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之一劇透 第103節
這位小王子死后,他的勢力也受到了族人的排擠,今年族中糧食不夠,原本屬于烏格奇的那些族眾,自然比旁人更容易食不果腹,而在這些族眾離開后,邊地糧食有限問題便得到了緩解,烏流部內部的穩定程度也隨之提升。 之前洛南的事情給邊地部族留下了深重的心理陰影,也讓他們明白了一件事——如今已經不是先帝那會,各個藩屬國可以對大周敷衍了事,朝廷也不會拿他們如何,當日洛南權臣卑躬屈膝地求建平給他一紙任命,依舊惹得那位鎮南將軍大怒,直接帶兵將之梟首示眾,陳故達的整個家族也隨之覆滅。 烏流部頭人戰戰兢兢地想,他們若是不有些眼色,派人襄助董復郡守,挽回下之前的過錯,萬一天子因此生怒,派兵滅了他們的部族該如何是好? 使者心中佩服至極,當日皇帝安排董復做郡守,自然是早就發現邊地不穩,所以才安排京中世族長期在此為官,而當日下令收拾洛南的事情,也起到了殺雞儆猴的效果,令那些邊地部族不敢生出二心。 她記得,讓董復做定義郡守還是長興十一年的事情,導致烏流部族內分裂的烏格奇被殺之事則發生在昭明元年,皇帝剛剛登基之時,便已經為今日的戰事做出安排,其智計之深遠,堪稱不可思議。 溫晏然則重新翻開了奏折,按照這位使者的奏報,一切都挺合理,她也可以轉換下思路——既然不是師諸和厲害的話,也有可能是閻氏水平太菜呢? 當初評論區是說閻氏族人戰力出色,但個人戰斗力強,不一定代表著戰場指揮能力也強,考慮到他們在部分支線中還擁戴過溫鴻,估計也是小弟的定位,有點缺陷也正常。 此外就是師諸和,從過往履歷看,他應該是個運氣很好的人。 溫晏然想,評論區總結師諸和的特點是“不會打仗”,他既然能夠表現出足以讓玩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負面特征,多半是掌握了一定的兵馬,并在某場重要戰事中遭遇慘敗,然而一個出身沒落世家的年輕人,想要登上高位,肯定不會特別容易。 綜合來看,“遇見特別會打仗的上官/同僚/下屬,并走運地混點功勞”應該是師諸和的固有屬性。 溫晏然琢磨,評論區中的人物總結看似只有寥寥幾個字,實際則是對劇情的準確凝練,如果玩家只是一看而過的話,非常容易忽略某些信息,比如師諸和歐皇的隱藏屬性,就是一個需要認真推斷才能得出的結論。 第157章 若非曾經看過評論區的提點,溫晏然覺得自己還得錯過不少重要內容。 不過溫晏然又發現了另一個問題,雖然自己手上攢齊了不少有用的將領,不過她現在,到底還能跟誰開戰? 溫晏然思忖片刻,覺得也不是問題——耐心一點,只要繼續胡作非為下去,敵人總會有的。 閻氏之亂后,北地的許多問題便被擺在了明面上。 當地豪強大族與邊營將領互相勾連,才導致閻氏部將一路暢通無阻地跑到了前營附近,若非前營中自師諸和以下,將士都忠心耿耿,為朝廷效力,合力將叛賊拒于城外,說不得便會有人“開門以迎王師”了。 溫晏然派了刑部、御史大夫宋文述以及大理寺卿陶素協理北地叛亂之案——陶素雖然也姓陶,跟車騎將軍陶駕卻并非出自一族。 北地官吏有種黑云壓城的窒息感。 昔日皇帝聲色不動時,就已經讓他們惶惶不可終日,如今終于要開始下手,簡直令人肝膽俱喪。 譬如那些閻氏族人,雖然在戰場上便被誅滅,朝廷也沒忘記事后清算,他們當時固然為自己帶兵跑來前營之事找了借口,然而這些理由顯然不足以糊弄朝中老臣,一番調查后,許多官吏都被套上枷鎖,捉拿入京,導致北地那邊一時間出現了大量的崗位缺口。 溫晏然手下忠心的大臣已經不少,此刻看著吏部報上來的缺崗名單,卻依舊有人才不夠用的感覺。 吏部侍郎過來請示:“陛下,北地缺員極多,是否依照東地舊例,開擢才試?” 溫晏然微微一笑:“自然要開?!庇值?,“各地官學已立,正好驗收成效?!?/br> 官學是昭明二年初開始設立的,如今都到了昭明五年初,皇帝想要看看成果,也不足為奇。 吏部侍郎更是清晰地體會到了天子話中的深意。 當時天子為了安定東地,雖然沒有額外加恩當地士族,卻允許那些豪強大族家的兒女參加擢才試,通過考核者可以出任地方官,以免他們因為鄔堡被拆除而心生怨憤,倘若說這尚且算是打十棍子再給個甜棗的話,今日的皇帝,則愈發顯露出她作為君主的嚴酷姿態來。 羽翼豐滿的皇帝非但不打算安撫北地,反而要讓這些膽敢觸犯她威嚴的叛賊付出血的代價。 既然皇帝說了要驗收官學的教育成果,就意味著此次考試完全依托在官學的基礎之上。 天子的態度很快傳到了北地,許多人家也從中得到了一個訊號——中樞沒有跟他們商談的意愿,為家族考慮,哪怕是沒牽涉到閻氏謀反之事的人家,也最好趕緊滑跪。 如今官學雖然已經設立了不少年,但各地的進度并不相同,最成熟的當然是建州,其次是東地,然后分別是南地跟西地,至于北地,現在還只是個花架子而已。 他們當初膽敢不配合皇帝行事,皇帝便要剝奪他們出仕做官的資格。 對士族而言,仕途屬于絕對命脈,許多處于觀望態度的家族,都忍不住開始私下商議,看看有沒有轉圜的可能。 雖然閻氏已滅,但整個北地的實力依舊非常雄厚,并不是完全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若要如此行事,總得找個帶頭之人?!?/br> “想要動搖皇帝心意,此人必得極有名望才可?!?/br> 眾人商量一番,都覺得還是溫鴻溫郡守最合適。 論輩分,他是皇帝的族叔,論官位,從先帝時期就一直是郡守,而且在士族中的名聲也一向良好。 然而也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諸位謬矣,溫鴻此人絕不可恃,他對小皇帝忠心耿耿,一貫曲承上意以自保,建平要什么給什么,昔日興建流波渠之時,便不斷送石料入京,在下早早得道消息,他手下那個姓張的謀士,已經派了族中出色的小輩去建州官學中讀書,時刻準備為小皇帝效力,咱們若是依附這樣的人,豈不反手便被他賣給了天子?” “……” 眾人一時間都痛恨不已——溫鴻在北地待了那么多年,跟大家相處的也都不錯,怎么就不肯擺明姿態站到天子的對立面呢? 而且溫鴻此人實在是過于配合,與他相比,袁言時都顯得沒那么無微不至了——身為輔政大臣,袁太傅遇見皇帝要大興土木的時候,好歹還能勸說兩句。 “既然溫鴻不可依仗,那咱們只能另尋它路?!?/br> 既然無法反抗,那順從也是不錯的選擇,與其被旁人賣給皇帝,那不如自己主動點,也省的將利益分潤給中人,譬如南地崔氏,就給他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明明是泉陵侯的心腹,卻成功搭上了新君的大船。 “那崔氏又是如何成為皇帝心腹的?” 有人回答:“當日泉陵侯身死,崔氏無法繼續擁戴舊主,只能投效皇帝,所以咱們不但不能與溫郡守來往過密,反倒要主動與此人劃清界限,免得惹皇帝疑心?!?/br> 能在此處商談之人,平日里多少都會顧忌臉面,只是一旦敞開了談論,便也不在乎許多。 “足下所言有理,然而除此之外,崔氏還做了另外兩件事,其一,是支持天子,興建流波渠;其二,則是甘冒生死之險,派族中俊才前往西夷為使者?!?/br> “……” 話音方落,室內一時間靜默無言,好半晌才有人伏地為禮,道:“多謝相告,在下明白了?!?/br> * 北地這邊的大族分為好幾類,一類猶如秋天的知了那樣,只會抱著家族的余暉哀鳴,沒膽子搞小動作,只希望皇帝忽然生出一些憐憫之心來,讓他們能夠繼續保持住往日的權勢;一類是不甘心被奪權,明知事情已不可為,依舊要掙扎一二。 以上兩者都需要以強硬手腕收拾,區別只在于第一類人收拾起來更加容易,當然以中樞現在的實力,第二類收拾起來也不算困難。 還有便是能看清天下局勢,也愿意做出調整的人家,他們在意識到皇帝的強大之后,反而希望能抓住機會,附其翼尾。 他們也完全能理解皇帝的強橫之處,當今天子早不是剛登基時必須步步謹慎的孩童,這幾年間,中樞的力量跟威望得到了空前的加強,便是想要低頭,也不是人人都能有這個資格。 許多人家經過商議后,居然主動往建州遞了折子。 西雍宮內。 溫晏然掃了眼桌案上那堆來自北地的奏折,然后緩緩翻開。 事到如今,她已經不想掩飾自己殘暴昏庸的一面,也料到了北地勢力必然會開始反彈。 然而無論地方勢力如何抗拒,仕林輿論怎樣抨擊,溫晏然也非要貫徹自己的意志不可——建州兵馬皆在她手中,另外四營的主將也都是她一手提拔的新人,單以武力論,已經沒什么勢力能夠成為她道路上的阻礙。 “臣伏惟而請,望陛下仿東地舊例,拆北地鄔堡,建立官學,衡量田地,編戶齊民,使得上下之間,政令暢通……” 這是一封多個家族的聯名奏折。 溫晏然目光凝?。骸啊??” 朝廷勢大,有人主動跳反是正常的,溫晏然不信那些人都能達成一致,于是又抽出了墊在下面的幾份奏折看——這些奏折與第一封的內容確實不完全一樣,里面不止有勸皇帝拆鄔堡設官學的,還有派遣族中精壯自帶口糧以及部曲,前往南地修建運河的,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就在溫晏然為北地大族的態度而感到茫然的時候,武徵郡溫鴻也陷入到相同的困惑當中。 他能理解有人選擇投效天子,但數量是不是過多了一些,畢竟想要保證家族延續,土地跟人口極為關鍵,而那些豪強大族為何寧愿將這些東西獻給皇帝,都不去反抗一二? 張并山干咳兩聲,勉強道:“或許是因為官學之事?!?/br> 豪強之家名聲不如世族,按照正常流程很難出仕。所以進入官學,然后通過考試被任命為地方官吏的途徑,對他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各地除了豪強之外,自然還有世族,而不缺做官機會的世族之所以能量強大,也跟他們壟斷了教育資源有關,然而隨著造紙術的改良,雕版印刷的興起,書籍制作成本大為降低,再加上鄉學、亭學跟官學的出現,接受教育的人數隨之提高,朝廷在官吏上有了更多的選擇,他們也慢慢失去了掣肘天子的能力。 此刻回想起來,天子此人當真是步步為營。 借著收服西夷跟平定東部叛亂的機會,皇帝改革了田地授予制度,她派人清查田畝,按人口數授田,不允許私人買賣土地,同時又調整了稅收方式,選擇取消人頭稅,按照田畝數量多少收稅,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大周末期土地兼并的情況。 更多的勞動力被釋放出來,能參與到國家的建設當中,大周的舊日格局,正在一點一點地被打破。 張并山額上冷汗涔涔,本來在主君面前,他都一向保持著算無遺策的超然姿態,然而如今北地發生的事情一件件都出乎自己的意料,周邊那些大族,不知為何竟都不約而同選擇了疏遠溫鴻,投效朝廷,而更加影響他在武徵郡地位的是,族中侄女張唯修不知犯了什么渾,居然放棄了在溫鴻手下的吏職,跑到建州官學那邊重新讀書。 ——當然從閻氏的下場看,這可能并不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張并山如今的問題有兩點,一是擔憂主君懷疑自己不夠忠心,二是明明出謀劃策了那么久,主君卻離心中的野心越來越遠,顯得自己的職業水準難以令人滿意。 不知沉默了多久,溫鴻忽然看向自己最為倚重的謀士:“今日還未多謝并山?!?/br> 張并山:“……主公此言何意?” 溫鴻一面后怕,一面語帶慶幸道:“當日若非并山出謀劃策,提醒我一定要做出忠臣姿態,盡量順著小皇帝行事,今日武徵郡的官衙,只怕已經被前營兵馬給圍得水泄不通了!”頓了下,又感慨,“并山深謀遠慮,卻又不居功,實在難得至極?!?/br> 他回想往事,不由松了一口氣——無論心里有什么樣的想法,單從往日的表現看,自己絕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周忠臣,許多時候天子還沒來得及開口,武徵郡這邊就已經想法子給對方提供便利了。 張并山聞言,心中一時間也是感蕩莫名:“多謝主公信賴,在下日后一定竭盡全力,為主公效力!” 他能成為溫鴻座下首席謀士,還被主君多年如一日的倚重,不止是張并山本人總能自圓其說的緣故,也跟溫鴻的腦補能力有關。 第158章 自從閻氏之亂后,溫晏然已經連續加了兩個月的班,連春獵期間也沒有休息——倒也不是她真那么喜歡工作,實在是北地那邊順服之后,產生了大量的待處理事件。 一直到昭明五月,溫晏然才終于有了點空閑。 她剛把目光轉移到運河那邊,就接到消息,為了支持皇帝的修運河大業,蕭西馳新送了一批糧食過去——洛南早稻的生長周期短,生命力堅強,用粗放的耕作方式就能收獲不小,非常適合時不時給有意成為昏君的溫晏然來一記背刺。 * 梅子新熟,芭蕉初展。 因為當今天子在城內待的時間也不短,少府屬吏便從桂宮那邊移栽了幾株花木到太啟宮來,聊作點綴。 今年的氣溫比去年正常得多,如今還沒到炎熱的時候,城內也頗為清涼,織室的宮人奉命前來,替天子量身,以便裁剪新衣。 宮人捧了幾匹新織成的布料來讓皇帝鑒賞,第一匹顏色潔白柔軟,另外幾匹則分別為紅色跟紫色,這些布料的原材料都是棉花,而且未曾經過染色處理。 ——既然皇帝有所偏好,織室的工匠自然用心研究,如今織成的布匹已經愈發柔軟細致,他們將天然帶有色彩的棉花挑選出來,織成布料,將之分別稱為玉布,紫布跟朱布,深受京中貴胄喜愛。 溫晏然看過后,也覺得還行,讓織室裁兩套普通點的新衣出來,以便她出宮時穿著。 內官們受命后,捧著布匹退下后,溫晏然看時辰還早,便宣了步輦,擺駕天桴宮。 她近來常過去聽溫驚梅講述大周以前那些皇帝的逸聞軼事,補充一下個人常識。 ——溫晏然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想法,還是因為前兩天擢才試考試通過的名單被送到西雍宮時,她看見上面有一個人的頭銜是“焦陽內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