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夫婦的七零奮斗錄 第117節
書迷正在閱讀:抱抱我、和宿敵互穿后,我該怎么辦?、你到底學不學、和反派在虐文里秀恩愛[重生]、神算重生:少夫人只想當咸魚、魔尊殺我前失憶啦、我靠美食成萬元戶穿書、摯愛、隔壁那位我家的、病秧子美人瘋不動了[娛樂圈]
“一萬?一萬刀!” “嗯嗯?!?/br> 孫老和徐老同時變了臉色,這換成華幣可就是四萬塊??!他們老倆口一年的工資才三千,要哼哧哼哧干十三年才頂得上人家一回的獎金。 徐老戰術性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感嘆道:“真是后生可畏啊?!?/br> 孫老白了他一眼,“你年輕時也沒掙到這么多錢呀?!?/br> 徐老掛不住臉,小聲的爭道:“那是因為我沒學建筑,沒去米國參加這個比賽,我要是去了,哪還有他們的事?!?/br> “是是是,你最厲害?!睂O老閉眼點頭,可臉上的表情卻未必是那么回事。 “不過,這事是真的嗎?會不會是騙子???你的一個設計能值這么多錢?” 孫老倒不是看不起陳愛學,只是覺得他還沒畢業,一個學生的作品,就能值這么多錢?懷疑這事不單純。 陳愛學便出言替他們解惑。 “并不是每個比賽的一等獎都有這么高的獎金。 這一個比賽項目的主辦方是一家餐飲機構,正在轉行做房地產,需要搞出一點新聞,讓別人注意到這個事。 就我的觀察來看,米國那邊是喜歡搞營銷的,不管什么行業,請媒體鼓吹一番后,身價總能大漲。 這家餐廳要是正兒八經的宣傳自己轉行,估計效果不會太好,但是用舉辦一場比賽,用巨額獎金當作噱頭,能吸引到更多媒體的注意力。并且在舉辦比賽時,還能收到一些出自名校學生的設計稿,更有利于他們篩選到優秀的設計稿。 花一筆錢,辦成兩件事,既給自己的新事業打出了名氣,又收獲了好的設計稿,正所謂一箭雙雕,何樂而不為?!?/br> 徐老點點頭,“原來如此。二十多年沒去米國,那邊的風氣好像更浮躁了?!?/br> 林若云和陳愛學只聽著,沒再說話。二十多年前的米國什么樣子,他們也沒見過啊。 開學后,夫妻倆收到了實習分配通知。 陳愛學自然是去建筑設計院,林若云去了招商局。在招商局里,林若云看到了更多資料,這里有全國各地的招引外資記錄。原來不知不覺間,沿海一帶已經有了很多外商建廠。 就比如目前市面上最大牌的乃基鞋,在華國居然都有四家分廠了。不過國內的廠子生產線用的都是海外地區淘汰下來的舊設備,即便如此,也比國內目前使用的效果好。 國內大肆引進國外生產線的風潮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林一邊實習,一邊收集資料,開始寫自己的論文了。 這研究生論文可比本科難寫多了,還是早點準備的好。 招商局是比較繁忙的部門,加上林若云是實習生,需要學習的東西多著呢,這一面忙工作一面忙學習,忙起來便不會關注時間,日子就如流水一般過去了。 到了年尾放假時,林若云和陳愛學都是實習生,又因為老家較遠,所以他倆被提前放假了。 走之前,林若云從同事那里得知了一個消息,大領導馬上要去南方巡視,檢查幾個特區的改革成果了。 果然,從一月中旬開始,就陸續有報紙刊登南方地區的改革成果,一直到大年三十,闔家團圓的日子,領導都還在外面工作,真是不容易啊。 當然,巡查效果也很明顯,領導高度肯定了特區的新建設,鼓勵將改革開放進一步擴大。 這一年的春晚,和往年一樣熱鬧喜慶,其中最為出色的節目是一位港城歌手演唱的歌曲,《我的華國心》,唱出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也唱出了游子們對祖國的思念向往,唱出了全國人民的心聲。 過完年的日子過得特別快,似乎昨天才回校,轉眼間就到了提交論文、答辯的日子。 或許是因為準備充足,又或許是這一天盼了太久,林若云心中沒有忐忑和緊張,只有對新生活的向往。 答辯很順利,接著便是拍畢業照,學位授予儀式。 看著手里的兩本證書,畢業證和學位證,林若云意識到自己是真的畢業了,徹底告別了校園生活。 人生的路還長著,需要學習的東西不少,但再也不會有這樣一段時光,能夠全心全意投入學習,向海綿一樣拼命汲取知識。 在大學,身邊的人也是潛心向學,學校的老師更是傾力相助,圖書館任其所用。到了社會上,卻不如學校單純,會慢慢帶上面具再去跟人打交道。 大學的時光,的確是一段美好的時光。 *** 畢業后,林若云主動申請調派到了鵬城的招商局。 如今很多人畢業都傾向留在京市,高考恢復七八年了,畢業生有了好幾屆,這里不缺人,所以林若云的申請很容易就通過了。再加上鵬城是經濟特區,的確更需要對應專業的人,京市這邊就沒有強留。 陳愛學倒是被挽留了,但他學精了,跟自己領導打苦情牌。 “領導啊,我跟我媳婦結婚七八年了,一直沒時間生孩子,家里都急得不行。我快到三十了,再不生就真的生不出了,您可憐可憐我吧?!?/br> 領導憋住笑,“愛學同志不要害怕,你是男人,五十歲都能生呢?!?/br> 陳愛學一臉嚴肅,“領導,那可不行的,國家不是在提倡優生優育嗎?年紀大了再生很不好,第一女同志身體容易受傷害,第二男同志提供的精細胞質量不好,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和智力發育?!?/br> “還有這么個說法?” 領導心里一慌。他只有孫女沒有孫子,老妻一直催著大兒子離婚,那就能再娶一個媳婦,能繼續生孫子。 他一直在勸老妻放下成見,但沒啥效果,這說法要是真的,那可就有理由了。 陳愛學堅定的點頭,“有的,我曾在米國b大當過交換生,有幸聽到過最前沿的基因專家講座。您需要的話,我這邊可以提供當時的報道?!?/br> “好好,那就辛苦您了,愛學同志?!?/br> “領導,那我的申請…” 領導抬了抬眼鏡,和藹一笑,“你說的是大事,我當然不能攔著你們夫妻團聚?!?/br> “謝謝領導?!?/br> 于是,陳愛學也緊隨其后,跟著林若云到了鵬城。 去年嚴da后,國家推出了身份證,有了身份證出門不再需要開介紹信,出行可比從前便利多了。 兩人在單位資歷淺,還沒有分房的資格,只能自己租房住,但鵬城如今是水漲船高,房租亦是高得很,稍好一點的地段竟然要二十多一個月,當他們小半個月工資了。 趁著租房的時候,兩人也打聽了一下如今的房價,去年還是一千一平,今年竟然就漲到了一千二。 他倆第一次到鵬城時是四年前,那時候房子還沒有買賣這么一說,81年有了第一個商品房,當時兩三萬就能買一套,去年二哥他們買是八萬一套,今年更猛,竟然十萬了。 感覺越晚會越貴,這掙錢的速度比不上房子漲價的速度啊,兩人決定買房了。 幸好兩人有些存款,加上那筆堪稱意外之財的比賽獎金,兩人買了一套小二居,地段不如二哥他們的好,但勝在離單位近,都不用騎車,十來分鐘的步行距離。 買房抽獎的活動在這邊如今成了家常便飯,兩人付了定金后,也去抽獎,抽到了一臺電風扇。這個可太需要了,鵬成的夏天熱得不行。 新房還不能立即住,要裝修,陳愛學自己弄好設計圖,再去外面打探一番,找了一個口碑不錯的裝修隊施工。 他一邊忙著自己單位的事,一邊盯房子的裝修。 七月份里,還有一件大事牽掛著國人的心,那就是奧運會。 月底,一聲槍響,替華國摘得了第一枚奧運金牌,實現了零的突破。當黃色皮膚的華國運動員站在領獎臺上,凝望著國旗深情唱國歌那一幕,令無數國人熱淚盈眶。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拼搏,我們國家終于有了奧運金牌! 本屆奧運會結束,華國共斬獲了十五枚金牌,名列金牌榜第五名。 當天晚上的新聞特地花了十分鐘來介紹這次體育盛事,每一位獲獎者都登上了電視屏幕。 一晃而過的鏡頭里,林若云看到了柱子的面孔,一手拿花一手捏著銅牌。 銅牌! 他拿牌了! 這小子出息了。 陳愛國樂得請工地上的工友們吃了三天大西瓜。 奧運會結束后,熱度也不曾褪去,大街小巷的人們仍舊熱議著,直到新的大事出現取代了它。 這件事就是國慶,今年的國慶慶祝十分隆重,全程攝影,后來還剪輯成片子在電視上播出呢。為了看這個,多少人都熬出了黑眼圈。 國慶當天播放的那首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更是火遍全國,激發了無數國人對美好明天的憧憬。 有追求是好事,但有時候,過于迫切則會走向另一個極端,這在不久后得到了驗證。 作者有話說: 本章精修過,新增六百字,修正了錯別字。在沒看到章節提要的“修”字之前查閱的朋友們,可以刷新一下,謝謝~ [1]步廠長原型為“步鑫生”.文中角色的時間線是有一點出入的。 第110章 八四年底的時候, 華國和威格蘭在京市簽署了《聯合聲明》,第一次明確指出了港城的回歸時間。消息一出, 舉國歡呼。 對于全國人民來說, 這是最好的新年禮物了,喜上添喜。 有這個好消息的鼓舞,大家連年底加班的日子都不覺得難熬了。心情一好, 日子就過得飛快,一轉眼就是臘月底,快到除夕了。 陳家三兄弟都在鵬城, 幾人便約好一塊回老家。 這幾年, 尤其是領導南巡充分肯定了特區的優越性后, 越來越多的農村人走出家門,南下打工掙錢。自然而然, 年底回家的人也多,這火車便越發擁擠了。 陳愛軍看著春燕手里被擠下去的行李, 發了好大一通脾氣。 “早知道這么擠, 就不坐火車了。真是的,遭罪得很。 幸好雙喜是被我抱在懷里, 要是讓她自己走,指不定還會被擠下車?!?/br> 劉翠萍扯了扯他,“你小聲點, 別在外面丟人現眼?!?/br> 陳愛軍氣鼓鼓的坐下,喝了口水,又怨念起來:“早知道我就去買輛車好了,咱們自己開車回去, 才不受這個鳥氣呢?!?/br> 劉翠萍眼皮子跳了跳, 還真讓她婆婆給說中了, 愛軍真是愛顯擺,兜里有幾個錢,就愛蹦跶。 今年拉著隊上的鄉親們,愛軍跟大哥還有大哥的工頭湊在一起,三個人聯合起來成立了一個什么建筑公司。 他以為這個跟擺攤一樣容易,想得太理所當然了,搞工程可是辛苦得多。 其實擺攤也不容易,劉翠萍一直覺得他們夫妻倆是占了來得早的便宜,要是換現在才來,肯定買不起房。 賣服裝呢,怎么說,到底是一個人,壓力沒那么大。但建筑工程隊不一樣,那是好幾十號人啊。幾十個人跟在陳愛軍的身后,等著他喂飯,他的壓力特別大。 那段時間,陳愛軍四處求人,喝酒遞煙送茶,求爺爺告奶奶。好不容易拉到了了一個工程吧,中途又遇上資金斷裂、材料短缺的倒霉。經歷千難萬險后,終于完成一個,結果又遇上了拖欠工程款。 陳愛軍特別煩躁,心想要不自己撂挑子不干了,可想著身后那幾十號人,幾十個家庭,咬了咬牙,繼續堅持下去。 陳愛軍中途找劉翠萍要了好幾次錢救急,不然那小破公司早給破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