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頁
書迷正在閱讀:朝思慕暖(GL)、南家有位哥兒、穿成嬌軟廢物在末世封神、漢宮椒房、假孕后我繼承了帝國(穿越)、臣服于你(堂兄妹 1v1)、迦南、無巧不成合(1V1,h)、風情月債(民國H)、清釉(辦公室1v1)
小太監戰戰兢兢的回道,“端王……端王身穿鎧甲,身邊還帶著侍從?!?/br> 聽了小太監的回話,殿內所有人無不大吃一驚,錯愕的看著坐在殿堂上的謝寶扇。 第189章 就在這時,端王已經進…… 就在緊急關頭, 端王已經闖進宣政殿,他身裝一身戎裝,身后跟著數十位宗室的成員, 皆是今日早朝告假的人,隨后,涌進幾十名護衛,這些護衛隨身佩帶著刀劍,進到大殿后,便守住前后出入口,一時,宣政殿里亂作一團。 李恪尚且年幼, 從未見過如此陣仗,臉色頓時唬得蒼白。 那端王來勢洶洶, 謝寶扇眼見下面一團慌亂,站起身擋在李恪的面前, 喝道,“端王,這里自太祖開國以來, 便是大鄴朝議政的地方, 你帶著親兵闖進宣政殿,難不成是想逆謀造反?” 有她發聲, 底下的大臣們總算恢復一些鎮定,監察御吏魏之然嚴肅說道,“端王,你這是做甚么,朝堂之上,豈容你如此放肆?” 平時一向溫和可親的端王面目冷竣, 他沒有理會魏之然,徑直走到大殿中央,對四處的群臣說道,“諸位不必驚慌,本王今日不惜頂著罵名來到宣政殿,只因不能再眼睜睜看著大鄴朝悔于妖后之手?!?/br> 顯然,他口中的妖后是指謝寶扇。 殿內一片寂靜,謝寶扇直視端王,鎮定的說道,“哀家自皇上登基以來,雖不敢自認為朝政嘔心瀝血,然而所作以作無不是為了大鄴朝的江山社稷,端王如此血口噴人,敢問是何居心?” 端王冷冷一笑,他道,“妖后,你竟有顏面說是為了大鄴朝的江山社稷!” 端王是有備而來,他從懷中掏出一封折子,那是一篇聲討謝寶扇的檄文,他抖落開來,說道,“這是宗室列舉你的罪條,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前,本王倒要看看你還要如何狡辯?” 說罷,他將折子舉了起來,跟在他身后的忠義侯接過折子,高聲念道,“妖后謝氏,其罪有五,檢舉生父,是為不孝,勾引先皇,是為不忠,殘害后宮嬪妃,是為不仁,身為當朝皇太后,yin亂后宮,是為不羞,以權謀私,是為不廉?!?/br> 殿內回蕩著忠義侯響亮的聲音,念完之后,忠義侯合上折子,冷笑著說道,“謝氏,你可認罪?” 那忠義侯本就與謝寶扇有恩怨,他最小的兒子乃是二駙馬,先皇駕崩那年,陳駙馬寵妾滅妻,還沒出國喪,便鬧出和使女茍合的丑聞,陳駙馬為此被謝寶扇發落到安南國任職。前幾年,謝寶扇強行插手忠義侯在京城各大賭坊的生意,原先有攝政王護著她,忠義侯少不得要讓她三分,此時她孤立無援,新仇舊怨,忠義侯又豈有不報仇雪恨的道理? 謝寶扇看著端王,她沉聲說道,“你們所列舉的罪名,哀家一件也不認?!?/br> 端王輕哼,“當著宗室和滿朝文武大臣的面前,由不得你不認!” 謝寶扇微微抬起下巴,她問道,“你們說哀家不孝,世人皆知多年前,原信國公府與戾太子逆謀造反,忠孝兩難全,哀家不得不大義滅親,當年便是先皇也曾稱贊過哀家,你們卻妄想拿此事給哀家安上一個不孝的罪名,難不成是說先皇錯了?” 忠義侯憤聲說道,“先皇自然不錯,可你背叛家族是事實,像你這樣的毒婦,本就不該茍活人世,偏你有臉勾引先皇,還誕下皇子?!?/br> 坐在龍椅上的李恪跳了下來,他指著殿堂上的忠義侯,“好大的膽子,忠義侯,你竟敢對朕不敬!” 經歷了最初的恐懼,李恪站了出來,他站在謝寶扇的身旁,小小的身軀想要替母親遮擋風雨。 忠義侯譏諷說道,“微臣不敢,皇上太過年幼,尚且不懂許多道理,謝氏雖系皇上生母,卻牝雞司晨,妄圖把持朝政,還請皇上明辨是非,萬萬不可讓大鄴朝的江山毀于妖婦之手?!?/br> 李恪怒視端王,他道,“母后不會毀掉大鄴朝,你們休要污蔑母后!” 面對李恪,端王倒是換上一副溫和的面孔,他慢條斯例的說道,“皇上明鑒,謝氏蠱惑攝政王在先,干預朝政在后,為了大鄴朝的千秋萬代,今日定要鏟除妖后,以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靈?!?/br> 謝寶扇毫無畏懼,她冷眼看著露出真面目的端王,此時,朝臣上的大臣們誰也不敢說話,唯恐引火燒身,在這座巨大的皇城里,有些大臣已經經歷過數次政變,最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爭來斗去,最終還是他們李家人坐擁江山。 有些人似乎篤定攝政王死后,皇太后失去依靠,不足以與端王為首的宗室抗衡,幾乎是毫不猶豫便站在端王的隊列里,甚至還見風使舵的跟著討伐謝寶扇,細數她的罪狀。 “皇太后謝氏的罪名又何止這五件,據聞謝氏尚在閨閣之中,便不敬嫡母構陷姐妹,皇上登基后,與前攝政王曖昧不明,逼死攝政王妃,此等罪孽深重之人,不配茍活人世,臣等懇請宗室處置謝氏?!?/br> “皇上年幼,前攝政王已死,婦人干政,本就不合祖宗規矩,微臣推舉端王輔政,以保大鄴朝千秋萬代!” “微臣附議,懇請朝廷冊封端王為攝政王,朝廷不能再落于妖婦之手?!?/br> 接著,就見宗室里的皇親們紛紛站出來,齊聲要求冊封端王李清為攝政王,少數幾個沒有發聲的人,只縮著脖子一言不發。 眼見宗室的目的就要達成,原本一直作壁上觀的幾位老尚書互視一眼,最終,由戶部尚書吳謙最先開口,他沉聲說道,“端王殿下,冊封攝政王之事非同小可,下官以為要從長計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