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18)
書迷正在閱讀:神君爹爹:娘親是個滿級大佬、公主她拳頭硬了、南國枯木又逢春、刺撓、攤牌了!老劉家撿的女娃是錦鯉、茶藝長姐,反向帶娃[六零]、穿書后和王爺演戲保命、絕世醫妃、炮灰女和男戲子[穿書]、一篇追夫火葬場
莫少珩看了看一車的棉種和幾車的棉花,道,圣人,還請將這幾車棉花與我。 我將它們彈成棉,也好制作成成品給大家看。 特別是棉甲,上一次在金殿上展示的,不過是塞了棉絮的棉衣,其實防御能力并沒有完全展示出來棉甲的厲害之處。 因為棉甲的縫制,是需要特殊的針法,才能達到最大的效果。 圣人應了下來。 莫少珩直接讓人將幾車棉花送到了燕王府。 因為是替朝廷辦事,就方便了很多,比如制作彈棉花的棉車,就直接使用的六部中工部的大匠。 想要什么人手,也直接從六部調遣。 因為棉花事關重大,沒有人敢推諉,也沒人敢不上心。 很快,一臺彈棉花的棉車就制作了出來。 其實,就是一臺車床,和一個弓形的彈棉花的器具,看上去就是一張繃緊的弓。 用手拉弦,讓弦回彈,彈在車床上擺放的棉花上。 以及,工作人員每人發了一個口罩,因為彈棉花的時候飛絮很多,需要將口鼻保護起來。 一開始,眾人完全沒有看懂,這是在干什么。 但當按照莫少珩的要求,不停地震弦彈在棉花上后。 白色的棉花,被彈成了絮狀。 棉花和棉絮的差別是極大的。 棉花,其實還是最原始的花,堆在一起,也就是一坨一坨的,看上去頗為雜亂,而且棉花多少帶著些土黃色。 但經過震彈之后,就變得潔白無比,變成了一絲又一絲的膨脹起來的絮狀,也不再是一坨一坨的,而是均勻絲滑。。 看著整個過程變化的工人,驚訝到了極點。 這樣潔白暖和的東西,竟然就這么簡單的出現在了他們手下。 莫少珩也沒有閑著,讓繡娘將彈好的棉絮織在衣服里面。 一是織成普通的小棉襖。 他的小貨郎還在冬天里面送貨呢,要是穿上這樣的小棉襖,定能暖和不少。 肯定無法滿足所有小貨郎,也就不到一百件小棉襖,只能換著穿了。 二是棉甲。 也就織了幾件,主要是展示用。 這幾車壓得實實的棉花,就算完全織成棉甲,對于北涼的軍隊來說,也是九牛一毛,所以干脆出幾件展示的樣品就成。 莫少珩也不敢耽擱,等將棉甲制好之后,直接帶到了殿上。 獨特的針織,讓棉甲看上去牢實了不少。 但依舊輕巧。 不免又要實驗一番。 刀劍砍上去,雖然能砍破棉衣,但也是露出里面的棉絮來,并不會砍到rou上。 箭矢射上去,雖然能感覺到痛楚,但根本射不穿。 當然,這是在不使用內勁的情況下,如果是武道高手,自然是擋不住對方的攻擊的。 但軍隊中,會內勁的畢竟是少數,多數人還是普通人。 不免又驚訝了好多人。 殿上眾臣熱情高漲。 因為只要他們將棉花大面積種出來,他們北涼的軍隊實力就將提升一大截。 沒有實力,就要挨打啊,看看東唐,有誰敢用什么借口去占領對方的領土。 圣人下了禁口令,除了在朝堂上,私下里任何時候不得談論關于棉甲的事情。 圣人這是準備用小棉襖來掩蓋棉甲的存在。 因為小棉襖是民生用品,哪怕驚奇,也不會引起諸國太多的關注,但棉甲就不一樣了。 要是泄露了出去,恐生變故。 眾臣自然是驚恐接令。 下了朝,莫少珩就去了烏衣巷,同時帶去了制作好的幾十件小棉襖。 來到小貨郎們的宿舍。 宿舍的火炕正燒得暖暖和和的。 豆子正坐在凳子上,趴在桌子上練字,小臉紅撲撲的。 今兒是休息日,小貨郎們上班也是上五天休息兩天,這在涼京百姓看來,簡直不可思議到了極點,本來小貨郎們每天五點下班,天都沒黑,他們已經覺得太安逸了。 但對莫少珩來說,再怎么樣,也不能讓小貨郎們無時無刻都在工作,也得有自己的時間。 莫少珩讓人將小棉襖拿了出來。 豆子因為個子最矮,所以專門還給他制作了一件特小號。 豆子呆萌呆萌地穿上小棉襖。 整個人都變得圓滾滾的了。 豆子:哈? 沒一會兒,豆子摸著棉襖,也太暖和了。 要是送貨的時候穿上,恐怕一點都不覺得冷了。 莫少珩一笑,暖和就好。 讓其他小貨郎也試了試。 小棉襖除了豆子的特小號,還有兩個號碼,能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 穿上小棉襖的小貨郎,一個個喜慶得很。 哎呀,我們宿舍燒著火炕,都感覺有些熱。 凡爾賽到了不行。 還有人專門出門跑了一圈。 等吐著白氣回來的時候,小臉上都是激動,一點都不冷,真的。 他們冬天的衣服,其實還是有些薄的,在外面呆久了多少還是有些冷,只是他們習慣了罷了。 現在,穿上小棉襖,才感覺到了什么叫做冬日里面身體都暖洋洋的。 莫少珩心道,保暖就行。 幾日后,涼京的百姓就發現,送貨的小貨郎,一個個跟小皮球一樣。 看著小貨郎身上的衣服,驚訝到了不行,你們這是什么衣服,怎么這么厚? 看上去好像也不沉重的樣子,這些小貨郎的行動并沒有受到什么影響。 小貨郎笑得開心到不行,這叫小棉襖,特別的暖和。 是我們家世子,覺得我們小貨郎冷,專門給我們做的。 穿著特別特別的舒服。百姓: 不免要上上手。 看上去厚重的衣服,一抓上去,竟然是軟綿綿的,就像就像是鼓起來的泡泡。 神奇得很,將寒意完全抵抗在了衣服外面。 手感軟和,又能抓實。 小貨郎時不時還要炫耀上兩聲。 一群小貨郎,在百姓眼中,又變得奇特了起來。 接下來,莫少珩主要還是在朝廷上推行武舉的事情。 文武并舉,方是我北涼發展之道。 振振有詞。 經過這幾日的沉淀,金殿上,武勛也開始附和莫少珩之言。 他們不想錯過這個機會。 圣人的考慮更多,要不了多久,北涼就需要出兵南離了,的確需要大量的武勛入仕,更需要軍事人才。 這一事情經過幾天的商討,終于也定下來了。 當然,理由肯定不是要出兵了,所以需要興武舉。 而是涼京準備取消宵禁了,需要大量的維持秩序的武勛,這是百姓能看到的表面上的東西。 消息傳出去的時候,武勛世家自然是高興,家里又能多一些當官的了,能不開心。 而百姓: 解除宵禁? 天,也就是說,連大半夜他們都能上街游玩出行了。 以前,天一黑就得呆家里,有時候很不方便,比如回家晚了些,就差不遠就能到家了,但不行,你不能在外面行走,你得找一個客棧住下來,明天再回去,可明明家就在不遠處。 當然,百姓也僅僅是覺得方便了很多,驚奇了一下,其他的,好像也并沒有什么差距。 直到,烏衣巷和相鄰的兩條街,每一個鋪子外面掛上了漂亮的燈籠。 他們才真正知道,什么叫繁華,什么叫不夜涼京。 莫少珩準備這些燈籠可花了不少時間,北涼的燈籠,樣式稀少了些,他親自畫了幾個樣式,讓人制作出來的。 與此同時,一個消息傳遍了整個涼京。 烏衣巷,將不分白天和黑夜,持續不斷的營業。 只是,晚上不進行三街之戰而已。 畢竟夜晚的打斗聲,太敏感了,莫少珩也怕出事,不敢擔這個責任。 百姓: 晚上也營業? 這是個什么玩法? 而且,晚上哪里來的顧客? 但當他們看到晚上燈火通明,從未見過的烏衣巷的時候,沉默了。 街上,好多逛街的人。 真的,新奇地看著一盞盞漂亮的燈籠,還有周圍依舊大門打開的鋪子。 燈籠也出售,有貴族買了花燈,提著燈籠走在街道上,享受著這從未出現過的夜晚的繁華。 最熱鬧的,還是街道旁邊的燒烤攤子,鹵rou鋪子,拌菜鋪子 提著漂亮的燈籠,吃著手里用牛皮紙袋裝起來的美食,悠然閑暇到了不行。 一時間,白天的忙碌之后,去逛逛夜市,逛逛花燈,休息一下的百姓越來越多。 哪怕家里窮了些,不買東西光是帶著一家子逛一逛,也開心到了極點。 以前,可從來沒有想過日子能過得這么歡樂。 接下來,是加盟的那些街道,也開始陸陸續續在晚上點燃了燈籠,讓就近的百姓也能有一個晚上熱鬧的地方。 不過數日,涼京的夜晚就變得完全不一樣了。 從皇宮的高處俯瞰涼京,燈火闌珊,萬家燈火之景,哪怕圣人都激動無比。 這就是莫少珩口中的,不夜城。 唯一就是,隨著點亮燈籠的街道越來越多,晚上出來逛街的人也越來越多,涼京衛和衙門的巡游開始不夠用了。 要維持一座城池的安全,白天黑夜的運行,需要的人手果然不少。 武舉也被朝廷的大員們加班加點的推進著。 讓人意外的是,武舉的方式有所改變了。 除了個人的比試,竟還要參與三街之戰。 朝廷專門在武舉的地方,開辟出來一個三街之戰的戰場。 莫少珩: 也也挺詭異的。 他真的只是弄出來一個真人游戲而已。 不過,朝廷的武舉,除了選武功高強之人,最重的反而是有軍事能力的人。 畢竟,個人武力再高,也不能帶領軍隊取得勝利。 而在朝廷官員的認知中,三街之戰就是投入很少的,變相的小軍演,的確能從中找到一些頗具天賦的軍事人才。 莫少珩摸了摸鼻子, 好像玩大了。 不過,朝廷有朝廷的考量,就看他們如何合理的選出自己需要的人才來了。 武舉舉辦得有些倉促,因為時間有點緊迫。 雖然倉促,但那氣勢可驚人得很。 莫少珩也去看了。 凡是功勛家族,適齡的年輕人,又可能沒有推舉資格的人,基本都來參加了。 這其實也是他們難得的機會。 所以,人數之眾,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 倉促,但又是北涼的一大盛事。 通過武舉,也涌現了不少黑馬。 好些貴族,本已經沒有了入仕的機會,也通過武舉展露了頭角。 莫少珩心道,這樣選出來的武勛,怎么也比推舉出來的多些真本事吧。 在莫少珩看來,貴族推舉制的本質,其實就是靠關系。 靠關系走上朝廷,不能說都是些無能之輩,但若說一個草包都沒有,莫少珩是不信的。 朝廷,似乎也變得有些不一樣了。 因為武舉取仕,涼京的秩序再次得到穩定。 似乎一切都在按照規律在進行著,明明發生了很多改變,但并沒有出任何的亂子。 冬日雖有寒意,但涼京的這個冬天卻不一般。 哪怕是在夜晚,也充滿了燈火的溫暖。 就是燈油消耗得著實快。 不過,它們帶來的價值卻不是幾盞燈油就能比得上的。 更何況,莫少珩準備大勢擴大黃豆的種植,燈油的消耗并不是問題。 莫少珩和趙棣,還有南一,也經常逛夜市。 只是他們每一次逛,聲勢就浩大了一些。 因為趙景澄等學生,非得來湊熱鬧。 小貨郎們,晚上也是不上班的,也會跟在后面,歡快到不行,明明他們就住在街道上的宿舍,燈火闌珊之景每晚都能看到。 莫少珩也是搖了搖頭,讓人抄了些豆子,一人放一把在兜里,邊逛邊吃豆子。 時間飛逝,東去春來。 莫少珩又開始留意春耕的事情了,因為今年,算是大規模擴大種植的第一年。 朝廷也十分關注春耕,因為他們得種棉花。 當然,除此之外,最讓朝廷,讓百姓,也讓莫少珩最激動的事情,運河修過來了。 站在涼京城的城墻上,都能看到一個個搭建的帳篷。 那帳篷連綿,又十分有規律,跟軍隊一樣。 是修建運河的洵州百姓。 整個涼京都震驚了。 雖然他們知道他們北涼在修運河,但真修到家門口的時候,還是一臉的不可置信。 有人遠遠的看著工地。 有人則是干脆跑去觀看。 除了那連綿的帳篷,后面還跟著一條十分寬敞的溝渠。 是運河。 激動,難以形容的激動。 一但引水,他們周圍的耕地,根本就不愁澆灌的水源的問題了。 以前,為了澆灌土地,可沒少和人發生爭執。 工地的工人也在感嘆,兩年前,他們來到這里的時候,他們還是衣不遮體的難民。 現在他們又來了,這一次卻是作為修建北涼唯一一條運河的功臣。 這條運河,是他們洵州百姓修建的。 燕王說,朝廷將這條運河命名為洵河,是為紀念他們洵州百姓為修這條運河的付出。 不僅僅如此,在洵河修建完畢之后,還會立碑,上面會記載他們洵洲百姓的貢獻,千秋萬世的流傳下去。 消息傳來的時候,不知道多少人哭了。 朝廷還記得他們。 修運河苦嗎? 雖然不再愁吃穿,也有少量的報酬,還有免稅的政策在,但還是苦的,每天都在風吹日曬呢,整整兩年了。 但,值得了。 而且,他們再路過涼京,在出來觀看他們的百姓面前,他們高傲地抬起來頭。 他們靠自己養活了自己,非是乞討和無度的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