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之女配重生當學神 第110節
她覺得自己運氣確實不錯,氮化鎵那邊剛有了成果,這邊雙頻激光干涉儀的好幾個技術難題也有如神助一般,被迅速解決了。 她之前的判斷果然沒錯,王師兄在工業設計上,實在是很有幾把刷子的。 這篇論文她當然不會隨隨便便就發出去,井熙做的第一件事,依然是找律所申請專利。 如今的成果雖然還沒有到批量生產的程度,雙頻激光干涉儀的市場跟led比起來也差得遠,但是這種已經近乎于成熟的工業儀器,大概還是能很愉快的收割一波其他實驗室的經費。 對于在光電實驗室這邊資金已經用得捉襟見肘的井熙,這絕對是一筆不小的助益。 而且,她還做了一件有點惡趣味的事情:她把這篇論文,寄給了nature。 nature是嚶國期刊,歷史悠久,對科學發現的重要性和系統性要求都很高,sce則是米國期刊,更看重創新和新穎性,但是無論哪一篇期刊,都不會拒絕一種熱門新材料的全新制備方法,當然,也同樣不會拒絕一種能將激光測量精度精確到納米級別,能夠廣泛引用于工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中的全新儀器的相關論文。 事實上,第一個受到驚嚇的,還是和井熙合作的那家律所。 即便是做為專利界最會打官司的大律師,布萊斯先生也沒有遇見過這種人,不但成果出得飛快,更重要的是,她的每一項專利,似乎都非常能賺錢。 這可不是幾個小打小鬧的實用外觀專利或者是小創新,以布萊斯先生的判斷,這些專利單拿出任何一項,都足夠不少實驗室吃幾十年的了。 而這一切,據說都出自一位大學畢業證書都還沒有拿到的年輕女士。 “也許東方就是一個喜歡出天才的土地吧?!彼仓荒苓@么感慨。 那篇氮化鎵的論文,井熙是絕對的第一作者和完全的專利所有人,但是雙頻激光干涉儀的研究中,王聰和方凱楠的貢獻都不低,井熙向來不會苛待自己人,因此把二作直接分了出去,雙頻激光干涉儀的專利分紅也比照之前那種新材料的慣例,學校和dawn各拿45%,井熙個人5%,王聰拿到3%,張凱南2%。 叫井熙按到安慰的是,這兩個人之前的話并不是空話,雖然他們都對許諾的超過十萬美金的大數字十分激動,但是更讓他們高興的,還是追加的經費。 這就是公立實驗室的好處了,背靠著泱泱大國,只要能出成果,就根本不用擔心經費問題。 這種時候,只需要愉快的享受實驗過程就好了。 聽說井熙把論文寄到了nature,錢教授呆愣半晌,帶著一種早料到今日的淡定,以及雖然料到但是也沒想到這么快的慌張,深吸了好幾口氣,結果開口的第一句話,卻是跟井熙預定一臺雙頻激光干涉儀。 作為光電實驗室的大老板,剛簡單瀏覽一遍論文,他就敏銳意識到這種新的激光干涉儀性能上突破性的提升,原本單頻激光干涉儀的種種限制似乎都迎刃而解,更重要的是,測量精度數量級的提升,對不少精度要求極高的研究領域,都有極大的助益。 事實上,就連大胡子安東.哈姆斯沃思自己也沒想到,他竟然會在這么短的時間,再一次看到那個東方人的新論文。 這一回,是nature寄過來的審稿函,論文的內容是關于雙頻激光干涉儀——一種全新的激光干涉儀。 天才般的構想,絕妙的解決方案——這是安東.哈姆斯沃思對這篇論文的反饋意見。 唯一讓他有點想不通的是,這篇論文的作者名字和之前那篇關于氮化鎵結晶的論文作者名字相同,但是通訊單位卻又不一樣。 前者來自于他還算熟悉的華國清北大學光電實驗室,后者則出自一個之前從來沒有發表過論文的新實驗室。 “莫非華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這是他的第一反應。 畢竟,兩個同名同姓的人同時做出了非凡的成就,總比同一個人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兩項非凡成就,要稍微容易理解一點。 他的實驗室里正好也有一個來自清北的留學生,自告奮勇答應幫導師向國內打聽情況。 兩天后,他帶來一個非同尋常的消息:“兩個jingxi,就是同一個人?!?/br> 安東.哈姆斯沃思沉默片刻,然后非常沉痛的對實驗室里的人說:“我們大概,遇到了一個非常強勁的對手,年輕人,我現在需要你們二十四小時都泡在實驗室!這樣說不定才能稍微跟那個天才拉開一些距離?!?/br>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大胡子私下里對自己的學生說,“這個天才不是那么專一,這或許是我們趕超的好機會?!?/br> 第92章 消息 井熙當然不會給他們這個機會。 科研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每一個實驗臺都是前線。 井熙關于氮化鎵晶體生長的論文剛發表不久,名古屋大學的教授也發表了一篇類似的論文,只不過不同于井熙選擇銦氮鎵做為低溫緩沖層, 他們采用的是另一種材料氮化鋁。 氮化鋁的成本更低, 實驗也更容易復現, 但是銦氮鎵作為緩沖層, 氮化鎵晶體的生長更好。 不過不管怎么說,科研永遠只獎勵第一名, 后面就只是值得參考的追隨者而已。 但是第一階段的勝利,并不意味著井熙就能鎖定桂冠。 氮化鎵晶體成功制備,只是解決了從零到一的問題,但是距離藍色發光二極管, 還有一段相當遙遠的距離。 首當其沖的問題,就是氮化鎵p型摻雜難題。 做為一種被寄予厚望的優秀半導體材料,氮化鎵具有非常理想的光電學特性, 但是想要將其制作成二極管或者晶體管使用, 就必須實現pn結連結,也就是把p型氮化鎵和n型氮化鎵連接在一起。 氮化鎵的n型摻雜比較容易解決, 但是p型摻雜, 就絕對是世界級的難題了——當然,科研本來就是挑戰一個個世界級難題的過程。 首先第一步,需要確定摻雜的金屬元素。 井熙選擇的是鎂,但是很快就遇到了困難。 因為鎂的鈍化現象, 晶體電阻率過高,還需要經過其他處理才能將鎂激活。 但是具體要怎樣處理,又必須經過一遍遍的嘗試摸索才行。 這時候,就體現出實驗室有錢沒錢的區別了。 有錢的實驗室, 當然可以嘗試各種新奇的花樣,最新的技術,有棗沒棗都能打兩桿子,就算沒有獲得想要的結果,說不定順便又能在另一個方向水一篇高質量論文出來。 而沒錢的實驗室,就只能精打細算,先做大量的紙面文章,才能開始正式的實驗。 井熙的實驗室算不上窮,但是也絕不富有。 這時候,她扎實的計算功底就發揮了作用,厚厚一個本子上全是關于各種處理方式的猜想和驗算,最后才從中選擇看起來最有把握的幾種進行實驗。 三個助理也跟著井熙團團轉。 李文遠依然是一貫的沉默寡言,馬曉麗的性格稍微活潑一點,安和空閑之余還在啃著資料努力追趕。 就在這種淡定而忙碌的氣氛中,井熙終于收到了sce的回函,她的論文成功通過同行評審,即將安排刊發。 sce是一本周刊,影響因子高達30 ,但是只要這個名字擺出去,也沒什么人還在乎它的影響因子究竟是多少了。 作為全球最頂尖的兩本科研期刊之一,它代表的就是人類自然科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即便是井熙,也沒想到自己這么快就能收到通過的回函。 馬曉麗在三個人中英語水平最高,這封信剛才就是她帶進來的,這時候正一臉期待的看著井熙。 井熙放下信,迎上她好奇的目光,笑了笑:“通過了,下個月就能發表?!?/br> sce是周刊,刊發的速度在頂級期刊里也算是快的。 “真,真是sci……”馬曉麗結結巴巴的說。 井熙臉上的笑容更明顯了:“嗯真是,過稿也很順利,大家這一陣子也辛苦了,今天放半天假,明天上班的時候再發獎金?!?/br> 井熙長長的伸了一個懶腰,決定也給自己半天假,好好放松一下。 等她離開以后,馬曉麗才激動得放聲尖叫起來。 安和不明所以,問她怎么了,論文是發表在哪里。 “sce!sce!”馬曉麗大聲說。 “我明白咱們是在做科學研究,但是你怎么突然跟我飆英文???”他和李文遠對望一眼,還是一頭霧水。 “咱們的論文,發表在sce上了,sce期刊!全世界最頂級的那個!”馬曉麗知道自己的名字被井熙放在二作上,也知道她當初是把論文寄給了外國期刊,但是怎么都沒想到,有一天,那本傳說中的期刊竟然也能和自己扯上關系。 安和和李文遠都是一愣。 井熙之前就說過,如今實驗室人手簡單,所以能帶上的名字她順便就帶上了,李文遠跟馬曉麗一樣拿到一個二作,安和貢獻少一些,只有一個三作。 在國內已經成功發表過一作論文的安和,原本對這個署名并不關心。 然而,那可是sce! 八十年代,一篇sci都足夠成為炫耀資本,而sce三作的資歷,不說國內頂尖名校,但是在其他二流三流的大學想混個教職,也都足夠了。 “你沒弄錯吧,不是說才填補了國內空白嗎?怎么突然就變成sce了?”安和匪夷所思的問,“要真在那上頭發表文章,至少也是世界領先了吧,就憑咱們幾個人?” 所有人一時間都沉默了。 馬曉麗也是一臉懵逼難以置信:“要不,要不明天再問問主任?不是說還有獎金嘛?” 這時候的井熙已經騎著單車回到了學校。 在林蔭路上騎行,深綠淺碧的枝葉層層疊疊,只溫柔的漏了幾絲陽光下來,卻叫人心情更加燦爛。 她嘴角的笑容這時候還沒有完全落下去,眼睛亮得發光,就像是瞳仁里也藏了一個太陽。 雖然對自己的論文被錄取早已經有了七八成把握,但是,真正收到確認通過的回復函,她的心情依然明媚無比。 路過的男生無意間一瞥,就看見一個身上仿佛帶著光環的女生,優雅輕盈騎著車從他身前經過,那副景象,他好多年以后還能想起來。 大概那副場景,叫他不由自主就想到了最熾烈昂揚的青春。 光輝燦爛,前路無限。 回到寢室的時候,井熙還是一臉笑。 寢室里一個人伸長脖子奇怪的看了她一眼:“你今天怎么這么早就回來了?” 又看到她的臉色,舍友很肯定的說:“看你高興的模樣,肯定是有好事!” 井熙的聲音里還帶著興奮的旋兒,但是又強自鎮定:“這么明顯?” 舍友笑:“當然,感覺你要是背后有翅膀,都恨不得直接飛到天上去了,是什么好事???說出來分享分享?” 井熙笑:“又有篇論文通過了?!?/br> 那個舍友一撇嘴,又躺了回去:“你這都是第幾篇了?我們早都麻木了?!?/br> 明明一樣是大一新生,其他人還在為了考試及格發愁,井熙不但獲得了免課資格,而且已經在其他人只能仰望的sci上刷起了論文。 都已經完全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了。 “你上個月不是剛發了一篇影響因子14的論文嘛,”另一個女生也說,“這才多久啊,而且那會你都沒這么高興,怎么,這次的期刊更好?” 井熙淺淺的嗯了一聲。 “厲害了,”那女生感慨道,“這回影響因子有多少?” 井熙抿著唇,謙虛的說:“還挺高的,應該能上30了吧?!?/br> 其他人一陣沉默。 其實按理來說,大一大二生對期刊的了解都不會太多,畢竟這一塊離她們還遠得很。 但是井熙這個寢室可不太一樣,因為有一個大學神在,大家或多或少對期刊還有影響因子有了一點粗淺的了解,但就是這點粗淺的了解,也能讓她們意識到,30究竟是一個多么叫人心驚膽戰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