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比如,北方的大草原。 在京城會上演羊吃人的慘劇,可若是放在北方,或許,就是另外一番情況了。 楊慎眼睛一亮,瞬間忘了恐懼和剛才想要回避的話題,太子,你要送我的羊在哪里? 第八章 這是太子差人送來的羊? 楊廷和覺得不是小太子被人忽悠了,就是小太子忽悠了自家兒子。 沒事誰會給人送羊,還是一對活羊。 看到這扎著綢帶的一對大肥羊,楊廷和覺得自己額角的青筋都差點繃斷了。 好好的小神童大兒一入東宮無影蹤,送回來一對活羊 他家姓楊又不是羊,這小太子的舉動簡直越來越讓人摸不著頭腦,是故意的呢,還是無意的呢? 楊廷和不禁有些陰謀論了,之前是傅瀚給小太子上課講禮,如今小太子突然把他兒子叫去做伴讀,還讓人送對活羊來,是不是對他在東宮講習之事有所不滿? 可之前給太子講課時,也沒見太子有什么意見啊!畢竟,幾個講讀老師里,他幾乎是最年輕的,也算是放水放得最多的了。 因為自家有個聰明懂事還省心的大兒子,還有個頑皮多動狗都嫌的小兒子,他并沒有尋常人家抱孫不抱子的習慣,幾個孩子都是他親自教養長大的,就比別人更能體會教孩子的辛苦,尤其對叛逆好動還聰明的小頑童,強壓只會適得其反。 故而他和小太子以前的關系,并沒有其他幾位侍讀那么僵硬,小太子以前逃課或捉弄老師時,也不曾對他下手,可如今楊慎進宮才半日,小太子送羊回來,這是不想放慎兒回來的意思嗎? 想用一對活羊換他家的楊大郎?豈有此理。 思慮半響,楊廷和還是等羅內監看著下人將那對活羊安置在楊府前院后,才小心地問道:殿下讓送羊過來,還有什么吩咐嗎? 這羊是要供著養著,還是直接殺了吃,總得有個說法吧? 羅內監笑瞇瞇地說道:楊大人無需多禮。咱家出宮之前,殿下就特地叮囑,說小楊公子給殿下講了個好故事,殿下決定不再禁止天下百姓吃豬rou。不過,殿下說既然小楊公子都知道養羊毀耕地,那么這喂羊和訓羊,解決羊吃人的問題,就交給楊大人了。 楊廷和一臉懵。 啥?羊吃人?禁吃豬rou? 我兒子在東宮干了什么,我怎么不知道? 這是在坑爹的節奏嗎? 他硬著頭皮又問了幾句,羅內監也只是推說不知。 楊大人真是為難咱家了,殿下和楊公子講話,我們哪里能插得上嘴,殿下既然說了楊大人能解決,大人也不必過謙。更何況,再有幾日,大人不就得入貢院主持順天鄉試了嗎? 多謝公公提點。楊廷和無奈,只能謝過羅內監,送客之后,趕緊去看那對從東宮出來的貢羊。 這貢羊果然與尋常家養的小羊不同,不光體型大了快一倍,渾身的羊毛又多又厚,雪白綿軟,rou乎乎圓嘟嘟的,看著就十分喜人。 楊慎能勸得太子收回成命,不禁食豬rou,是件好事,可說什么羊吃人,這怎么可能?羊明明只吃草,大量飼養會占用耕地倒是真的毀地、吃人? 楊廷和腦中靈光一閃,撫掌而嘆。 他最近絞盡腦汁都在想鄉試的考題,也知道近來韃靼人屢屢叩邊,擾得邊關百姓民不聊生,可邊軍缺馬,馬政一直都是歷屆科考中問策的重點之一,可跟河政一樣,多少年的老手們都想不出好辦法,那些從未當過官接觸過軍政民生的書生,又有幾個能想出新意,找出對策的呢? 可若只是從畜牧出發,看看是否有人能想出馬政之策,或許便可從沙中淘金,覓得良才美質。 楊廷和越想越是這么回事,連飯都不吃了,當即就回書房,洋洋灑灑寫了千字奏章,次日早朝直接就提交內閣審閱。 弘治帝早朝完了還給幾位內閣大臣們管飯,吃完飯休息好了,便召集到文華殿議事,每日要聽閣臣們討論各地政務要事和人事變更,勤勤懇懇的堪稱勞模。 如今距離全國各地鄉試之日不足一月,主考官都已經定下,本以為再有相關議案都得到發榜之后,不料今日竟然有楊廷和的奏章,幾位閣老一看居然跟小太子有關,也不敢外傳,趕緊拿來跟弘治帝一起討論。 畢竟,楊廷和的思路是好思路,就是超綱了,完全超出考生們原本的學習范圍,若是按這個思路出題,這屆順天府鄉試恐怕會慘不忍睹,作為大明京都所在之地,平日鄉試錄取的舉子比不過江南也就罷了,若是這次差得太多,簡直就是給國子監和京城各大學院抹黑。 尤其是楊廷和言之鑿鑿,說是小太子出的主意,讓他養羊,以求對策。就讓幾位閣老愈發頭疼。 前幾日工部已經讓將作坊的人研制出了千里鏡,那些匠人們反復測試出來的千里鏡,比之前單純將兩片水晶鏡片疊加放大的效果不知好出多少倍去。馬文升立刻讓人趕制了一批,用快馬日夜不停地送往邊關重鎮。 所有人都知道這東西對邊關戰事的重要性,可最一開始,不就是因為小太子的玩鬧之舉嗎? 弘治帝本想為此嘉獎太子,太子卻只要了兩個千里鏡玩了一會兒就嫌棄開了,還要打算讓匠人們做個能看到天上星星的觀星鏡,說是要看月宮嫦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