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科舉后我靠種田封侯 第169節
書迷正在閱讀:滿級惡女重回修羅場[快穿]、皇太女她不想爆紅[娛樂圈]、顧先生的火葬場[民國女攻]、女總裁的偏執美強慘孕夫[總裁女攻]、[全職高手]聯盟女友追婚記、七零年代辣美人[穿書]、[戀與制作人同人]戀與制作人戀雨星愿、七零之林老師只會教書、[綜漫]開局聯姻威士忌、原來我是萬人迷
如被外放到上等府州之地還稍微好些,似那中等府州,尤其是下等府州的外放地,屬于很多朝臣們都避之不及的地方。 因為這些地方本來就不富庶,根本遭受不住一點意外。時下百姓種地又幾乎還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態,若某一年運氣不好,再遇上氣候干旱,雨水暴漲等影響到農作物的惡劣天氣時,對當地的百姓來說是災難,對他們這些外放主官來說,便是失職之罪。 于是在經過朝堂上的一番商議后,最終朝臣們基本都同意了林立文這一次的提議。 不過同意歸同意,好些人還是覺得這事該再慎重思考一些時日的,因此一部分官員私底下便免不了議論這事。 主要是這么一來,往后這事便會成了制度。還有那農學院,也是要徹底翻身的節奏。更為要緊的是,將來朝廷里便會多出許多的農官。 雖說這些農官品級上有了限制,官職都比較的低微。 但再是如何的低微,它也是正經的官身。 “你今日都未曾注意嗎?”有官者便道。 “注意什么?” “注意圣上??!” 能站在朝堂上的每一個人,都是聰明者。所以也只一個“注意圣上”,原本還想議論的官員便立刻安靜下來了。 因為他此刻想起來了,在今日的朝堂之上,永興帝坐在那,整個人顯得格外的平靜。而永興帝能這么的平靜,便說明了一點,林立文這一次的提議,他事先便知曉了。 所以一些朝臣們當時便看明白了,永興帝事先知曉了這件事,還能由著林立文今日突然出現在朝堂上,便也說明了永興帝對此事的態度。 不過朝臣們同意歸同意,這事還有許多的細節需要考慮。另外,便是那具體的選拔和考核標準等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商定。 對于這些事情,永興帝今日在朝會上也如上次一樣,指派了司稼寺去負責。 畢竟司稼寺的前身是司農司,是最早的田官。 所以永興帝雖沒有直接對司稼寺進行改制,但很顯然,未來的那些農官所歸屬的部門便應該是司稼寺了。 之后的一段時日里,司稼寺上下都在為這事的具體章程而變得十分的忙碌。反倒是林立文這個提議者,他卻完全沒有參與到這些事情里面來。如未提議這事之前一樣,林立文每日照舊是在農學班里,負責教授上的事情。 林立文對此并不在意,他雖不管那些章程,也不可能去管后續農官們的分配問題。但不出意外的話,至少永興帝還在位的這段時間里,林立文能負責到農學班里的教授,以及參與后面的考核。 至于新帝繼位后的事情,那屬于誰也沒辦法現在便能預算到的。 司稼寺那邊的動作也很快,主要這事還有前一次的經驗在,之后章程一擬定好,司稼寺也立即呈交給了永興帝。 待到永興帝查閱完畢,對此進行批復后,這件事便開辦了起來。 也如林立文所預估的那般,雖然前期的事情都不歸他負責。但是后續的特制考核,林立文跟司稼寺一同負責。 最后考核完畢,合格者的名單便由司稼寺主官司稼正卿呈交給吏部。 其實按照以往慣例來講,這種特制選拔出來的人才無需歸屬吏部管轄的。而且在以往,凡特制選拔考過者,官職大部分還是天子直封。 但針對于這一方面,朝堂上早就討論過了。 有官者便言道,雖然這些農官屬于特制選拔人才。但是他們終究和過去的特制選拔不同,過去特制選拔都是在朝廷有某種特定需求時,方才開設的一次選拔。因此,過去的特制科選拔人數少,次數更少。 可農官不同,皇朝疆域遼闊,各府州眾多。便是一府州只配置一名農官,那也需得選拔出不少的人來。而這么多的人,首先便牽扯到了一個人員分配上的問題。 也不可能說,這么多的人員都由天子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去親自指派吧? 再者,農官還是作為各地主官的下屬官員,去到各府州任職的。這些農官所負責的又是關乎民生的農桑要事,那么對他們便也要進行功過上的考核。 于是就這樣,雖是特制科人才,但農官的銓選,任免還有功績上的考課,獎懲等事宜便也歸屬了吏部去管轄。 林立文對此也很是贊同,雖然時下這農官雖只負責教授百姓農桑。從某方面來說,這里的農官更類似于現代的一些農業技術下鄉人員。但即便是農業技術下鄉人員,也需要一定的規范制度去約束的。 轉眼,時間便進入到永興三十七年。 這一年的春季,第二批通過特制科考核的農學班學子們,分別被授予了官職后,由吏部進行最后的分配后,分別去往各自所分配的府州外放任職了。 而在這之前,農學院這邊也放出了招收第二批善農事者的選拔。 這消息一放出來后,在民間引起的轟動便更大了。 其實三十四年冬那次選拔時,當時是有不少人心動,跑來參加了選拔考核。但實際上,卻有更多的人對此并不報太大希望而沒敢來。 畢竟即便是選善農事者,那也有給官做。而朝廷給出的官職便是再小,在時下很多人看來,那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再者,時下這般的交通,去一趟京城所耗費的時間,精力,還有銀錢都不少。當在覺得希望并不大的時候,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氣跑來的。 然而這一次不同了。 皇朝各地都有聽聞,凡是進入那官辦農學者,在經過再一輪的考核達標后,所有的人都被朝廷授予了官職。 一時之間,皇朝各地都對此議論紛紛。 “那么多的人,都給官做了?” “這朝廷的文書都出來了,這事怎還會有假?我還聽聞,咱們這地方也分配了一位農官來呢!” “嘖!這會種地居然真的能做官??!” “為何不能?你莫要忘了,大郎不也是靠著會種地,才當了如今的大官么!況且我還聽聞,這事便是大郎在朝堂上提議的!” “呀!既是大郎提議的,此事必然是真的了……” “好了,我不與你說了……我得趕緊回去?!?/br> “你回去作甚?” “你不知曉,我家妻弟在種地上,頗有幾分本事……” 說起來,三十四年冬時選拔,他家妻弟也是動過心的。只是后來猶豫了許久,他那位妻弟終究還是放棄了。后面這兩年,他那妻弟其實也沒少后悔。 要知道在時下,尋常百姓莫說是出人頭地了,便是想要謀得一個有希望出頭的機會都實在是太難了。因此他那妻弟還嘗嘗與他們說道,當初若是去試一試也好。便是最后沒成功,試過了也不會這般遺憾了。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他才會對官辦農學里的事情這么的了解。 待到他急急忙忙尋得他那妻弟時,對方正在地里忙活。 “我有一好消息要告知你……那農學院又要招人了!” “當真?”妻弟滿臉的難以置信。 “官府的文書都下來了,這事自然是真的!還言道若有意愿者,可先在各縣衙報名……” 一聽這話,妻弟將手里的農具一丟,人撒開腿就奔跑了起來。 “哎呀,你莫要跑那么快!”眼見著人越跑越遠,他急得在后面邊喊邊追:“你剛在地里干活……好歹先回家換身干凈的衣裳呀……” 第206章 發展 因這樣或者是那樣的原因,錯過了永興三十四年冬那一次官辦農學的選舉而后悔的人,其實并不在少數。再加上前一批農學班幾乎都被封官的例子就擺在這,所以這一次機會再來,不少人便不想再放棄了。 一時之間,各地報名人數眾多。 面對這許多的報名者,林立文的意思便是,只要符合要求的,農學院里便全都要了。至于收了這么多人后的分配問題,林立文也根本不用擔心。要知道皇朝疆域遼闊,光是府州便設有足足五百多個。 而在這五百多個府州之下,還設有兩千多個縣城呢! 所以也別說林立文不覺得這些人選多了,便是京中那些朝臣們,對此雖背后少不得議論那么幾句,但卻并沒有人專門來此事出來上奏。 因此這次入選的人數,瞧著是挺多的。但放在皇朝目前所需的缺口上,也莫說是那兩千多個縣城了,便是前面這五百多個府州,也不可能一下子便有這么多達標的善農事者可供分配。 也因此在林立文看來,如這般的特招只適宜目前急需。事實上,若想能獲得更多的善農事人才,還需得把心力放在教授培育上。 在教授培育學子上,當初官辦農學開設時,朝廷便從司稼寺選取了幾名善農事官員來做教授和助教。然后在這一次的學子選拔結果出來后,朝廷在原有教授和助教人數的基礎上,又增設了一些。 就這般,皇朝歷史上的第一所官辦農學院便自此成立了。 又是一年的農歷五月初,京城的天也逐漸熱了起來。 好在的是,在過去還需得再等上些許時日的寒瓜,這會也上市了。 說起來這早熟品種的寒瓜,還是那位林大郎前年帶著農學院的學子們培育出來的。去年在官田里又試種了一年后,今年便在各地進行推廣了。 于是,京城各水果鋪子里便也有這早熟品種的寒瓜售賣了。 只是這等早熟品種的寒瓜,在產量上暫時還不高。因此這價錢,也要比平常出瓜季節時售賣的寒瓜價貴些。 不過京中這地方,貴人們多,家境殷實的富戶也多。 京郊附近這一片栽種早熟品種寒瓜農戶們,每日傍晚在地里采摘完成熟的寒瓜,然后等待著果鋪的商者來收購便可。 而果鋪的商者會趕在城門關閉前,將收購回來的寒瓜運輸到商鋪里。待到第二日早上,整齊的擺放在商鋪里售賣。 近些日子,天氣一日熱過一日,果鋪這店里的寒瓜生意也是越發的好。 “今日怎得這般早便賣完了?”這會也才剛過午時,真要算時間的話,并不算太晚的。因此對于沒能買到寒瓜一事,客人頗有點不滿。 對于客人買不到寒瓜而不滿這事,商者是既高興也很無奈:“這兩日天太熱,買這寒瓜的人比前兩日要多了不少。這寒瓜每日能摘的又只有那么多……” 其實不止是購買的寒瓜的人多了,那些人購買寒瓜的量也大了不少。尤其是碰上一些家中不差錢的貴人或者富戶們,往往都是好幾個好幾個的寒瓜購買走的。 在商者這般好生的解釋完后,客人便也只能走去另外一家果鋪。然讓他沒想到的是,連著走了三家,今日都沒買到寒瓜。 看寒瓜這般受歡迎的程度,這客人便在第二日,特意的趕了個大早,這才終于讓他買到寒瓜了。 這客人家中也算是比較殷實的,他又擔心如那些果商們說的那般,天氣一日熱過一熱。那么他今日是買了,可明日怕是又不好買了,于是這客人便一次買了四個瓜。 “怎的買這么多?!彼夷菋D人瞧見了,還又問:“花了多少銀錢?” 他便報了個數。 婦人忍不住便說道:“這瓜賣的可真貴……待再晚上一個多月,這價錢說不準便要降下來不少?!?/br> 他便也說道:“你自己也說了,還得再等一個多月……” 所以現在還不到往年寒瓜大面積成熟的季節,正所謂物以稀為貴,這價錢貴些也是正常。再者,如今這天氣熱得讓人實在很貪戀寒瓜的甘甜清爽。 等到后面切開寒瓜來吃時,婦人見著家中老人和小兒們吃得滿足又高興,倒是沒再說什么晚一個多月價錢會便宜的話了,只說道:“今年這種了早熟寒瓜的,怕是也沒少掙銀錢?!?/br> 若是放過去,婦人是絕對不會說什么種地掙銀錢這樣的話。 可如今到底跟過去不一樣了。 尤其是現在老百姓種地,還有人指導和帶領。 說起來,最開始朝廷開設官辦農學時,誰也沒想到會有如今的景象。其實也莫說是尋常百姓了,便是朝中好些大臣們,當時他們想的也不過是有了農官后,能教授各地百姓稼穡農桑,提高當地的糧食產量,同時也能使得各地的主官們給朝廷征收來更多的稅收,國家也因此而變得繁榮些。 事實上,農官們的外放確實使得各地的農業生產這幾年得以快速的發展。各地的老百姓在滿足了自己的基本生活所需后,家中還有了不少的剩余,于是大家便有了越來越多的物資上的交換需求。 同時,各地的農作物品種還有與農作物相關的衍生品也越來越豐盛。再加上朝廷的鼓勵和支持,好多老百姓在滿足了生活需求后,地里的農作物也多了不少經濟作物。 在各地的商品產量都上漲起來后,老百姓對這種物資上的交換需求,也就不再滿足于附近這一片的品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