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88)
書迷正在閱讀:神君爹爹:娘親是個滿級大佬、公主她拳頭硬了、南國枯木又逢春、刺撓、攤牌了!老劉家撿的女娃是錦鯉、茶藝長姐,反向帶娃[六零]、穿書后和王爺演戲保命、絕世醫妃、炮灰女和男戲子[穿書]、一篇追夫火葬場
本來是只教鎮北王府的人的,結果一群學生也來湊熱鬧。 一張戰報,點評要準,排名要服眾,人物訪談的對象要有足夠的影響力。 要是再有些有爭議的話題就更好了。 講座繼續。 你們先按照我的要求,先試試寫吧,誰寫得精彩,就采用誰的文案。 若是表現得好,正式提升為三街之戰的戰地記者。 前幾期可能還是得莫少珩來寫,但這些人要是有寫得精彩的部分,也可以直接采用。 莫少珩會將撰寫者的名字,也寫上去。 趙景澄整個過程都是縮著腦袋的,他現在實在太出名了,這個戰報這個戰報也太有意思了。 他要當戰地記者。 但他課業不是太好,怎么才能在這么多人中脫穎而出。 剛才莫少珩將戰報分成了好幾個板塊,每個人負責其中一個板塊就行。 戰場分析,他雖然自喻對規則十分的了解,但他最熟悉的卻只有當小兵的經驗,肯定不夠。 那些什么排名,得擅于觀察和總結,他屬于看熱鬧那種,吃瓜他行,但讓他做,可能就差了一點。 趙景澄眼睛直眨巴,也就剩下人物訪談了。 訪談一個足夠有影響力的人,要是話題有一定的爭議性就更好了。 趙景澄的眼睛滴溜溜地轉。 他這人啊,沒什么長處,但身為鎮西王府的小世子,有影響力的人物他還是認識一些的。 但要說最有影響力。 趙景澄吞了口口水,左右看了看,所有人都跟防賊一樣,都是競爭對手,守著自己心里的想法。 趙景澄裝模做樣地道,這可如何是好,我都還沒有想好怎么弄,你們呢? 才沒有人回答他,都在摩拳擦掌呢。 等眾人走出去,趙景澄撒腿就跑,那小胖腿倒騰得,愣是看不出來是一個小胖子。 莫少珩看得都一愣一愣的,這是不是有些興奮過頭了,看他的樣子,已經有了方案了? 莫少珩也沒管,反正是放手讓他們自由發揮。 趙景澄一回到鎮西王府,滿頭大汗。 儀王妃都嚇了一跳,這是怎么了? 只見趙景澄喊道,娘,我要面圣,我要給圣人做采訪。 儀王妃: 這孩子在胡言亂語些什么,面圣? 你一個小孩,你以為是走親戚串門呢,雖然說鎮西王的確是圣人的親兄弟,但圣人豈是普通親戚,說串門就串門的。 趙景澄,我見不到圣人我就當不成戰地記者。 我們家不是有一塊面圣的令牌嘛。 他爹見圣人,是不需要什么令牌的,所以這令牌如同虛設,但現在能用他身上啊。 第二日,莫少珩還在奇怪,怎么沒見到最愛湊熱鬧的趙景澄。 不過想了想,也許趙景澄今天特別乖,沒有逃課也說不定。 拋之腦后。 他在研究一個東西。 現在他的宣紙弄出來了,紙張的質量和現在北涼用的普通的紙張差不多,但成本不能同日而語。 紙張慢慢的有了。 但又出現了一個問題。 比如他的三街戰報,現在全是靠人抄謄。 戰報是不費錢,但是請人抄謄太費錢和費精力了。 也就是說,他每多賣一張戰報,反而還是虧的。 現在為了防止虧損,每天的戰報的數量其實還是限制得比較少,還達不到他想要的效果。 為了達到快速出版,又節省人力的效果,他得將活字印刷弄出來。 活字印刷看似簡單,但要印出沒有雜亂的字,也沒那么容易。 再說,雕刻字體還得反著雕,印出來的字才是正的。 莫少珩找來了匠師余叔,先得嘗試和確定雕版使用什么材料合適。 有木刻,有泥刻,各有各的好處,也有壞處。 同時,也讓燕王府的先生,先將北涼全部的字整理出來,每一個字都寫一遍,寫得要方正,像莫少珩以前的狂草就不合適了,每一個字的大小也必須統一。 期間,莫少珩還得去烏衣巷寫戰報,其實時間十分的緊。 至于他培養的戰地記者,正在努力。 比如,趙景澄。 他現在就站在了圣人面前,乖乖巧巧的。 儀王妃終是沒有犟過趙景澄,想了想,趙景澄也大了,入朝的事情也得提前準備著了,能見一見圣人也是好的。 本來趙景澄就是圣人的侄子,一年見一次圣人,誰也不能說他鎮西王府的不是。 圣人也是有趣地看著這個小侄子,都說天家無情,也對也不對,當忙于政務的時候,的確沒時間見這些子輩,自然就顯得有些絕情了。 圣人問道,聽說你是求著你母妃來的,可是有什么事?今日你就當是晚輩見長輩,無需拘束。 才說完,就見那小胖子抬起了腦袋,眼睛笑得只剩下一條縫,從手中拿出紙筆,扭著小屁股。 圣人,我是三街戰報的戰地記者趙景澄,請問,方便做一個專訪嗎? 圣人: 再說一遍? 第55章 圣人你登報紙上了 什么專訪? 什么記者? 圣人反應都慢了半拍,看著拿著紙和筆,一臉期待地看著他的趙景澄。 趙景澄的小胖臉都是朝前的,就像討糖吃的孩子。 圣人一笑,讓趙景澄坐了下來。 趙景澄將紙鋪在了桌子上,小屁股在凳子上扭來扭去的,然后開始了。 莫少珩給他們開了小灶,講過一個專訪先得從輕松的話題開始。 圣人,我這個人物訪談,就是問一些小問題。讓百姓了解我們北涼的圣人到底是怎樣的人。 比如,圣人,你喜歡甜食還是咸食? 圣人: 什么亂七八糟的問題。 不過難得清閑,有一句沒一句的答著,結果趙景澄還認真的記錄了起來。 但慢慢的,問題變得深入了起來。 圣人,你平時下朝后,都干些什么? 圣人,請你說說,前朝和本朝最大的區別在哪里? 為何前朝衰而本朝興? 趙景澄心道,得問一個有爭議性的話題嘛。 伺候在旁邊的老宮人,整個人都緊張了。 本朝是在推翻了前朝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才有了現在的趙氏皇族。 一向,對于這些問題,所有人都是避之而唯恐不及,畢竟這樣來的皇權,聽上去是有些不妥的。 當初北涼初建,可沒有現在這么太平,反黨猖獗到了不行,各地甚至都有聲援反黨的。 哪怕到了現在,都時常能聽到一些異動的消息,百姓經常有被鼓動的情況。 圣人也不知道為何,回答前面那些小問題,回答得順口了,竟然開口答了兩句。 圣人道,我北涼貧瘠,糧產不豐,百姓生活向來艱辛。 但,前朝皇室為了享樂,不斷增加賦稅,一年勝過一年。 賦稅重時,達到了十稅九,百姓苦不堪言。 而我北涼,哪怕賦稅最重的時候,也才十稅四。 這是在回到趙景澄剛才問的前朝和北涼的區別。 圣人也在感嘆,現在很多人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甚至是他,當時的年齡也很小。 但,他也看到了百姓遍地尸骸,路有凍尸,而皇室依舊歌舞升平之景。 百姓孱弱如乞,兵馬自然不豐,諸國踐踏若泥,我趙氏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北涼。 別看現在北涼依舊又窮又貧的樣子,但至少百姓能吃上一口飯了,能安心睡一個好覺了,要是前朝,那諸國的兵馬時刻窺伺,毫無國門可言。 這還是趙氏這么多年努力治理,才艱辛換來的。 前朝皇室糜爛,未將百姓置于心中。 而我北涼,奉行的則是民安而國定,只有百姓安定,北涼才會安定。 算是回答趙景澄的另外一個問題,為何前朝衰而本朝興。 圣人回答完,也是一愣,怎么就隨口答了起來? 一個毛頭小子,也不知道從哪里得來的問題,哪里懂這些。 哪怕是那些自喻正義的讀書人,都未必懂,不然也不會經常有復興前朝的消息傳來。 趙景澄的確不太懂,但他埋頭苦寫。 此時,莫少珩正在和趙棣在郊區外,為新的宣紙廠選址。 說實話,趙棣看到那些被制作出來的白凈的宣紙的時候,驚訝得都不知道說什么了。 以前的牛皮紙也就罷了,雖然產量高,成本低,但也僅僅只是用來做包裝。 用毛筆寫字的話,墨會暈開,將字浸成一團,也只有用刻章蓋上簡單的字樣,勉強能用。 但現在,眼前的宣紙 趙棣十分清楚,這樣的成本低廉,但和普通紙張已經沒有區別的宣紙出現,對所有的讀書人,對整個北涼會有怎樣影響,意味著什么。 莫少珩說道,我準備印一批《論語》。 嘖嘖,我那些小貨郎連個課本都沒有呢,怎么也得人手一本。 古有趙則平一本《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可見《論語》在古時讀書人心中所占的地位。 趙棣: 要是以前,有人說這話,每一個小貨郎人手一本《論語》,他估計都要認為,對方是不是也太天馬行空了,不是做不到,而是完全沒有意義,將書給更有意義的人不是更好。 但現在 他看到了宣紙,也看到過莫少珩的那個活字印刷。 書籍,或許真的將不再是什么昂貴的東西。 北涼,將發生難以想象的巨變。 莫少珩還在道,殿下,你要不要投資一點? 趙棣看了一眼莫少珩,答了一句,回去之后,我將府里的賬本給你。 投,為何不投,多開幾個宣紙作坊,富了自己又能強了北涼,何樂而不為。 莫少珩: 等回了涼京,莫少珩去了烏衣巷,今天的三街戰報還沒有寫呢。 一群學生已經等著了。 手上記錄的人物專訪遞交了上來。 寫得都挺有意思,還有人有模有樣采訪自己府里長輩的。 不錯。莫少珩答了一句。 然后,在接過其中一份專訪的時候,眼睛都不由得亮了。 有些驚訝地抬頭,正好看到趙景澄扭扭捏捏的樣子。 這小胖子,好強的業務能力。 讓采訪一個有影響能力的人物,他還真 說實話,要見圣人,莫少珩都知道其中的難度,但趙景澄做到了,無論趙景澄用的什么方法,但他做到了。 非但如此,他提的問題,還非常的犀利。 值得夸獎,非常不錯,是一個合格的新聞人。 其他學生不服氣了,為什么只夸趙景澄? 伸長了腦袋,往趙景澄遞交的筆錄上一看。 一個個張大了嘴巴,鴉雀無聲。 都都專訪到圣人那里去了? 媽呀,趙景澄吃了什么熊心豹子膽了吧,他怎么想到的啊。 趙景澄驕傲得跟一只小公雞一樣。 莫少珩說道,作為新聞人,我們要有捕捉新聞的敏感度,在新聞真實的前提下,緊抓熱點,時事,趙景澄專訪提的這兩個問題就不錯。 今日的三街戰報,就采用趙景澄的這篇報道。 莫少珩將趙景澄的內容整理了一下。 最后在這篇報道的最后,加上了一句,記者趙景澄采訪撰寫。 也實現了莫少珩一開始的承若,趙景澄正式成為三街戰報的記者。 當然,還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算是具有鼓勵意義。 趙景澄激動了。 其他學生更加激動,他們也要。 莫少珩一笑,還給這些學生講了講一些笑話,比如新聞人就堪比最出色的刺客一樣,為了獲取一手的咨詢,什么晝夜潛伏,什么不畏艱險手段施盡。 不畏暴力,不具強權,為百姓發聲,為世間正道發聲。 莫少珩口中的新聞人,簡直偉大光榮到了極點,是身賦使命的職業。 是天職。 說得一個個學生,都快找不到北了。 莫少珩其實就當笑話在講,只是他賦予的新聞人的意義,卻深深印在了這些小腦袋瓜里面。 產生的影響,是莫少珩也完全沒有想到的,到時,他都有種想要自抽巴掌的沖動。 莫少珩說道,繼續努力。 一個個學生抓緊了小手掌。 他們也要搞大新聞,他們也要不畏強權,為百姓為世間正道說出真實的聲音。 莫少珩將稿子讓人拿去印刷,然后就去忙其他事情了。 而一群學生,眼睛滴溜溜地轉,也去搞他們的大新聞了,只是大新聞哪里有那么容易,絞盡腦子的在那想辦法。 傍晚,同樣是在三街之戰結束后,一份用細線綁起來的三街戰報如時到來。 只是,正看到報上的內容的時候,差點沒有拿穩。 然后又趕緊將戰報抓得緊緊的,就像將它掉在了地上,都是什么大罪一樣。 小貨郎們,也舉著戰報,叫賣了起來,賣報賣報,圣人親自點評北涼建業之艱辛 鴉雀無聲。 然后是集體的倒抽了一口涼氣。 該不會該不會今日的人物訪談,是訪問的圣人吧? 吞了一口口水。 聲音都有些哆嗦,小貨郎,來來一份報紙。 拿著買來的報紙,手都是哆嗦的。 特別是看到人物專訪板塊時,圣人那些答復,如聞圣訓。 愣是有人將戰報舉過了頭頂。 然后才敢仔細看內容。 一開始,圣人的喜好啊,日常啊什么的,也看得讓人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