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恭喜陛下!眾臣都跟著松了口氣,按照大明殿試的規則,閱卷官在御前進讀試卷后,皇帝決定一甲前三名的名次,后面的則由閱卷官拆開彌封填寫黃榜。 也就是說,只有前三名,在提交皇帝御覽之前,是打開了彌封知道名字的,其中也有各位大臣權衡之意,而皇帝同樣要考慮三甲的出身和對朝政的影響來決定最終名次,甚至有的時候,還會以貌取人。 傳說中原本有狀元之才的,因為年輕俊美,反而別選為探花郎,就是源于皇帝看臉。 而實際上三甲到了皇帝欽定名額之時,除非皇帝在殿試時就見過這三人,且印象深刻,否則以皇帝的記性,單看試卷就能跟人對上號還以貌取人,那就只能是話本子里的傳奇。 絕大多數時候,三甲都是由內閣議定后提交御覽,除非里面實在挑不出皇上喜歡的,要從二甲中繼續進讀試卷,否則都是按照內閣提交的排名決定最終名次。 畢竟若論文學修養和政治素養,閣臣們都能做皇帝和太子的老師了,自然水平高出不是一星半點,皇帝哪怕再有自己的特殊愛好,看卷子這方面,還是會尊重閣臣們的意見。 弘治帝本來都已經想點了倫文敘為狀元,可小太子這么一提,他又猶豫起來,再一看王守仁的策論,反反復復越看越是喜歡,等到最后,終于還是打破了原來的想法,在這份試卷上鄭重地畫了個圈圈。 叮!宿主改變歷史事件,推舉王陽明為狀元,暴君值-%% amp;amp; 一陣頓卡之后,系統的機械音變得十分無力,加加減減的沒算清楚,最后竟然直接死機了。 朱厚照十分無語,改變唐寅的命運時,你歡欣鼓舞地冒出來秀存在感,還斗志滿滿地要讓我做明君,這會兒改變了王守仁和倫文敘的命運,怎么就算不清楚了呢? 可見,這個來自未來高科技的系統,也未必靠譜。 至于弘治十二年春闈從倫文敘榜變成了王守仁榜,到底會有什么影響能讓系統都卡機到崩潰的地步,他還真是十分好奇。 刮目相待哦! 作者有話說: 以及難產的本章內容。這章反復修改了幾次,就是猶豫著要不要改變歷史。實際上本次殿試最后一甲三名,狀元倫文敘,榜眼豐熙,探花劉龍。王守仁是二甲第六名,唐寅榜上無名。給唐寅出身當然是本文架空穿越的起因之一,必須得變,至于狀元,我翻查了歷代狀元文章和史料后,不能不說,倫文敘的確是個人才,但作為小太子和弘治帝以后要做的變革,他并不是最適合的人才。而在這個時候的王陽明,還沒經歷挫折,正是意氣風發銳意改革的進取派,從他十五歲就上書平叛,考上進士后又上書論西北邊疆防備之事,都可以看出,這是個做事的人才,所以既然架空了,要改變,那就干脆變個痛痛快快! 希望大家喜歡,也想看到大家多一點留言,哪怕撒花按爪,讓我知道,這個故事在我努力之下,也有你們的支持。謝謝大家!Thanks??(??omega;??)??! 注1:出自《歷代狀元文章匯編》,略有改編 第三十九章 鑰瞿當庭奏樂頻,瓊林賜宴際芳辰。 槐陰綠映伶官服,花氣香飄舞佾巾。 醇酎潤含仙掌露,歡聲散作帝臺春。 英聲感激爭相勉,誓秉忠貞敢愛身。(注1) 從殿試皇帝親自出題問策,到煊赫一時的傳臚大典,之后便是傳頌士林的恩榮宴。雖說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但能夠得到如此恩榮厚待,親見天子,已經讓一眾士子感激涕零,尤其是經過這等繁復莊重的禮儀之后,儀式感和榮譽感油然而生,自然便生出對皇帝的感激和報效之心。 昔日真正的兒童朱厚照和如今有著成年人靈魂的朱厚照,在跟隨弘治帝親身感受殿試、傳臚大典和恩榮宴的過程中,感覺和以往大為不同,就算前世他做了皇帝,其實也沒把這當回事,而如今看到弘治帝對士子的態度,方才明白自家父皇在籠絡人心和用人之道上,還有很多需要自己學習的地方。 以往的進士服套裝只在傳臚大典和禮部舉辦的典禮活動中提供給進士,包括皂紗做的進士巾,就是后來說的烏紗帽,廣袖青羅鑲邊的深藍色羅袍,革帶和青色腰帶都裝飾著黑色的邊角,系好后垂在身后。 只有狀元的服裝與眾不同,頭頂二梁朝冠,緋羅圓領朝服,還配有直垂膝下的錦綬,光素銀腰帶上還懸有玉佩,全套服飾下來,站在眾進士之前,當真是卓然不凡,三百綠中一點紅,無比耀眼。 狀元帶著進士們上表謝恩,然后去拜謁國子監,謁先師廟,行釋菜禮。(注2)最后由禮部奏請,在國子監立石題名,記下今科三百進士之名,而榜名就是以狀元之名命名,比如弘治十二年這一科,在原本歷史上,所有進士,都被記載為倫文敘榜X甲X名,而如今,因為小太子的爪子一揮,變成了王守仁榜。 看到穿著緋羅袍站在眾進士之首的王守仁和他身后的倫文敘、唐寅,朱厚照又是高興,又有那么一點點心虛。 按照大明官場慣例,除了一甲三名和復試為庶吉士的進士之外,其他大部分進士會被安排在六部觀政,無論庶吉士還是六部觀政都是臨時職位,相當于實習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