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顧信嬉皮笑臉,多謝母妃費心、母妃最是疼愛他,等等甜言蜜語,像是不要錢一樣連綿不斷。 畢竟這是他的長項,直哄得誠王妃老懷大慰,眉開眼笑,心想兒子好歹是懂事了些。 原本,誠王在京,孟王在孟州,顧采薇對于這位王伯家里的情況并沒有刻意去了解。暫住了這一段時日,對自己同輩有了個認識,深覺對比鮮明。 誠王家四子一女,長子是王世子,待誠王百年之后,長子將襲王位,原封不動的一品親王。二子到四子都是二品郡王爺,封號依次是信、直、平,各有封田、俸祿。 獨女受封幼薇郡主,因為有稱號的緣故,比一般郡主要高半品,在四公主、五公主還沒封號的時候,其實算是平級。 待她們有了封號,也只比顧采薇高半品而已。但是因為無人撐腰,只能是虛張聲勢,顧采薇從來不怕她們姐妹。 至于孟王這里,則大大不如。他有兩個嫡子,都受封郡王,長子給了個封號,次子直接是光頭郡王。 庶子好幾個,七歲以上的統統只得了伯爵名頭,一下子低了好幾等。 等孟王一過世,他這個一品親王的職銜自然消失,偌大的孟王府也會因為與他家孩子們的地位不相匹配,被朝廷收回。 至于女兒,孟王兩個嫡女,都是沒有封號的郡主,府中只以大郡主、二郡主稱呼。 若干庶女更降了一等,人人只能頂著縣主的名頭,也沒有封號,只是依著排行一路稱呼下來。 正因如此,孟王伯家的女兒們,對堂姐妹幼薇郡主不算親熱,只能稱為恭敬,或者說,敬而遠之。 相處時日又不算長久,所以顧采薇并沒有在這里交到手帕交,這也算她一個小小的憾事。 這么直觀比較,顧采薇才對自己家的圣寵有了直觀的認識。 雖然宗親不能掌權,但是一家子的爵位稱號放在那里,總是個好看的、讓人艷羨的花架子。 七月底,告別孟州,沿路北上,天氣總是燥熱的,行走在田間官道,蛙鳴蟬叫不絕于耳。 誠王妃這趟出行,解決了兒子的終身大事,心情舒暢,因此不像離京時那么著急趕路,反而吩咐車隊慢慢悠悠即可,她正好賞景。 南方多雨,他們正逢梅雨季節,行路頗受影響,都要等雨停、路面曬干才好出發。因此不得不見城就入,時時逗留。 入鄉隨俗,就地賞景,誠王妃發了令,到了有趣的地方還要逗留一兩日,逛逛名勝景觀。 顧信和顧采薇更是支持,玩得不亦樂乎,甚至樂不思蜀。因此,中秋佳節,便是在路上度過的。 八月十五,明月當空,驛站已經盡力奉上精致用心的月餅了。 但是比起王府工藝,還是差了一截。顧采薇擔憂自己不爭氣的肚子,只能淺嘗輒止,連一塊囫圇的月餅都沒敢吃完。 不過她饞癮上來,想要帶丫鬟們自制點心。此處條件簡陋,材料復雜、多道工藝的細巧吃食自然施展不開。 顧采薇索性按照柳庭璋給的飲食方子,坐鎮指揮加親手嘗試,幾次之后便做出了云州小吃——蘿卜糕。 驛站里恰好住著有個云州出身的官員,聞香而來,但是聽到是幼薇郡主親自下廚做的,深感地位懸殊,不敢開口討要,在門邊踟躕著。 還是顧采薇眼尖,看到一角官袍,派能說會道的丫鬟識理去問詢。 知曉情由后,她壓根不覺得這是什么大事,只是大方地命人將四五塊熱氣騰騰的蘿卜糕用油紙包好,遞送給這位官員。 這人宦海漂浮多年,沒想到在異鄉驛站里吃到了久違的家鄉味,一時間百感交集。 捧著這份蘿卜糕,一塊塊金黃方正,香氣撲鼻,入手熱燙。 雖然用料簡單,只有糯米和白蘿卜絲,但是巧妙之處在于調料比例和油炸火候,他入口咀嚼,脆皮軟心,只覺十分地道,簡直像是久居云州之人,浸yin市井多年,才能做出的口味。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這名官員萬萬想不到蘿卜糕出自京城嬌養的幼薇郡主之手。 他不顧斯文,吃罷一整塊后,擦擦嘴角,就在門外,向廚房行禮,謝過郡主賜食,報上家門。 原來這人正是禮部姓程的郎中,五品官員,算是中層官吏。此次是出京采購二皇子定親所需的物件。 正好在驛站閑來無事,顧采薇便請他給自家講講京城這陣子的新鮮事。 有些受寵若驚的程郎中,拜見了誠王妃和信郡王,對著母子女三人,大致講了講八月初,京城大皇子娶親的盛事。 大皇子妃的娘家也算京城豪門,大皇子又是這一輩中第一個娶妻的,自然萬眾矚目,禮部為此前后忙碌了小半年。 到了婚禮之前的一個多月,皇上突然下旨加恩,要求抬高半等來辦,禮部更是忙得焦頭爛額,程郎中等人恨不得住在衙門里,各項繁瑣事務數不勝數。 婚禮當日,大皇子這邊陪同迎親的皇室子弟有二皇子、誠王世子、三子直郡王和四子平郡王。 既然是講給誠王家的人聽,程郎中就著重說了平郡王顧采薊出風頭的事情。 原來,此時習俗,新郎迎親時,新娘家人要考驗一番,文的就是對詩對詞,大皇子隊伍里自然有人應對。 武的就厲害了,是一群婦女用搟面杖、細棍等物敲打新姑爺以及隨親人員,稱為「棒打新婿」,算是讓女婿知道,新娘的娘家有人撐腰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