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路(科舉) 第87節
褚彥文聞聲回頭,懶洋洋地回了一聲:“原來是延益啊?!?/br> 也不知道他昨晚是在哪里過的,眼下有點兒發青,整個人看起來都十分困倦,這句話說完,還沒忍住拿袖子擋住臉,打了個哈欠。 只是這哈欠的聲音有點兒大,沈伯文也聽見了。 沈伯文:“……” 他頓了頓,才問道:“褚兄昨夜沒睡好嗎?” 褚彥文聽罷就笑了,懶懶散散地往后一靠,雙手搭在欄桿上,“倒也不是沒睡好,只不過是一夜沒睡罷了?!?/br> 此時船已經開始駛動,江上的一縷微風拂過,也將他身上所殘留的一絲脂粉氣吹了過來。 沈伯文立即便懂了,不再問下去,而是道:“褚兄,夏日炎熱,稍待片刻日頭升起來,在外頭待久了怕是會中了暑氣,不若早些回房歇息?!?/br> “多謝延益提醒?!?/br> 褚彥文點了點頭,從善如流地道:“那為兄就先回去了,延益請自便?!?/br> “褚兄請?!?/br> 沈伯文微笑著頷了頷首。 …… 此番坐船,不出意料的,沈伯文還是暈船了,不過他早有預料,準備在房間內睡個天昏地暗。 褚彥文中途還來尋過他一次,可能是船上太過無聊,想來找他說說話,哪怕討論討論文章,也比枯坐著強吧。 卻不料發現沈伯文正在暈船中。 雖然是頭一回坐船,卻半點兒都不暈船的褚彥文登時愣住。 只得向沈伯文送去最真誠的祝愿,希望他早點兒好起來,畢竟去往杭州府的路途,將近有兩個月,若是不好快點兒的話,怕是他們兩個都很難熬。 沈伯文接收到了他帶著憐憫的眼神,忍了忍,還是沒忍住,開口道:“褚兄不必太過擔憂,過個三五日……” “到時候就不暈船了?”褚彥文欣喜,不由得問道。 沈伯文搖了搖頭,淡定地道:“到時候就習慣了?!?/br> 褚彥文:“……” 不過沈伯文倒不是在跟他說玩笑話,五天之后,他就習慣了,除了面色看著還有點兒蒼白以外,好像已經好了。 褚彥文也終于不用自己跟自己下棋了。 二人在這段路途中,倒是對彼此熟悉了不少,不僅僅是先前的一面之緣了。 沈伯文也逐漸發現,褚彥文是個極為風趣且學識不俗的人,雖不知為何他對做官沒什么太大興趣,寧愿不考庶吉士,不入翰林院,整日混混日子,閑暇時間混跡于秦樓楚館。 但,沈伯文并不會去隨意對旁人的人生態度加以批判。 因此褚彥文在同他的相處當中,倒也覺得頗為愜意。 他不像旁人,會因為自己有個閣老祖父,便對自己多加奉承,也不會因為聽說了自己的經歷,就對他橫眉冷對,不屑為伍。 褚彥文自認看人很準,看得出來沈伯文不是那種面上可親,心下卻看不起旁人的虛偽之人。 他眉目間的溫煦,似乎更多的來自于自身心態上的平和? …… 經歷了一個多月將近兩個月的路途,船總算是到達了杭州府。 杭州知府帶著屬官們在碼頭迎接。 與此同時,整個浙江省稍微有點兒門路的考生們,也都打聽到了關于這次他們省鄉試主考官是誰的消息,各個大小書坊之中,也加急印了不少沈伯文的文集,他這兩年倒是沒少寫文章,主要還是因為與吳掌柜的合約還在,出書也是為了擴大文名與影響力,總之是合則兩利的事。 吳家的生意做的很廣,就連杭州府也有他們的產業,長垣書坊自不會缺。 書坊外頭,站著好幾個身著書生袍的年輕人,旁人一看就知道是此次來杭州府參加鄉試的秀才們。 他們站著等了好一會兒,忽然間其中一個人的眼睛亮了,朝書坊門口招了招手,大聲道:“沛春!我們在這兒呢!” 剛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從書坊的人群中擠出來的蔣沛春聽到這道聲音,循聲望過來,趕緊三步并做兩步走了過來,將手中好不容易買到的文集拿出來,松了口氣,道:“里頭人也太多了,我買的時候,就剩下幾本了,掌柜的說加印的要明日才能送過來?!?/br> 其他人趕緊圍了過來,看著他手中的文集,方才喚他的那人也慶幸道:“還好你來得早,不然今個兒就買不到了?!?/br> “可不是么?!?/br> 他話音剛落,書房門口就接二連三走出來一群人,各個都是垂頭喪氣的,隱約還聽見有一個人在埋怨另一個的聲音:“讓你出門的時候動作快點兒,結果磨磨蹭蹭的,現在看吧,來晚了,今日都被買完了?!?/br> 另一道聲音中也有點兒懊悔,“馮兄,那怎么辦?要不然咱們再去別的書坊中問問?” “整個府城就屬這長垣書坊中存貨最多……” 這位馮兄說著,最后還是同意了,“行吧,再去別的店里看看?!?/br> 沒過一會兒,長垣書坊門口出來的人們就散了個七七八八。 蔣沛春看著自己手中的文集,又跟幾位同窗對視了片刻,試探著問:“咱們先回書院?” “行行行,沒問題?!?/br> “成,咱們回去再看?!?/br> 達成共識之后,幾個人便結伴回了他們所就讀的萬松書院。 剛回到他們幾人所屬的課舍,蔣沛春眼尖,還沒進門,就瞧見課舍內還有個正坐的端端正正,垂首讀書的身影,不由得開口喚了聲:“仲兄,我們把沈大人的文集買回來了!” 那人聞聲抬頭,露出一張溫文爾雅的面容,含笑道:“自打方才聽見院門口的動靜,我便知道是你們回來了?!?/br> 蔣沛春有點兒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腦袋,覺得是自己打擾到了仲煜讀書,期期艾艾地走到他身邊,將手中的文集放在他面前,才道:“多謝仲兄出資,現下文集也買回來了,仲兄先看吧?!?/br> 仲煜笑了笑,搖頭道:“既然是你們買回來的,你們先看便是,先生留給我的課業還沒完成,不著急看?!?/br> 蔣沛春與他同窗多年,大致了解他的性子,明白他這么說就是真的這么想的,但還是確認似的又問了一遍:“那我們就先看了?” “沛春請自便?!?/br> “那就多謝仲兄了!” 隨即便又拿上文集,招呼那幾個陪他一塊兒去買書的同窗,都坐在課舍角落處的那張桌子周圍,怕打擾了仲煜讀書,因而翻看文集的時候,討論的聲音也放得極輕。 都自覺地拿了紙筆,準備謄抄一份,回去再慢慢看。 漸漸地,課舍內便只剩偶爾翻動書頁的聲音。 這本文集上總共只有九篇文章,數量算不上多,奮筆疾書下,他們抄完的速度也很快。 其中抄的最快的那個放下手中的筆,下意識喟嘆了一聲,不由得道:“沈大人的文章寫的真好啊,若是我什么時候也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就好了……” 說完才意識到,自己的聲音好像有點兒大了。 剛想致歉,就聽見仲煜的聲音在旁邊響起:“柳兄已經抄完了?” 方才出聲的人聞言,點了點頭,道:“多謝仲兄,我剛抄完?!?/br> 剩下幾個正沉浸在文章之中的人被他們二人說話的聲音驚擾,也從那種狀態中出來了,都頗為贊同方才那人無意識說出的那句話,“柳兄說的不錯,沈大人的文章,當真是好極了,渾然天成,言之有物?!?/br> 另一個人也放下筆,開始說起了自己聽來的小道消息:“聽說沈大人年紀也不大,堪堪三十,不過有這樣的才華,也怪不得人家能做鄉試的主考官?!?/br> “才三十嗎?這也太年輕了!” 其他人聽到這話都驚訝起來,如果不是他說,他們還當這樣穩重的文風,沈大人怎么都得四十好幾了呢,未曾想到居然這般年輕有為。 就在他們討論的當口,仲煜在經過允許之后,拿起了柳姓同窗抄好的文集翻看起來。 不知不覺便看入了神。 另外幾人就關于沈伯文年紀的話題討論了一會兒,才回歸正題。 蔣沛春想了想,便開口道:“我看沈大人的文章風格,頗為穩重平實,應當喜好的學子文章,也是這種類型的罷?” 剩下幾人聞言便互相看了看,其中一人頓了頓,才道:“照理來說,應當是這樣……” 另一個忽然道:“咱們這幾個人當中,與沈大人文風類似的,是不是只有仲兄???” 蔣沛春方才忙點了點頭,道:“確實如此,我方才看的時候,就有這種感覺?!?/br> “那咱們鄉試的時候,是不是也應當多多少少改換一下文風,將之往穩重平實這方面靠?” 蔣沛春聽罷就陷入了糾結,不知該如何辦。 正猶豫的時候,一邊的仲煜已經看完了九篇文章,心下佩服的同時,也不忘為同窗提建議。 他道:“若是你們所擅長的不是這一類文風,強行改過去,怕是會不倫不類,反而失了自己原本的水準,但若是水平足夠,能隨意改換的話,倒也不是不能嘗試一番,到底該怎么做,諸位自己再多加考慮考慮?!?/br> “多謝仲兄?!?/br> “謝過仲兄?!?/br> 他的建議不可謂不誠懇,其他人自然聽得出來,聞言便都拱手道謝。 仲煜見狀,也同樣抬手回禮,和氣地道:“諸位客氣了?!?/br> …… 就在考生們相繼對著沈伯文的文集研究的時候,他本人則是與褚彥文一道,婉拒了知府的宴請,留在府內休息。 主考官的職責是出題以及閱卷,至于其他事務,則有監臨官與提調官負責。 譬如考場準備,考務,考紀以及后勤供給工作等。[1] 八月七日,是諸位考官們一并入貢院的日子,同時也是鎖院的日子,在接下來的二十一天里,朝廷派來的御史惠正青,主考官沈伯文與副考官褚彥文,還有數位同考官們,都不能踏出貢院的門。 踏入貢院之后,眾人集體對天焚香盟誓,這也是鄉試一直以來的傳統。 御史惠正青焚香吁天,高聲道:“惟國家求才資用,事莫大于茲,凡我有事,尚同心殫力,克襄厥哉,如或售私jian政,取舍罔中,用債于茲事,有如矢言!” 他這番話說罷,沈伯文緊接著帶領其他同考官們上前一步,面色肅然,焚香盟誓:“因文取才,其真其允,如弗既厥心自作慝者亦如之!” 最后才是提調官,監視官等人:“如有怠若職、亂若事者,亦如之!”[2] 集體盟誓完畢,才進入出題選題的階段。 進了內簾,沈伯文朝數位同考官們拱手,態度溫和地道:“出題之事,便麻煩諸位?!?/br> “大人客氣了?!?/br> 大周有規定,不允許主考官提前預構,三場考試前,都需要臨時從公揭書中出題,必須由同考官擬定,隨即再由主考官“緣手探策而決之”[3],才可謂之公平無私。 首場所需要出的題目數量是最多的。 同考官們大都是從浙江省各府調來的教諭等,已經不是第一次參與鄉試,經驗是有的,到傍晚之時,備選的題目便已經出好,等待沈伯文抽選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