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蘇敏覺得心跳越來越快,差不多到了她可以承受的極限,卻還是停不下來,終于翻到最近的一篇,看時間竟然就是幾分鐘之前發布的,還是一幅畫,一行字,和從前一樣。 畫上是一片綠意蔭榮的沼澤,顏色綺麗的柳絲浸沒在水里,角落里長著細長的腳的蜘蛛正在結網,通身暈著白色的光。 下面的字讓蘇敏驚訝,卻又好像在意料之中:她說她不信,所以要畫下來。 她盯著那幅畫那行字看了許久,最后回復道:當她足夠幸運,遇到這個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她沒有理由不信。 MSN的提示音響了一聲,是Spade J上線了。 很快,他的回復就來了,這是第一次他干脆用中文跟她講話:“今天不順利,但也很開心?!?/br> “什么事不順?又為什么開心?”蘇敏的手是抖的,字打得很快,錯的卻也很多。 “工作不順,失業了。開心,是因為終于放手了?!盨pade J回答。 “真慘?!彼行┩?,有些惋惜,但更多的是那種如釋重負般的輕松。 “就這么安慰我?”他問。 “要不我給你介紹個活兒吧?!?/br> “哪家?干什么的?多少錢一個月?” “做我秘書吧,或者叫PA也行,名頭好聽點?!?/br> Spade J沒有回答。 很快,蘇敏的手機響了,她接起來,聽到方書齊在電話那頭笑,笑了一陣,又正色道:“這恐怕不是我想要的工作?!?/br> “你都沒做過,怎么知道不是,這只不過不是你想要的頭銜罷了?!碧K敏難得這么繃得住,仍舊跟他一本正經的。 所以,他也陪她演下去:“那報酬方面呢?” “工資沒有,包吃住?!彼f的很干脆,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他裝作仔細考慮,然后開口問她:“老板,幾號上班?” 她聽著他說,不出聲的笑起來,卻又幾乎落淚。 或許,有些人有些事就是這樣的,從一次最普通不過的偶遇開始,一不小心就成了一生一世。 60上海往事1 距離現在一百年多前,曾經有一個名叫Samuel Gordon(塞繆爾·高登)的英國人搭乘不列顛藍煙囪公司的遠洋輪船,從利物浦出發,歷經數月航行來到上海。 彼時的上海經過開埠之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成為了遠東地區最繁華的工業城市和貿易良港,對洋人來說,這里是“冒險家的樂園”,而在無數來此地討生活的中國人心中,也是遍地黃金。 在那些蜂擁而至的淘金者中間,時年二十三歲的Gordon并沒有什么特別,一沒錢,二沒后臺,也不懂多少生意經,渾身上下所有的只是一副好儀表和一些裁縫手藝。至于他為什么會拋下大洋彼岸的一切,來到異國他鄉的原因已不可知,唯一可以想見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來跑碼頭掙錢的。 當時在上海的洋人其實還是比較土的,有些人雖然在殖民地有錢有地位,衣著光鮮,號稱上流社會,但是相對英國本土或者歐洲大陸真正的上流社會還有很大的差距,而Gordon正是看準了這種心態,憑著出眾的風度和口才將自己包裝成了倫敦威斯敏斯特Savile Row出來的頂級裁縫。 一開始,他只是在外灘英國人俱樂部里設了一個柜臺,為往來的商人官員高級職員量身定做襯衫西服,又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從一個柜臺發展成了一家紳士商店。Gordon也因此發了家,在上海灘站穩了腳跟。 一眨眼十幾年過去了,到了二十年代末,上海的租界文化逐漸發展。那個時候,不僅洋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開始穿西式服裝。不可能所有人都消費的起正宗歐洲出品的衣服,但時髦人人都想趕,所以也正是這個時期,出現了一個所謂“奉幫裁縫”的群體。 “奉”指的是浙江寧波一帶。就像揚州人剃頭,廣東人賣南貨,那個年代來上海謀生的寧波人有許多以裁縫為職業,師傅帶徒弟,同鄉幫同鄉,逐漸就成了氣候。 當時有一個笑話,說有個洋人拿了自己的舊西服給一個寧波裁縫駁樣,結果沒見過多少市面的裁縫把衣服上的補丁也一并照做了。 洋人嘲笑奉幫的鄉土氣,同樣的更加時髦花俏的意大利法國裁縫也調侃英國人,說倫敦老街的裁縫做了太多皇家衛隊的軍服,以至于做西服也只有在立正的時候是合身的。階層、種族,租界與租界,當時的上海依舊是壁壘分明。 但什么都不能阻止人們趕時髦的心,商人、小開、職員、拆白黨紛紛脫下長衫,換上了西式服裝,不同的只是那衣服的出處。但千萬別以為弄堂口王師傅出品可以在一兩黃金一套的上好英國呢西服中間渾水摸魚,當時酒店、俱樂部的門童只消看你一眼,接過大衣掂一掂,就知道你身家幾許。 而在這一股潮流之下,Gordon的紳士商店始終堅持只為特定的洋人群體服務,他店里定制的服裝對于中國人或者沒地位的白人來說,是有錢也買不到的奢侈品。 二十年代末,Gordon的客人中間有一個吃交易所飯的美國人,在其影響下,Gordon試水投機,不想損失慘重,經營一時無以為繼。 就在這個時候,一家他曾經最看不上的奉幫裁縫店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這家奉幫裁縫店的老板姓方,浙江省鄞縣人(現寧波市內),在英租界四川路上有一間初具規模的裁縫店,走的是講究性價比的中檔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