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郎家的贅婿首輔 第397節
杏哥兒一看兒子這般模樣,此時也明白過來,周周口中的老師夫子肯定厲害,他家元元讀了這么多年只考中了童生,秀才落選,杏哥兒不想打擊孩子,也不愿想是元元笨。 他家元元從小就機靈,以前來周周家里玩,顧大人都說了,元元性子靜能坐住是讀書的料子,怎么到了府縣一讀沒個進度? 此時聽周周話里意思,那就是老師不太好——雖然這么說對不起元元夫子,但元元夫子三十多才考中秀才,舉人是到了五十三才考中的。元元跟著夫子學,杏哥兒那時候惶惶,偷偷問王石頭,兒子不會也三十七八才考中秀才吧? 那他都能當阿爺了。 “肯定是想木同學了?!毙痈鐑赫f,“就是未婚妻的哥哥,周周能來讀書嗎?” 黎周周說:“自然可以,不過束脩沒優惠。族學對兩村孩子便宜,對兩家孩子是免費,要是人多了,后頭夫子忙不過來,肯定要考校資質才接納?!?/br> “啟蒙倒是無所謂?!?/br> 科舉和啟蒙兩碼事。 杏哥兒聽了個大致明白,覺得周周現在變得也好厲害。 “我原想這次買個宅地,現在看不僅買了,還得趕緊蓋起來?!?/br> “買地蓋院子總是不虧的,元元現在也要成親,以后考上秀才進官學,府縣的院子生意也能繼續?!?/br> 杏哥兒聽是這么個理,若是十多年前他不敢張這個口,怕婆母公爹以為他是要分家,現如今,孩子大了,就大嫂家老大都成親娶媳婦兒了,平時他們不回來還能敞開,借住他家院子屋子也行。 可他們一家回來了,還得擠一擠打地鋪睡,伸不開腳的。 不如天熱一起蓋了。 杏哥兒做買賣當家里主心骨這么多年,現在是有了主意,那就是該做就做,風風火火的。 正說話,外頭響動。 “黎照曦下午見?!?/br> “下午見?!?/br> 黎光宗先說:“聽著冬冬聲,那周周哥,我也回了,不在這兒吃了,下午再來?!闭f著撒丫子出了堂屋,還能聽到黎照曦叫舅舅的聲。 “誒呀,福寶回來了?!毙痈鐑菏羌焙鸷鸪鰜砬迫?。 在院子瞧見了。 杏哥兒眨眨眼,黎照曦也眨眨眼。黎周周拍了福寶胳膊下,說:“杏兒叔叔?!?/br> “周周,你家福寶可太漂亮好看了,跟著顧大人可真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睂е滦痈鐑阂娏艘膊桓疑鲜钟H近些,他是有些怕顧大人的。 黎照曦得了夸贊,笑的眼睛彎彎的,露出牙齒,矜持的揚揚下巴,說:“杏兒叔叔好,我應當是比我爹漂亮一丟丟的吧?” “又淘氣了?!崩柚苤苄?。父子倆見人愛比美。 杏哥兒便說:“那肯定了,你漂亮?!狈凑櫞笕藳]在跟前,小福寶模樣多好看啊。 黎照曦可開心了,他要是問阿爹,阿爹肯定說都好看,可黎照曦知道,這就是爹最好看。 哼哼,還是杏哥兒叔叔眼光好。 第224章 盛世一統9 今年村里要蓋的東西多,還都是大家伙的——原本村民想祠堂族學,那就是幾間大瓦房的事,結果沒成想,蓋的都快成鎮上老爺家的院子了。 還請了鎮上人手過來。 東西兩村男丁一看,還想著黎家真是客氣了,花這個錢請外人干什么,蓋屋砌磚,他們都會,哪用外頭人。結果就見那鎮上的,還將圖紙掏了出來,又是劃線,又是指揮,連著窗框木材都是雕花的,做的可精致了,跟村里自家蓋的屋院可不同。 整個夏日就在忙忙碌碌中度過。 祠堂是起在兩村中間的山腳略高處,底下散開就是過去埋人的墳地,這片平時除了節日祭拜燒香,兩村村民很少來的,環境清幽,樹木枝繁葉茂,一股的森森涼意,距離水源一刻左右的路。 緩山坡,從兩村底下看過去是橫著一長條,前頭是一個門牌宅門,三間瓦房,中間是過人的走道,左右兩間,一間是空房,隨便以后看門的,或是求庇護的都成。 往后越來越寬,是個凹字型,由主四間和左右四間側屋組成的,里頭靠墻壁一排排都是用青磚木頭搭建的隔板,用來放牌位的,牌位前放案桌,祭拜燒香用的。 主位正房間,擺著黎周周阿爹的牌位。 祠堂砌好后,兩村是一村一半,中間的四間正屋,那也是對開,不過黎顧兩家放在正中,這也是應該的,黎家出的錢, 請祖先牌位入位。 屋里冷意,案桌上香火繚繞。 顧阿奶被人扶著,望著早去男人的靈牌,說:“好啊,有個地方遮風避雨的,我以后沒了就擱你旁邊?!?/br> “娘你說什么呢?!鳖櫞笊┡夼蘖送倌?,說:“現在是享福的時候,兆兒升了官,你身體也好,硬朗著,在這種地方說那晦氣的干嘛?!?/br> 顧阿奶倒是不怕死,不過知道小輩們好心就不說這個。 “周周和福寶呢?” “估計還在隔壁同他阿爹說說話?!?/br> 黎周周跪在蒲團上,給阿爹磕了三個響頭,福寶也跟著做,上了香,黎周周側頭跟福寶說:“你去外頭看看爺爺和曾奶奶?!?/br> “好?!备汓c點腦袋,便出去了。 屋里沒旁人了,黎周周才望著阿爹靈牌說:“阿爹,我聽杏哥兒說,黎三一家過的不好,那倆老的衣著補丁時時挨餓,討飯討到杏哥兒門前了,杏哥兒沒給,帶著王石頭上黎三家門罵,自此后就不敢再來了?!?/br> “說這些造口孽,可每次想到模糊記憶的阿爹,我不說了,枉為人子?!?/br> “阿爹,以前在昭州,現如今回來了,家里日子很好,您看在眼底,只是要是有下輩子,還想成一家人,多在您跟前盡盡孝心?!?/br> 黎周周說完又磕了頭,望著阿爹的靈牌許久,這才出了門。 院子中間移植了一顆槐樹,圍著樹干砌了一圈欄桿,顧阿奶同黎大一坐一站正低聲說話聊天,顧阿奶拉著福寶的手,說:“曾奶奶怎么瞧都瞧不夠,你爺爺會養孩子,養的多好啊?!?/br> 黎大就笑,跟顧老太說:“身子骨隨他阿爹?!?/br> “那是,曾奶奶,福??蓧褜嵗?,不信您摸摸?!崩枵贞卣f話奶了幾分,哄得曾奶奶樂開了懷,連連說:摸摸、摸摸。 見黎周周出來了,眼眶微紅,在場的誰也沒問多提。 顧阿奶就說:“周周是好孩子,福福隨著周周個頭長,可好了?!?/br> “模樣像顧家的漂亮,兩頭挑好的長了?!崩柚苤芊鲋⒛谈觳舱f。 顧阿奶一聽果然更高興,孫子顧兆入贅,如今官做到頂尖,這是整個顧家最難受的事了,可也沒辦法,如今聽黎周周說福寶也占著顧家的好,自然高興。 福寶是姓黎,以后是黎家孩子入黎家祖墳,可怎么說身體里也流著顧家的血。黎家得了兆兒,也沒忘了照拂顧家一把,已經很好了。 一大家子往出走,大夏天的,這祠堂不知道是新蓋的還是別的緣故,一進門就冷颼颼的陰冷,小輩們自然不敢讓顧老太多留——怕不干凈,顧老太都八十多了,萬一被盯了去。 外頭大門口,顧大伯家兒子接人,長得結實壯碩,是下地種田的漢子,臉也曬得黝黑,見阿奶出來,說了兩句,便彎著背。顧阿奶在大家伙幫忙下,顫顫巍巍的爬了上去。 “回吧?!鳖櫚⒛陶f。 顧家小輩便同黎家告了別,兩家一東一西的回村。 沿著土路下去,這邊靠山的是祠堂,另一頭靠大路的地方就是新希望了——族學。 族學也蓋的七七八八了。 其實黎周周看,就是很樸實的院子,沒村里人說的什么繁瑣氣派,有點像昭州的學?!饶莻€要小。 大門,長方形帶回廊的院子,中間花園,栽種了矮松等。后頭沒多遠蓋了屋舍小院——這是夫子住的地方。 此處離河邊近,方便吃飯洗衣打水,正面望過去遠處是一望無際的麥田,背后靠著水流。景致上不如山上幽靜,但生機勃勃,充滿了希望。 八月末族學正式蓋好了,連著夫子屋舍,里頭家具桌子都備好了。 杏哥兒自打聽了周周話,回去隔天就跟公婆說了,也確實如杏哥兒猜想那樣,兩老口很快便同意了。 這么些年,小兒子同杏哥兒在府縣做買賣,省吃儉用的辛苦,每年給家里捎回來一半銀子,老大一家也沒什么話可說,田也有,底子也豐厚,分吧。 王家分家痛快干脆也和氣,老兩口是隨著老大過日子,村里的祖屋是王石頭大哥的,田地兩兄弟對半分。王大哥沒意見,這么多年,他們家占了弟弟便宜了。 宅地的錢是王家老兩口掏的,杏哥兒也沒推辭,嘴上謝了公婆。之后蓋院子,杏哥兒想了下,沒蓋太大,王石頭還納悶,覺得不像杏哥兒了,手里有錢,咋就不蓋個大的? 杏哥兒性格其實有點像他娘,雖然做買賣學乖內斂不少,屬于有炫耀本錢了,劉花香是六分炫耀十二分,杏哥兒便是打個一半。 要是不炫耀,但得憋死杏哥兒了。 此時杏哥兒白王石頭,說:“你當我不樂意啊,咱倆在府縣做買賣,村里人都想著咱們手里多少錢,不過沒露明面,還能用元元上學花銷大貴堵塞回去,要是這次蓋個大院子,氣派的像大伯家,這村里人肯定知道咱有錢了?!?/br> “大伯家蓋的氣派,那是顧大人當官的,咱們可比不得?!?/br> 當然村里人知道這也不是最主要的。 “木三娘十一月就出了孝期,到時候年底婚事辦了,三娘同元元住在村里,元元去上學,三娘照看家里,她二哥也住過來一起了?!?/br> “咱們倆如今也算年輕還能干幾年,給孩子攢攢底子,接著去府縣做買賣,過年回來就成,院子蓋太氣派太大了,三娘是府縣人,一個新婚婦人,你不知道村里婆娘的嘴,就怕到時候擠兌三娘?!?/br> 王石頭聽了,直夸杏哥兒說得對。 “那當然了。咱們手里有錢,以后回村養老,還怕蓋不起大屋???”杏哥兒也為自己思慮周道而得意。 宅地略偏了幾分,但離著族學倒是很近。 小院子蓋了四間正屋,一排灶屋和糧庫,杏哥兒王石頭一間,中間一間堂屋,小夫妻一間,還有木三娘娘家二哥一間房。還真沒多蓋。 蓋的簡單速度也快,村里人瞧見了,難免在劉花香跟前念叨:“你家杏哥兒咋就蓋這么點屋,王家分家的時候,你也不給杏哥兒捏捏主意?!?/br> 還有說王家老兩口不公道的。 然后沒兩日,王石頭爹娘就找上來了,給了倆孩子銀錢,讓把灶屋對面的側屋給補齊了,原話很氣,“蓋成這樣,像什么話,你們是不是對分家我偏你大哥有意見?” 王石頭杏哥兒:…… 當然是沒啊,這分家都說好了,心里沒委屈沒怨懟的。 他們是拿銀錢回去,可這么多年在村里伺候照顧爹娘二老的也是大哥大嫂,老人家不舒服了,有時候找事撒火了,全是大房受著,給銀錢那也是孝順父母,敬愛兄長。 這沒啥。 王石頭自然不肯要爹娘銀子給他們補齊側屋,最后好聲好氣送走爹娘。 王家老兩口差點委屈氣背過去。杏哥兒哪敢擔著責任。 “……蓋、蓋吧,是我沒想到這面?!毙痈鐑簯Z了,也是臉皮火辣辣的。 后來側屋補了,后院茅廁豬圈都給齊活了,家具也是新打的——王大哥給送了幾個大件柜子床。 如此全村才沒人說王老頭老太是學黎狗子——黎大爹的名字。 黎家那老兩口分家偏頗,鬧得兄弟反目,老年凄苦,都已經成了東西坪兩村的教訓經驗模板了。背地編排孩子不孝順孽障,那就拎出王二狗,說你第二個王二狗,遲早死在水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