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節
相蘊和深吸一口氣,緩緩調整氣息。 不,她不信商溯就這么死了。 她要生要見人,死要見尸,絕不會因為旁人的三言兩語便讓他們斷了商溯的生死。 “事情已經過了這么久,真相未必便是當時的真相?!?/br> 她聽到自己的聲音響起,帶著微微的顫意,但她努力調整著自己的氣息,好讓自己的聲音盡量平靜下來。 她的努力顯然是有用的,再開口,她的聲音已沒了顫意,只剩下萬籟皆寂的平靜—— “斥衛何在?我要見斥衛?!?/br> 她平靜說道,“若事實果真如此,三郎死于海外之地的內亂之中,那么便意味著他的計策無比成功,已在那個國家掀起滔天巨浪,否則他們不會絞盡腦汁對他下手,定要他死在當地才放心?!?/br> “三郎的計策既然大獲全勝,那便是我們的機會,是我們將手伸到海外的機會?!?/br> 她平靜著,發出自己的指令,“三娘何在?桌三娘另起一支商隊,繼續執行三郎的計劃?!?/br> 那是她與商溯一早便商議過的事情,倘若他身死海外,便讓三娘繼承他的遺命,繼續在海外開疆擴土。 “臣在?!?/br> 嚴三娘拱手聽命,“臣立刻去準備,今夜便動身?!?/br> 蘭月與石都互相對視一眼。 石都微頷首,向蘭月使了個你放心的眼神。 蘭月點了點頭。 石都拱手請命,“殿下,請容臣與三娘一同出發,奔赴海外?!?/br> “你不能走?!?/br> 相蘊和極為清醒,“你若走了,京都的事情交給誰?” “我是三郎的未婚妻,但更是九州天下的繼承人,我要擔起江山萬里的重任,而不是為了一位將軍的死失去理智?!?/br> 相蘊和平靜說道。 石都眼皮輕輕一跳。 ”阿和——“ 蘭月眼底閃過一絲訝然。 相蘊和微抬手,打斷蘭月尚未說完的話,”不必說了,我心里有數,知道自己該怎么做?!?/br> 在這種事情上,相蘊和素來極為執拗,任誰也說不動她,蘭月嘆了口氣,只好放棄說服相蘊和的舉動。 “殺我將軍……屠我商隊……” 相蘊和手指落在地圖之上,聲音一點一點冷了起來,“海外蠻夷,竟敢這般欺我大夏?” 第122章 第 顯而易見, 這是一個讓所有文臣武將都無法保持平靜的晚上。 當商溯的噩耗傳來,上至天子與皇太女,下至得到消息的臣子, 都為之震怒, 甚至憤慨——他們用兵如神的將軍,就這樣死在一個極其遙遠的邊陲小國? 這是對大夏威儀對踐踏。 更是對王朝尊嚴的一種挑釁。 ——帝國思維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 當自己的國力足夠強盛, 當自己的兵馬足夠強壯, 縱然再怎樣厭惡戰爭的文官,也無法抑制自己想要向外擴張的野心。 大夏雖剛剛建立不過四年時間,但這個國家是打敗了同時代的所有諸侯才問鼎天下的, 武德極其充沛的情況下,哪怕國力與兵力并非頂級強盛, 但其驍勇善戰之風也足以讓過他們做出令人心驚的事情來。 當向外擴張的最鋒利的一把劍折在異國他鄉時,這樣的消息足以讓整個朝堂因極為憤怒而陷入癲狂狀態, 甚至連與商溯極為不對付的文官們都無法壓制自己的憤怒,諫言慷慨激昂, 要天子與皇太女給小國一個血的教訓。 朝堂之上, 文臣與武將們爭執不休。 但這一次, 他們爭吵的原因不再是出兵還是不出兵, 而是出兵多少, 給海外蠻夷一個怎樣的教訓。 激烈爭吵中, 文臣武將們并未發現從來沒有任何默契只有紛爭的他們竟在這件事情上達成了一種詭異的共識——出兵,必須出兵, 我們大夏不受這種委屈! 但是出兵多少, 又有何人領兵, 這件事情讓文臣武將再次發揮自己本能的分歧,在出兵的事情上吵得不可開交, 誰也無法說服誰。 大夏最善戰的將軍埋骨他鄉,這一次,相豫與姜貞沒有跟以前一樣高坐釣魚臺,看文臣武將們吵得恨不得打起來而自己只看熱鬧不發言,待他們吵完罵完之后再做決定,事關將軍的死與大夏的軍威受到挑戰,相豫稍加思索,表明自己的態度—— “此次由我領兵,蘭月雷鳴為副將,千金公主為先鋒,興兵五萬,直取敵軍?!?/br> 相豫聲音凌然。 蘭月與雷鳴對視一眼,從彼此眼底看到震驚與愕然。 以他們現在的國力,莫說只是出兵五萬了,十萬二十萬也是能出得起的。 可問題是,這次出兵的地方不是神州大地,而是距大夏有萬里之遙的海外之地,路途如此之遠,其軍費便要翻上好幾番,對外用兵五萬的軍費,是對內軍費的五倍十倍。 如此巨大的軍費開支,文臣們會答應這件事嗎? ——與其讓文臣們將出兵一事一砍到底,還不如自己先降低成本,討價還價。 與雷鳴交換一個眼神后,蘭月斟酌開口,“陛下,兵者乃國家大事,當斟酌再三——” “不錯,當慎之又慎?!?/br> 蘭月的話剛剛開口,便被文臣打斷。 蘭月心頭一涼,頓覺五萬兵力要打水漂。 別說五萬了,以文臣們對戰爭的反感,只怕出兵一萬都很難。 但下一刻,她聽到文臣聲音朗朗,擲地有聲—— “臣以為,我們現在的國力完全支撐得起我們對外出兵,既然支撐得起,便該興以重兵,直搗黃龍,取蠻夷項上人頭,以雪上將軍身死他鄉之國恥?!?/br> 文臣整袖出列,手持象笏,對著相豫一鞠到地,“臣請愿,陛下當興兵十萬取蠻夷!” “?。?!” 十萬?! 蘭月瞳孔地震。 ——這怕不是賭國運,成則將海外之地全部納入囊中,敗則經濟被拖垮,民生一蹶不振,讓好不容易過上太平日子的天下九州再一次陷入戰亂之中。 瞳孔地震的不止蘭月,還有雷鳴姜七悅嚴三娘等一眾武將。 武將們只是在治理天下的事情上不如文臣們擅長,但最基本的道理他們懂,窮兵黷武沒什么好下場,好大喜功的結果一定是國力急轉而下,天下紛爭四起,若在這個時候執政者沒有行休養生息以養民的國策,那么等待他們的,必然是走向滅亡。 要知道,雄心壯志如漢武帝,在晚年期間執行的國策都與自己年輕時完全不同。 年輕時是開疆擴土,野心極度膨脹,而年老之后,便是減賦稅,恩養民,讓大漢王朝這個戰爭機器走上休養生息的道路。 有呂后十五年的積累與文景之治的漢武帝尚且如此,更何況他們? 武將們大腦飛速運轉,計算大夏如今的國力與財力。 得益于每日上朝都要聽文臣們哭窮,他們對大夏如今的國力也有一個簡單的認知,以大夏現在的國力,對外出兵兩萬已是極限,若是五萬,便是與逼百姓們去死沒什么區別。 “陛下三思,絕不可兵發十萬?!?/br> 嚴三娘拱手道,“海外之地遠在萬里之外,若興兵十萬,便是長距離作戰,一個兵卒需要征調最起碼五個民夫,如此一來,便是兵發四十萬?!?/br> “四十萬兵馬每日消耗的糧草是一個天文數字,其軍糧與戰馬更是不可估量?!?/br> 嚴三娘面色冷峻,憂心忡忡,“我們的國庫根本支撐不了這樣的消耗,九州百姓更擔不起這樣的賦稅?!?/br> 戰爭機器一旦運行起來,便很難以個人的意志而迅速終止。 在沒有分出絕對的勝負之前,戰爭雙方都會不斷加碼,直至自己傾家蕩產。 她是武將,沒有人比武將更能明白戰爭的殘酷。 可也正因為如此,身為武將的她的最大心愿是天下再無戰事。 當然,天下無戰事,并不意味著一味的妥協與忍讓,而是更加謹慎用兵,戰事不因個人意氣而產生,只有在國家利益被嚴重損害時,才會六軍齊發,一戰定乾坤。 “陛下縱然再怎樣心痛商將軍之死,也不該做出如此意氣之舉?!?/br> 嚴三娘苦口婆心道,“陛下乃天下主,要為天下萬民謀福祉,萬不可因一時的沖動而做出致萬民于水火之中的事情來?!?/br> 此話一出,武將們紛紛附和—— “是啊,陛下,您是天下人的陛下,不是商將軍一個人的?!?/br> “您心疼商將軍,但更要心疼天下人,不能為了商將軍而影響天下人?!?/br> “陛下三思。區區海外蠻夷,如何需要十萬兵馬?” “陛下,臣愿領三千精騎,深入蠻地,蕩平蠻夷,為商將軍報仇雪恨,更壯我大夏軍威!” 武將們紛紛勸阻。 朝堂局勢完全逆轉。 以前千方百計不讓用兵的文臣們群情激昂,請求相豫以雷霆手段施以重兵,而原本叫囂著四處征戰的武將們,卻在這一刻保持了極大的理智,苦口婆心勸相豫三思。 韓行一與石都對視一眼,從彼此眼底看出了然神色,于是各自站在各自的位置,一個笑而不語,一個緘默無言。 文臣們的反應雖然激烈,甚至可以用反常來形容。 但萬變不離其宗,他們的舉動十分符合他們的身份,更加暴露他們精于算計的本性。 商溯死在海外之事,對于大夏是奇恥大辱,無論他們怎樣勸阻,陛下與皇太女都會出兵海外。 既如此,還不如反其道而行之,說一個讓陛下與武將們都會冷靜下來的兵力,讓陛下與武將們反過來勸他們不要出兵。 不愧是政壇老狐貍,這種事情只有他們做得出來。 但盡管如此,文官們的行為依舊讓他們刮目相看。 ——原來文官不是談打仗而色變,更不是一味軟弱,為了不打仗可以做任何妥協,而是他們的精于算計之下亦有錚錚鐵骨,在必要時刻亦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文人風骨,莫過于此。他們做到了自己開蒙之時在圣賢畫像下所立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