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不曾?!?/br> 江州處地偏南,離西北很遠,也并非交通要塞,少有戎人,沈家更是與戎人毫無往來。 衛博然把手上的一沓紙交給沈明安,“當年案子經手的人都在這兒了,我把他們升遷調動的記錄也都找了出來,你先瞧瞧?!?/br> 案子發生在江州,所經手的無一例外都是當時在江州任職的官員。 沈明安仔細翻看了一下,在不顯眼的角落里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他心中一震,看向衛博然,“當年審案時的縣丞是吳季同?” 衛博然覺得這名字耳熟,但一時之間想不起來在哪里曾聽過這個名字,有些困惑地看向他。 沈明安聲音艱澀地說:“前幾年,他任通州知州,因為官商勾結被參,案子是在大理寺審的,去年我和陸辭珩去益州監察時,發現他是益州的知州,當時我們也是借住在他府中?!?/br> 沈明安一提,衛博然就反應過來了,“這個人我還有印象,我當時就懷疑他的官是買的,但是沒有證據,只好作罷,我記得當時先皇把他貶到通州了吧,這才短短幾年,他居然又爬到益州知州了?!?/br> “當年的知縣在這個案子審理的中途就告老還鄉了,案子結束后,吳季同就升了知縣?!鄙蛎靼沧屑毧赐?,深吸了一口氣,但仍止不住手上發顫,“也就是說,很可能這個案子完全是由吳季同全權負責審理的?!?/br> 縣丞的官職僅次于知縣,知縣審案時一般都由縣丞在一旁協助,知縣在中途告老還鄉,官府一時找不到人替代,讓縣丞代為審理,是合情合理且極有可能的。 雖然衛博然看不上吳季同的為人,但對沈明安的反應也有些不明所以,“這人是有什么問題嗎?” 沈明安精神緊繃著,完全不知道要怎么開口。 單從這個案子上來說,沈家當年的案子是由吳季同來審理,并不能說明什么,但是之前在益州,吳季同就曾說過王興言是他的摯友,甚至王興言還一直寄住在吳季同府中,連那塊玉佩都被王興言贈給他。 而他父母和戎人并沒有交集,但王興言是生意人,難免會和戎人打交道,何況沈明安幼時在王興言府中的時候,也常聽下人說起過,他與戎人一直有生意上的往來,但當時的沈明安根本沒有在意。 沈明安覺得遍體生寒,他心里隱隱有個猜測,控制不住地想,或許王興言和吳季同早在吳季同任江州縣丞的時候就已經相識了。 衛博然見沈明安心神不定的樣子,剛想再問,就聽到有個小廝在案卷閣門口扣了扣門,恭敬地催促他道:“衛大人,時辰差不多了?!?/br> “好?!毙l博然理了理身上發皺的官服,對沈明安說:“今天大理寺有個案子要審,時辰差不多了,我現下得過去了?!?/br> 沈明安攥著手中的紙,頗有些神思不屬,“嗯,我自己再看看,今日麻煩你了?!?/br> “幾年前吳季同的案卷卷宗在靠門口的那個架子上,找找應該能找到?!毙l博然臨走前像是還想對沈明安說些什么,猶豫片刻后卻沒出聲,抬腳往外走了。 找卷宗花了太多時間,現在已經過了午時,外面的雨雪漸漸大了起來,卷宗閣的門半掩著,風卷著濕氣從外面往里吹,沈明安手腳發冷,有些不適。 他走到門旁的木架邊上,視線從一排排木架上掃過去,在最頂上那層看到了幾年前審理吳季同案子的卷宗,他抬手去拿,還沒觸到,腹中的孩子就蹬了他幾腳,動得很是頻繁,沈明安手伸到一半,忽地抓在木架的隔板上,手背上青筋突起,額頭抵在小臂上,疼得不住喘息。 他把手掌放在腹上安撫,“別動,聽話些?!?/br> 像是能聽懂沈明安的話似的,幾息之后,腹中的孩子真的漸漸安分了下來,沒再亂動了。 沈明安緩了片刻,踮起腳把架子上的卷宗給拿了下來。 卷宗里面的內容沈明安并不陌生,當時吳季同被參受審,沈明安旁聽了整個經過,吳季同因為在通州為官時官商勾結被參,證據確鑿,吳季同自己也都承認了。 但此時沈明安再把這些東西翻出來看,卻發現審案時吳季同的相關資料里根本沒有提到他曾在江州任縣丞和縣令,就好似他是突然變成通州知州的。 不僅如此,在沈家的整個卷宗中都沒有出現吳季同的名字,若不是衛博然找出了案卷經手的官吏,沈明安根本聯想不到吳季同,也不會注意到他。 吳季同在卷宗中不留名字,是為撇清關系,案件主審人的地方上留的都是當時已經告老還鄉的知縣,吳季同作為縣丞,卻根本沒有出現。 但他在案子經手官吏的名單中卻躲不過,或者說,除非案子有問題需要重新審理,案子經手的官吏根本不會被翻出來,吳季同不在意這一點,相反,他還可以借此案升官。 沈明安猜測吳季同在江州任縣丞和縣令的時間并不長,他把這一段經歷當作一種過渡和升官的途徑,而在成功上任通州知州后,他的這一段任職就被刻意抹去了。 至于為什么要抹去,被誰抹去,沈明安根本不敢細想。 但他懷疑,與沈家當年的案子脫不了關系。 第72章 沈明安從案卷閣里走出來時,外面風雪正甚,細密的雪落在烏黑的瓦檐上,偶有幾只鳥雀飛過,立在不遠處的枯樹枝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