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全家都帶金手指 第369節
“聽說釀酒隊伍不是由李知縣負責,而是由你張羅起來的?”張大人看向朱興德。 朱興德應是。 “那你講講,你是怎么張羅起來的?!?/br> 張大人怕朱興德緊張,還笑了下解釋說:“你怎么做事的就怎么說,不用多想。正好一場雨將大家耽誤在這里,我也終于有空能聽一聽,叫你們來閑聊幾句?!?/br> 朱興德是誰呀? 這事兒如若落在楊滿山頭上,可能會講的干巴巴的,可是到了朱興德這里,那表情是誠懇的,情緒必須是飽滿的,具有煽動性的。 朱興德講起縣尉去了游寒村召人手時,大家如何踴躍報名,年輕人聽完前線戰況,是怎么情緒激烈的表示要為朝廷效力。和每次征徭役的情緒有何差別。 他又是如何篩選人手,之后為出發怎么做的準備。 怎么做的呢? 雨布、干糧、頭套、棉鞋等御寒家伙什,連同臨時帳篷,各村出老手藝婦人縫制。一共七個村莊,共有百十多位老人參與縫制。 而臨時帳篷要用作撐起的竹竿,他們都是按照尺寸提前準備好,已經能做到幾人一組,迅速搭起休息帳篷。 另外,村民們自發跟著游寒村的赤腳郎中張瞎子之子采草藥。 張瞎子之子從縣城醫館特意回來,每日帶人徒步爬山,連續在山上作業數十日。 因為他們沒有藥,還不想路途萬一受傷給李知縣添麻煩,更不想搶前線兵卒的救命藥,想著正好在家,能省就省一點兒,又是挺好的時節能采到藥,就自制。 他們還改良了運酒車的轱轆。 以及出發前,家里外婆和岳母又是如何帶領一幫婦人,給他們制出了大煎餅。連大煎餅的出處都是有說頭的。 那煎餅是村里正左春生,聽說西鎮那里有幾家從魯州落戶的農戶,那幾家會制作一種扛放的干糧,食物如若熱了凍了也不怕,村里正曾吃過。所以里正左春生特意派人去那里學回制作方法。為的就是讓他們帶上充足的口糧,以備不時之需,不能什么事情都麻煩這次帶隊的官員,也就是張大人和李知縣。 至于出發前的訓練,朱興德實誠的告知,以前左家酒就曾運往過邊境,所以這次李知縣才會選中左家酒。 由于有遠途運酒經驗,此次參與運酒的部分人早已經受訓過。只不過是這次增加不少人手,要加大訓練量。 訓練的總教頭就是他身邊站的二妹夫。 二妹夫會用刀、有箭法,騎術最好,會馴牛。 朱興德介紹到,說起武器,他們這些農家漢子也沒有好武器。 他們在訓練中就用了種地的土家伙什。 所以這次出行,他們隨身帶的全是殺豬刀、鋤頭、耙子、鏟子、大叉子、爐鉤子等物件。 說句不好聽的,要是春耕前趕不回家里,那面就沒有春耕工具了。 而經過訓練,隊伍里目前已經基本掌握射箭和騎馬,兩位大力氣兄弟甚至能用繩子拴著鐵球,一扔一個準兒。 還有這個。 朱興德脫了衣裳。 “這是何物?”李知縣不學無術,沒認出來這是什么。 可張大人在戶部,見過歷代軍用物資,又熟讀史書,知道朱興德展示的應是一種土盔甲。 果然,朱興德揭曉答案,介紹到這是他小妹夫看書學來的盔甲,叫棉甲。 棉甲以棉花七斤。 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曬干透收用。 其長處被雨淋濕不重,不發霉不爛,不是非奔著他們來用矛硬扎致命,只遠遠用箭射擊,應是能僥幸射不死。 朱興德問羅峻熙:“那書叫什么小品來著?反正,大人,草民家甭管發生啥事兒,草民的小妹夫都愛先翻書。這才有了提前準備好的棉甲?!?/br> 羅峻熙上前解釋書名,說是安朝時期首輔朱大人所著寫《涌幢小品》,其棉甲在安朝廣法戰役大為流傳。 想著前線都不夠泡釘和鎖子鐵網等護身衣,鐵在戰爭時期應該用在刀刃上,他只能去翻書,查找農家能置辦起的。 朱興德接過話道:“大人,實話說,其實也置不起,所以銀錢是……” 張大人沒想到,運酒人的棉甲,是由游寒村等七個村莊百姓集體湊的。 “你們那個村莊叫,游寒村?” “是的?!?/br> 別說張大人在聽完這一系列的介紹后,再看向朱興德等人眼神變了,認為這幾人有勇有謀,做事縝密。 連李知縣在聽完后都感動了。 李知縣算是聽明白了,游寒村等七個村莊自制傷藥、自制多余干糧、自制護體棉甲等等事宜,無非就是不想給官府增添任何麻煩,有困難通通都是自己提前解決。 急他所急、想他所想。甚至一切困難先安排到前面。 看看人家這奔赴前線的態度。 這是一群不可多得的人。 而接下來的發展,讓朱興德、楊滿山、羅峻熙完全在狀況外。 他們不意外會被提拔重用,想必之后一路上會被征詢他們的意見。也終于不用再聽吳忠之流的訓誡,快了慢了的,連掌管運酒隊伍怎么前行的權利都沒有。一天天訓的他們跟三孫子似的,真拿他們當被征的普通腳夫了。 但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朱興德口才太好,一番話說完給張大人和李知縣整激動了。 吳忠帶刀站在三樓喊道:“全體集合,準備出發!” 噯? 朱興德慌了,不是下雨沒啥事兒嘮嘮嗑嘛,怎么就走了。 別的。 李知縣勸解張大人:“大人,您這還冒虛汗呢?!?/br> 張大人擺手不讓再勸:“無妨?!?/br> 作為戶部官員,深知前線打仗打的其實后備物資。 他此次受皇上之命,別說只是拉肚子了,就算是死也要在第一時間將糧食、藥品、御寒裝備、武器送到。 如此,才不負皇命和像游寒村等百姓之托,還百姓太平之世。 五十多歲的戶部張大人,推開身邊隨從攙扶,用一種奉獻精神支撐住自己發軟的兩腿,咬牙一個翻身頂雨上馬。 朱興德、楊滿山、羅峻熙站在外面看到這一幕麻了。 羅峻熙說:“大姐夫,你說過勁兒了?!?/br> 朱興德:“……誰能想到這么不扛忽悠啊?!?/br> 楊滿山總結陳詞:“說說咋整吧?!?/br> 接下來該咋整不知道,也沒空容他們湊頭多商議。 只知道吳忠以及張大人身邊的另一位隨行官員,來到仨人面前,安排給他們仨新的身份、新的任務。 朱興德被安排到統籌前列,也就是開路且有資格騎馬的官兵隊伍里。 這些人主要負責在前方看輿圖帶路。 張大人和李知縣雙雙認為朱興德有指揮之才能,最可貴的是此人還觀察做事心細,很適合在最前面。 而羅峻熙是被叫到了官員身邊,編成了張大人隨行手下里,這個隊伍在朱興德那一隊身后,羅峻熙和太醫等人在一起前行。 李知縣做好事不留名,在羅峻熙還沒向張大人坦白他還帶個媳婦來呢,李知縣就對身邊隨從耳語,將左小麥安排到羅峻熙身邊。如此,羅峻熙伸手給左小麥的臉上的面罩又捂嚴實一些,也就暫時不用費事兒多解釋了。 至于楊滿山也被安排騎馬了,成了后側隊伍的巡邏官。 最后面隊伍就是釀酒隊,楊滿山特意留在這里伴著隊伍騎行。 而釀酒隊由于沒了朱興德等人,押運頭車和尾車,跟住前方糧隊的領導者自然而然成了二柱子和六子。 本來二柱子想去最后面守尾,因為他德哥說了,被襲擊有危險也有可能是從最后面來呢,可是六子沒讓。 六子說:“你心眼子不如我多,你就長個吃心眼,還是我去吧。再說二哥也在,看他騎馬的架勢,就知道他會一直守著大后面,你放心?!?/br> 一看六子就是二柱子親人。 柱子立馬大方地將隨身綁的干糧袋子給了六子,“你沒事兒就吃?!?/br> 反正干糧是白得的,全是那些大伙吃了拉肚子不敢再食用的大餅子。 這些干糧算是加餐了,要不然隨著官方隊伍吃飯,一頓才給發倆饅頭,一天發一碗照人影的水,根本吃不飽。 搞得他們好苦啊,比自家前兩次去邊境賣酒受苦遭罪的多。 要說,他們自己人有提前準備不少吃食的,可村里外婆他們給準備的大煎餅,德哥說了,暫時能不動就不動。 那些從家里帶來的大煎餅,眼下就在運酒隊伍小子們身上綁著。 …… 運送物資的隊伍,猶如蜿蜒的小溪走在無人的路上。 有拉肚子嚴重的腳夫,眼瞅著沒力氣再前行了。 上面下令,沒力氣的就讓身邊有力氣的腳夫用繩子捆著帶著走。 數不清的人,腳上的鞋全部濕透,兩腳凍的發木,走的發脹。 可他們卻顧不上自己的雙腳和蓑衣都擋不住的淋漓雨水,只兩眼盯著自己負責的貨物別被雨淋了。 大伙都凍的不輕,棉襖棉鞋被雨水淋后稍稍凍的發硬。 這個時節下雨,感覺比大冬天下雪還遭罪。 在最前方騎馬的朱興德,心里卻熱的不行。 他是急的啊。 雖然之前在驛站確實耽擱了小半天,但是真怕放屁趕襠,就這幾個時辰的時差,正好全部抵達山道,正好大伙過盤山路。 那可完犢子了,就不是死百十多人了,會比夢里還慘,是全部掉下山澗。 所以朱興德在最前方頻繁出手。 仗著他是新提拔的,很明顯張大人和李知縣都很看重他。 朱興德一會兒提出:“前方是橋,隊伍停下,建議去幾個人先查看橋結不結實?!?/br> 一會兒又提出,“不行了,看見沒?前方都下白了,啥都看不清,一片云彩一片天,咱們過去,貨會被澆透。建議原地停下。把那塊云彩等過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