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文繼母養兒日常 第172節
所以就是梅若初領一隊,衛奚領著另一隊,隨著宮人的引領到了殿內的書案之前。 二百余張書案井然有序排在一處,中間只隔一條過道。 看著反而是記錄最松散的一場考試,但在皇帝眼皮底下,周圍還有眾多武藝高強的皇宮侍衛和眼尖機靈的宮人。 平攤下來,幾乎每個貢士都有二人專門看守。便更是絕了作弊的可能。 他們站定之后沒多久,熙和帝就到了。 響鞭之后,太監唱出‘皇上駕到’,一眾貢士便按著禮部官員之前教授的那般齊齊行禮下跪接駕。 很快,熙和帝在上首的龍椅坐定,聲音平和地道:“諸貢生請起,落座?!?/br> 眾人便站起了身,坐到了自己的考位上。 梅若初和穆二胖他們因為名次好,眼下就正好在第一排,跟熙和帝近的似乎連他的呼吸聲都能聽到。 他們聽熙和帝的聲音格外年輕,當然也對這個跟自己年歲相當的皇帝有些好奇,但按規矩他們是不能向上看的,所以都只眼觀鼻鼻觀心地等著發卷。 穆二胖會試考第三,他自然就是坐在第一排中間的位置。 早在縣試的時候,他就坐在主考官眼皮底下考過,但皇帝跟知縣的威壓那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他的心也不由跳快了幾分,不由想到殿試環境是很好,環境寬敞又通風,但是如果能像前頭的考試那樣,自己帶行李進來就好了。 這會子如果點上一根他娘準備的熏香,一定可以事半功倍。 兀自出了會兒神,穆二胖才算是真正的靜下心來。 他依舊沒有抬眼去看天顏,只用余光觀察一下左右——沈傲霜一如既往地正抱著胳膊、閉著眼,老神在在地假寐。 衛奚也正在用余光打量他,看樣子也是有些緊張。 更遠一些的梅若初,他就瞧不見了,不過梅若初素來是幾人中心理素質最好的,則也不需要人cao心。 至于在后頭的衛恕和崔斐,他們離皇帝遠,則應也不會太過緊張。 穆二胖跟衛奚飛快地交換了一個鼓勵的眼神,兩人便都不再分心去看旁人。 很快試卷下發。 殿試的試卷開頭跟前頭的考試一樣,都是讓考生先寫籍貫和祖上三代履歷之類的東西。 寫完這些,才到正題。 正題一般只有一道,但題干會比前頭長出非常多,一般是二三百字到四五百字左右。 題干都這么長了,考生所寫的答案自然也要求更長,需要在二千字左右。 一個白日的時間寫二千字策論,對考到這一步的貢士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 難的,自然是要寫好,好到脫穎而出,讓皇帝記住。 雖前頭說過,會試的名次一般就對應殿試過后的金榜名次,但每年當然也有例外。 畢竟皇帝才是一國之主,他的權利是非常大的。 不少史論那些不擅長、但擅長寫策論的貢生,都在這時候卯足了勁兒想把自己的名次給提一提。 穆二胖深呼吸一口氣,開始觀題: ‘聯惟帝王撫馭寰區、覃敷治化。必務本敦行、厚生正德。俾俗尚鴻龐……念小民之依、惟農桑是重……教化之不興。以凡為士者、從事虛名、而末敦實學也。矯偽相煽……于民生士習得失之數、籌之熟矣。其各抒所學、以裨教養之隆?!?/br> 題目確實很長,但意思不難理解,穆二胖很快提取到了關鍵詞——農桑和教育。 那么他的策論,自然是圍繞著‘勸農桑,興教育’這個主題來寫。 有了方向之后,穆二胖心中微定,準備開始在稿紙上擬稿了,卻莫名察覺到有到視線一直落在自己身上。 他并沒有下意識地去找尋那道視線,因為他知道身邊沈傲霜和衛奚必然樣是全神貫注地在看題,不會在這種時候四處亂看。 穆二胖不由心道難道是自己太緊張了,所以多想了? 到底答題才是要緊事,穆二胖閉了閉眼,不再去管那道若有似無的視線,提筆蘸墨,屏氣凝神開始擬稿。 作者有話說: 注:“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是會試真題 策問也是真題,刪改之后引用到這里。 原題更長——“聯惟帝王撫馭寰區、覃敷治化。必務本敦行、厚生正德。俾俗尚鴻龐。兆人樂利。斯庶 幾時雍風動之上理也。聯仰荷天床。纘承祖宗大業。孜孜宵旦。期登郅隆。念小民之依、惟農桑是重。而猶志野余曠土、室鮮蓋藏、未底家給人足之盛。將無游惰逐未者尚眾.而秉耒耜者或京軟。蠲租之詔屢下。星荒之令時舉。率作興事者素矣。其果爭趨本業否軟。行莫大于孝.守莫重于廉。漢有孝廉之科、其法猶為近古。自積習浮靡、 人鮮門內之行、士味一介之cao。今欲使束修砥節、何道而可。教化之不興。以凡為士者、從事虛名、而末敦實學也。矯偽相煽。中于人心。咸令惕然知返、著誠去偽、抑何術之從也。夫野有醇風、斯朝多端士。匿情飾貌、滋長澆凌。孝弟力田、幸臻美俗。其說可悉指軟。爾多士盱衡古今。于民生士習得失之數、籌之熟矣。其各抒所學、以裨教養之隆?!?/br> 第二百零四章 說到農桑,穆二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做詩文功課的時候,背過唐玄宗的一句詩,叫‘宣風問耆艾,敦俗勸耕?!?。 農桑大興之后,百姓的生活必然富足。 而《論語》中有言語:既庶富之,既富教之?!洞呵锓甭丁酚衷唬褐蚊裾?,先富之,而教之。 理清楚了先后順序,于是穆二胖提筆寫到:農,天下之本也。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說清楚了農桑的重要性后,便該提出對策了。 穆二胖擱了筆,搔了搔頭,開始細想。 興農桑,最直接的辦法,當然是輕賦稅。 但是賦稅是朝廷的直接收入,國庫現在是怎么個情況,他這種小地方出身的貢士還真不了解。 萬一現在國庫正空虛著,皇帝正為這個事兒發愁呢,他上來就提議砍掉朝廷的稅收,肯定不對胃口嘛! 他思考搔頭的習慣還未更改過來,不過到底在御前,不能把頭發搔亂,便改為揉搓額頭的發際線。 也就這會兒思考的時候,那道若有似乎的視線又落在他身上了。 穆二胖依舊沒去管,只兀自思考自己的。 而此時能在這大殿之上,還能閑適地四處亂看的,當然只有坐在最上首的熙和帝了。 他是這科舉最后一場的主考官,雖說九五之尊,其實這會子做點自己的事兒或者發會兒呆、坐夠了時辰直接離場也無甚,自有下頭的人代他監考。 但他確實對這繼位以來的第二場科舉大考重視的很,此時便已經開始用眼神打量這些應考的貢生。 尤其他還記得會試中排在前四的、那同府而出的四人,因此更是不由多看了他們幾眼。 看過之后,熙和帝還挺滿意的,倒不是說他這當皇帝的還顏控,希望臣子長得好看,而是滿意他們的年紀——看著都是朝氣蓬勃的少年人,最大的也就二十出頭的模樣。 這種人才選拔上來,才能長久地為朝廷效力。而且也不會如朝中老臣那般保守。 這么想著,熙和帝看著其中瞧著年紀最小的那個貢士,莫名覺得有些眼熟。 他日理萬機的,一下子有些想不起來,瞧過一陣后便接著批閱奏章。 后頭批閱到穆云川呈送上來的,匯報他災情的折子,熙和帝恍然想起這小貢士像誰了。 想起來了,他再回想前后看過的貢士名單,又記起那幾個貢士里頭確實有個姓穆的。 那就是穆云川的弟弟了? 這么想著,熙和帝又抬眼看向穆二胖,正好看到他擱筆。 他贊賞地想到還別說,這小貢士文質彬彬的模樣……然后他就看到穆二胖眉頭一皺,開始搔額頭了。 這怎么說呢?反正他跟穆云川接觸不少,從未在他臉上看到過這么生動靈活的神情。 也難怪他前頭一時間沒把他們兄弟二人聯系起來,平心而論,他們二人的五官確實有四五分相似,但穆云川盡管也面上帶笑,給人的感覺卻是冷峻,眼前的小貢士雖然故作嚴肅,但給人的感覺卻是溫潤。 兄弟二人一冷一熱,氣質上迥然不同。 熙和帝兀自神游天外,突然聽到一聲輕咳。 這輕咳是殿內同樣幫著主持會試的王尚書發出的。 這是在給他提醒呢,別一個勁兒盯著同一個人瞧,萬一把人盯的發揮失常了,不還是朝廷的損失嗎? 熙和帝同樣輕咳一聲,若無其事地收回了目光,接著干自己的事兒。 而穆二胖這邊,他思考了一陣后,還是沒敢從賦稅方面大展拳腳,只略為提了一提在朝廷財政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地減輕一下民賦。 寫完這個,他又結合范蠡的經濟思想,接著寫道‘勸農桑,務積谷’。 等這一塊寫完,便該寫教育了。 教化百姓的重要性從《論語》中便能引申出很多來。 而他重點寫的,是秉承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如何從無到有建設教書育人的書院。 辦好一間書院,看著不過是一件小事,教化幾十、或者上百名學生。 但《道德經》中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可見有些東西自來就是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這塊兒他寫的可就順手了,到底是翠微書院的少東家,他娘下頭的二把手,幫著分擔過不少書院事務呢。 因為寫的太入神,他甚至連宮中提供的簡單飯食都沒吃,也沒發覺午飯過后,熙和帝就離開了保和殿,就一鼓作氣地在稿紙上寫完所有心中所想。 最后他數了數字數,發現超標了——前頭關于農桑的,他寫了一千字左右。 而后頭關于教育的,他則已經寫了將近三千字了。 這就需要再刪改和梳理了,穆二胖又花了一個時辰的時間,最終卡著正好二千字的標準,在試卷上謄寫上了自己的策論。 等他謄寫完畢,又再次檢查過后,時間便已經到了下午。 穆二胖余光一掃,發現同排和第二排的位置上已經少了許多人。 當然梅若初和沈傲霜、衛奚他們也還是在的,但他們同樣是早就停了筆,顯然是在等他。 穆二胖便也不再停留,舉手示意表示自己交卷。 梅若初他們也是這般,四人交了卷之后,方可從位置上站起身。 一站起來,穆二胖才發現原不是第一二排如此,其他位置上空著的也不在少數。 果然還是他寫的太盡興了,一篇策論寫出了兩篇的長度,刪改又花費了不少時間。 衛恕和崔斐是早就寫完了,跟著宮人出了宮,等在外頭了。 見到他們四人出來,他們迎上前,詢問道:“寫的不順利嗎?怎么這樣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