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頁
書迷正在閱讀:朝思慕暖(GL)、南家有位哥兒、穿成嬌軟廢物在末世封神、漢宮椒房、假孕后我繼承了帝國(穿越)、臣服于你(堂兄妹 1v1)、迦南、無巧不成合(1V1,h)、風情月債(民國H)、清釉(辦公室1v1)
李商閉眼聽著朝臣們的口舌之爭,始終不發一言。 最先說話的徐錦悄悄抬頭看了一眼,一連失去三個兒子,李商大受打擊,他們這些大臣們當差時格外仔細,就怕稍有不慎就誤觸龍鱗。 三部還在等著李商裁決,這時,龍椅上的李商睜開雙眼,他問道,“禮部侍郎張慧何在?” 點到名的張慧出列,他躬身說道,“微臣在?!?/br> 李商問道,“廢太子的喪事該如何治辦?” 宣政殿里鴉雀無聲,他忽然提起廢太子的喪事,倒讓張慧措手不及,張慧看了一眼頂頭上司江海川,江海川雙目微垂,仿佛沒有聽到李商的問話。 張慧讓李商等的太久了,李商面無表情的問道,“朕的問話為何不答?” 張慧慌忙拱手說道,“回稟皇上,本朝從未有過廢太子,因無此先例,請皇上允許臣等議過之后,再逞上奏報?!?/br> 那李商重重的冷哼一聲,朝上的各位大臣紛紛肅然,李商說道,“廢太子都死了三日,你們還沒個章程出來,可見是沒把朕放在眼里?!?/br> 張慧慌忙跪地,說道,“微臣不敢?!?/br> 李商忽然在朝會上提起廢太子的喪事,大臣們暗自思襯不已,站在群臣前列的二皇子更是心生警惕,他低下頭,不敢讓李商看出自己的神色。 李商滿臉陰沉,他冷聲斥道,“不敢?朕看你們一個個敢得很,朕不過問,你們索性就裝聾作啞,到底是誰給你們的膽子?!?/br> 李恒哪怕被廢,也是皇子,禮部有意怠慢,惹得李商當眾發作,禮部尚書江海川再也不敢充耳不聞,他站出來,說道,“是臣等失職,還請皇上息怒?!?/br> 近些年,李商少有發怒之時,自從廢太子因謀反被圈禁,他越發的喜怒無常,些許小事就會令他龍顏大怒,乾明宮的太監宮女如履薄冰,唯恐遭到無妄之災。 前幾日,東宮服侍廢太子的宮女太監更是一個不留,全都杖斃。 李商站起身,他指了指禮部尚書江海川,眼神又一一掃過站在前排的大臣,痛心疾首說道,“你們是朕的肱骨重臣,就是這樣來為朕辦事的嗎?” 朝堂上靜寂無聲,李憶深思良久,他站出來,對李商說道,“請父皇保重龍體,張大人雖有失職,卻也情有可緣,如今首要之事是打點廢太子的喪事,不如命禮部盡快拿出章程,好叫他們補過飾非?!?/br> 李商臉上的怒色稍有緩和,他說道,“再過不久就到年底了,依朕的意思,也不必你們耗時費力的慢慢合計,廢太子的喪事就比照瑞親王的喪事來辦,棺木用紅漆,靈堂設在東宮,停靈十日后就下葬?!?/br> 稍作停頓,他又道,“墓地就葬在瑞親王的西側,瑞親王無后,讓廢太子挨著他,就當是讓他們一處做伴?!?/br> 瑞親王是先皇的親叔父,在皇室里輩份最高,幾年前壽終正寢,因他無兒無女,爵位到他這一代就斷了,李商作為孫輩,在瑞親王薨逝后,親自過問他的喪事,給足了體面。 此時,他在朝上提起廢太子的喪事要比照瑞親王來辦,李憶臉上的神情微微僵硬,廢太子這一死,倒讓李商又心軟了。 還不待張慧說話,站在朝堂后排的監察御吏魏之然出列,他先向李商深深的行了一禮,隨后沉聲說道,“啟稟皇上,微臣以為不妥?!?/br> 他說出朝堂上大半人的心聲,只是李商剛剛動怒,誰也不愿在這時再進言。 李商冷冷看他一眼,說道,“愛卿有何高見?” 魏之然手持芴板,嚴肅的回道,“廢太子既然被皇上廢除太子的尊位,就不應在東宮設靈,何況廢太子危害社稷,慘害兄弟,端親王一生公正賢明,廢太子不配與端親王葬在一處?!?/br> 他罵完廢太子猶不解恨,又說起當今皇后楊氏,“便是皇后娘娘,生下這等為禍蒼生的皇子,亦有罪過,為正天下風氣,微臣懇請皇上廢后?!?/br> 這人話音剛落,李商順手抄起案上的茶碗重重的慣到地上,茶碗碎了一地,他從龍椅上站起身,指著魏之然罵道,“朕看你不是要廢后,你這是要廢掉朕這個皇上呢?!?/br> 他此言一出,連同李憶在內,百官們一起跪下,魏之然說道,“微臣惶恐?!?/br> 李商俯視跪了一地的朝臣,出言諷刺,“教出這等殘暴不仁的兒子,可不就是朕和皇后的錯么,你們一并廢除了朕和皇后,這天下就交給你們來治理好了?!?/br> 堂上的百官齊聲高呼,“臣等不敢?!?/br> 這些朝臣里,有許多和李商有多年的君臣之情,李商看著他們,忍不住落下淚來,他道,“廢太子固然有罪,然而他已罪有應得,他縱然有千萬般錯處,終歸是朕的兒子,難道朕想給他一處息身之處也不能嗎?” “再說皇后,這幾十年她管理后宮正直無私,從無一絲過錯?!崩钌陶驹谔们?,他看著朝臣們痛哭說道,“廢太子被圈禁以來,皇后數次上書自請廢后,甚至交回寶冊寶印,挪到偏殿居住,朕不忍于心,這才駁了她的請求,若說她有罪過,第一有罪的人是朕?!?/br> 堂上的大臣們一語不語,李商訴完衷腸,一撫衣袍,下了臺階走出大殿,再也不曾多看朝臣們一眼。 隔日,李商下了一道罪已詔,先是自省德行不修,以至天降大罪,戰火紛爭,以致百姓饑荒,餓殍遍野,又自愧養而不教,諸位皇子兄弟鬩墻,最終釀下慘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