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師金安(穿書) 第103節
“不管是種田的,還是做生意的,賣刺繡的,凡是在書院上過學的,只需要將自己賺的第一筆錢交給書院,就算是你們的束脩了!無論是一個銅板還是十個銅板,你們有心便是!” 百姓們連連道:“這可真是,若是真的免費教我們認字,再不交束脩,豈為人!” 有讀書人聞信結伴而來,他們早就聽說洛陽書院有舉薦資格,卻下意識覺得這是世家另一種攬人的手段,壓根沒往其他地方想,如今聽到左鄰右舍高興地同他說書院送雞蛋,讀書人還能領書,這才趕了過來。 在人群中擠得東倒西歪,急忙問道:“讀書人真能領書領筆墨紙硯?免費給我們,又需要我們做什么?” 免費的東西通常是最貴的,而好心經不起時間的沖刷,為了防止大家在未來出現理所應當認為書院免費教生的情況,辛離離在信中特意強調過,司馬佑安他們定下的規矩一定要百般強調。 京口書院培養出來的讀書人,即使有朝一日真的去了洛陽讀書,獲得舉薦資格,必須得回京口縣建設家鄉三年。 有讀書人問:“若我們沒能考上洛陽的博晉書院呢?” 衙役答:“可在書院當教書先生,可應聘縣府的吏,你們當得相信自己!” “若我們連京口書院的初試都沒過呢?” “那便再回去溫書,一定能考過!” 衙役敲了兩下鑼,大聲道:“好了,大家趕緊去京口書院門口排隊報名吧!” “對對對,”圍觀的百姓倏地散了開來,“快點去,別一會兒晚了,領不到東西?!?/br> 結伴而來的讀書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下定決心道:“不如我們先去書院看看?” 能去書院總比去當世家幕僚來的好! 冷清的書院還是頭一次這么熱鬧,書院院長、特意請來當先生學識深厚的先生、為書院打掃衛生的老仆、過來幫忙的抱樸真道觀的道長們,各自坐在桌后,奮筆疾書。 負責維持紀律的衙役們喊道:“報名讀書的排中間一隊,掃盲的排最右邊三排,不管學習種田還是刺繡的都建議先掃盲,著急學成出去賺錢的,直接排最左邊的四排!” 書院院長專門負責讀書人報名,一邊擦著額上的汗,一邊詢問報名之人的籍貫、年齡、所讀書目,再抬頭看著面前的隊伍和旁邊熱火朝天的隊伍長嘆一口氣。 這年頭,能讀得起書的人太少了。 他道:“曾添,年十八、熟讀四書、擅長數算、京口縣人,好記下了,另向你說明,書院開設課程有四書、五經、律、數、音、字、體、實,其中音、字乃選學,每月旬一次考試,放假兩天,收好木牌,七日后過來參加初試,初試不難且放心?!?/br> 在他身旁過來幫忙的無甲將木牌遞給曾添,又詢問了他想要雞蛋還是土豆,得到土豆的回答拿出兩顆大土豆給他,又向他展示要送給他的書籍和筆墨紙硯,其中書竟是四書和五經一套,曾添看得眼都熱了。 他熱切的看著無甲問:“四書和五經當真過了初試就給我?” 說完他忍不住回頭望了一眼隊伍,瞧見隊伍中那么多書讀得比他還好的人,不禁有點緊張,“初試真的不難?” 無甲安慰道:“不難,要給你們機會的,我聽院長的意思,會在你們入學半年后進行大考,屆時才會淘汰學生,基本保證你們都能拿到書?!?/br> 曾添信了,又看了一眼擺放在桌面的書,咬咬牙,拼了!這么多本四書五經想必書院也沒有多少套,他一定要過了初試! 無甲和院長對視一眼,瞧著打了雞血一樣要回去溫書的學子不禁笑了。 報名一共持續了三日,其中報名讀書的共有一百三十六人,掃盲的約三千人,學習種田和刺繡的約四千人,并有人一千多人兩者兼報。 這些人數幾乎就是京口縣及周邊的年輕人總數了,不管他們是真心過來學知識,還是為了雞蛋和土豆,總歸人來了,書院還能放他們走不成! 他們就算不來都不成,詳細的信息記錄在冊,他們不來,衙役會親自上門將他們抓來,想來他們也是要臉的,不想學,過來走個過場也是會來的。 唯有一百多人的讀書人讓京口縣令和書院院長扼腕,他們縣會讀書的人真的是太少太少了! 整個縣才有一百多人報名。 在縣令將主意打到周邊州府的時候,七日之期已到,初試正式開始,一百多名讀書人露天坐在書院門口,桌椅幾乎擺滿了書院門口的空地。 香爐中的香在每一個人的桌面上燃燒著,一炷香后,會有先生親自過來收卷。 卷子真的不難,有兩道釋義題,一道算題,另有二十道給出上下句,讓你將句子填完整的題,幾乎每一個讀書人都將卷子填地滿滿登登。 因著是露天,所以有百姓好奇過來,被莊嚴肅穆的氣氛感染,悄悄坐在田埂上出神的看著,下定決心之后的掃盲班,一定要好好學,還有答題之人的讀書人,握著拳頭等待他們答完題。 一炷香后卷子收回,院長及眾先生當場判卷,主看釋義題和填空題,基礎扎實能將填空題全部寫對,就算是過了初試這一關,若能有自己見解,那便能分到層次更高的班次。 拔高的算題也能算出來者,會成為書院未來主要培養對象。 除了過來碰運氣,字不會寫幾個,根本答不出來者,一百余人均興高采烈領了書入了學。 而掃盲等班也在他們入學后紅紅火火開展了,書院一下就有了兩三千生源。 京口書院的成功,很快就傳到了各地書院的耳中,饒是博晉書院也不可避免產生了小情緒,大家同是書院,憑甚你招生招的紅紅火火,我們這里一根草都沒有??? 作者有話說: 我最近是不是犯太歲,水逆【哭】。昨天吃了辣鴨脖,可能是太辣了,直接過敏了,身上起了小紅疹子,我就以為是我下午被風吹著了,沒當回事,早上一看長到手上了,巨癢。我爸說我過敏了,問我晚上怎么不說,晚上吃藥白天都好了,白癢一晚上。我:…… ???啥也別說了,乖乖吃藥吧。 第一百一十八章 博弈開始了 京口書院的成功給了其余幾院靈感, 以博晉書院為首,自然是不甘落后于他們的,在仔細打聽過京口書院是如何招上來生后, 他們便也開展起了如火如荼的招生活動。 有送廁紙的、有送豆子的、也有那財大氣粗送布帛的, 一時間上書院報名入讀竟成了人們爭相去干的事。 既然報了名領了東西,讓去入讀那便好好讀上一讀,對于普通百姓來講,可能一輩子就這一次機會可以進書院讀書了。 雖然他們讀的是掃盲班,學得是如何插秧種地,但都是與自身息息相關的事情, 懷揣著對知識的敬畏,他們在感受過一堂課,確認是真的在教導他們之后, 學得十分來勁。 除了針對讀書的學子正經開設的成體系的課程,不同的書院對百姓們開的課程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比如那以做造紙生意為生的州縣,就教導大家如何種植才能產出更多的作物加快形成秸稈。 地型并不適合種植麥子,百姓們饑一頓飽一頓的州府, 教導大家如何種植脂麻。 那天然靠湖靠海的, 教大家如何看水流捕魚。 自己家里能養的牲畜, 諸如雞、豚, 也都分別開設的養殖課程。 為了照顧百姓們白日們勞作,所有的課程都開放在太陽西斜時, 百姓們呼朋引伴來聽講, 說一句背一句, 很快有人發現, 知識點太多了, 今天背了明天忘, 這可把他們急壞了。 無奈之下原想著學識字這么重大的事情自己怎么也學不會的人,也硬著頭皮一同報了掃盲班。 掃盲班教授的簡單,基本上都是形象的給大家講解字的出處,然后告訴大家筆劃順序,讓大家在發的紙張上練字。 開始有人不在紙上寫,偷偷將紙拿回家給孩子留著,大家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等后來發現書院是真財大氣粗,紙張隨便練,便是認字的書都會給發一套時,這種情況就少了很多。 學習不易,所以大家學得勁頭十分足,待他們學會兒了,就能在隔壁上課時記筆記,將知識作用在地里。 而給掃盲班上課的人,則是報名來學習的讀書人,有人不樂意,認為自己是來做學問期待可以入讀博晉學院,獲得舉薦資格入朝為官的,怎么能為百姓授課。 可當他們親自教授,望著一雙雙因勞作而昏黃渴望的眼睛,心便被狠狠觸動了。 上課時他們注意力集中,別說交頭接耳說話了,便是連口水的功夫都沒有,只顧著埋頭學習。 下課時百姓們會小心的圍住他,對他說:“先生好好溫書,一定能入讀洛陽的書院的?!?/br> “我聽張先生道先生可是書院學習前三的人?!?/br> “先生,這是我家昨日打的魚,給先生拎上一條,先生可別嫌棄?!?/br> 質樸的百姓們一心向學,臊得來教他們讀書識字的讀書人無地自容,每一個過來上過課的學子,再回去讀書,都拿出了頭懸梁錐刺股的勁頭。 什么與同窗相爭,什么自卑于自己穿的不好,都不如踏踏實實讀書重要!機會來之不易,他們當得向百姓學習才是! 年輕時的他們體會過百姓艱辛和求學的認真,日后為官時,便會想著百姓念著百姓,哪怕被朝堂中的黑色洪流所裹挾,只留三分心在百姓身上,也足夠了。 書院里學習氣氛濃烈,再沒有人說招納百姓過來學習有辱圣書,讓書院院長和時不時就過來溜達一趟的州長縣長十分開心。 掃盲班和特殊課程的班一期課只半個月,周期短知識點多,便率先有了結課之人,凡是學成之人無不夸贊書院。 他們識字后,便能在縣城找些需要認字的活計,做活時主家讓他們簽的契書,他們也能看懂了,避免了很多麻煩。 家中有幼兒的,家長們便先教他們讀書,打定主意日后要讓孩子讀書,同時也為孩子幼小的心靈種下了一顆讀書識字的種子。 百姓們都是有自己關系網的,本地有了書院,書院招生不僅送各種好東西,報名入學學到了的東西那都是有用的的消息,便你傳我,我傳你,也傳到其他縣城去了。 先是讀書人跋山涉水去求學,而后是家中子女多的人家,派出家中一人,同村里人結伴過來學習。 書院最開始愁的,百姓們結業后,掃盲班開不下去的問題迎刃而解。 一個問題解決之后,下一個問題就會緊接其上,有人問道,京口書院有一門教導蘑菇和木耳的課程,怎么我們書院沒有?能否也開設一個課程? 蘑菇和木耳都是據說只有洛陽百姓才能吃上的奢侈菜品,京口書院教這種課,可是rou眼可見的富貴課啊,他們也想學! 書院的院長便開始寫信打聽,一打聽,就無奈了,蘑菇和木耳都是人家京口郡主自己鼓搗出來的,人家給自己家的書院無可厚非,他們想要,便有些為難了,但總歸還是要問上一問的。 辛離離最開始培育木耳和蘑菇均是為了自己私心,全是她想吃一口,后來看土豆被大家歡迎,便也想讓百姓們也嘗嘗這些東西。 她會培育她會養,除了自己鉆研怎么讓它們生長,其余便是借了自己在現代的東風。 那是一個只要上網,就能在網上搜索出各種各樣信息的時代,她能將它們培育出來,也得虧自己腦子里還留存著些印象,不然她都不認識木耳和蘑菇,何談吃它們。 是以,她在看了書院院長們的書信后,連猶豫都沒有,便將她所著的木耳、蘑菇養殖大法、毒蘑菇如何分辨的書籍著人給書院院長稍了過去。 如今她莊子上會種植木耳和蘑菇的人,被她派去京口書院了,實在是沒有人了,而且各書院位置不一,也不能讓莊子上的人背井離鄉,只能先將書送過去。 這也足夠讓院長們欣喜了,在這個什么手藝都靠傳承的年代,他們本沒做京口郡主會告訴他們的準備。 有百姓還真就是能吃這口飯的,比照著她寫得書籍,真把蘑菇養了出來,因書院招生就說過,第一份收入是他們的束脩,所以百姓將所賺銀兩和蘑菇送給書院的時候,書院收下了束脩,轉頭將蘑菇派人轉送去了洛陽,又在書院大肆宣揚,都是京口郡主心善??! 各地不同書院的車輛陸陸續續抵達洛陽,惹得洛陽人民驚奇不已。 這一車的蘑菇就算了,怎么還有一車小雞仔? 小雞仔也是特意送給辛離離的,一路上精心伺候著,一只都沒死,被放進莊子的時候,一個個嘰嘰叫著,精神頭足著呢! 雖未抱著會有什么回報的想法,但會被人惦記,送了自己一車又一車的東西,辛離離還是非常高興的,也不枉她一番苦心。 她的善舉給她帶來了福報,京口郡主因此在百姓間有了好名聲。 與此同時,大家也突然發現了一個之前沒注意的點,怎么這些書院藏書如此豐富,不僅能免費發給讀書的學生,便連掃盲的人都能人手一本? 這年頭,書籍可是比布帛還要珍貴的,可在書院這卻像是街頭隨處可見的野草? 而且本本字跡一樣,抄書之人得花多少功夫才能做到? 心中有疑惑,便會關注,他們便發現,書肆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書院招生再多,大立朝也僅有十家,對于整個大立朝而言不算什么,可遍地的書肆不同,它們伸展到了角角落落,讓再偏僻的地方都了書香。 以往的書肆大多以售賣紙張為主,而這些書肆卻是賣書的? 書籍昂貴非一般人承受的起,這些書肆哪來的財力購置的書籍?大家紛紛猜測這是哪個世家旗下的書肆,如此豪橫,可無一家世家領認。 當書肆正式開業時,售價低廉的書籍讓不少人吃驚,怎么可能會如此便宜?而且他們哪來的膽子,竟敢售賣邸報? 洛陽有邸,專門用來傳送朝政消息,朝中任何動向,諸如大臣任命升遷、朝中發布的公告,均由邸史們抄寫后貼在宮門口,再由其他人謄抄。 這些書肆售賣的邸報便是由宮門口抄寫下來的,每一份邸報的價格也十分便宜,十個銅板就能買一份,而每一家書肆至少備了百份邸報。 邸報抄寫下來所需人力物力簡直不能想象,如此便宜如何能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