躲在城池中,用火炮遠程攻擊,他們還真是沒辦法,箭矢的射程遠不如火炮,他們還沒靠近就會被帶著千里鏡的探子發現,然后那些明軍跟不要錢似的火炮洗地,總能讓他們的先鋒騎兵損失慘重。 可若是到了草原上,那些笨重的火炮和遲緩的明軍步兵,就絕對不是他們騎兵的對手。 只要那位小太子敢出來,他們就一定能讓他有來無回。 韃靼人的士氣大振,達延汗趁機將這個消息傳送到各部落,雖然他如今統一了東蒙的主力部落,可是還有十幾個部落零星分散在漠北漠西,如今既然決定要干一票大的,自然要召集更多的人馬,一舉獲勝之余,也可以趁機收服其他部落的人心。 蒙古各部族的人聽說大明的太子親征,的確都動了心。 這幾年來,北方的氣候一年比一年冷,草場變小,放牧的周期變短,日子就愈發難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