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41)
書迷正在閱讀:神君爹爹:娘親是個滿級大佬、公主她拳頭硬了、南國枯木又逢春、刺撓、攤牌了!老劉家撿的女娃是錦鯉、茶藝長姐,反向帶娃[六零]、穿書后和王爺演戲保命、絕世醫妃、炮灰女和男戲子[穿書]、一篇追夫火葬場
都是獨一無二,又是大眾都消費得起的食品,按理生意應該十分火爆才對。 嘆了一口氣,先支棱起來吧,有備無患。 等那些人肯走進他烏衣巷的時候,烏衣巷的改變肯定會讓人大吃一驚。 吃完面,天色也不早了。 明天一定要來國子監授課啊。 都是當先生的人了,怎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莫少珩差點笑了出來。 你們一群不愛讀書的學生這樣子,你們家里知道嗎?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你們多愛學習。 莫少珩點了點頭,他這四門助教的官職是圣人親點的,前面是因為得解決和東唐交易的事情,不得不外出,現在倒是不能怠慢的。 南一看得直搖頭,少師在南離的那些學生,也沒見這么粘人。 結果他這話一出,就被懟了回來,你當然不粘人,你天天就跟在身邊。 哪哪都帶著你,好像就你是學生,我們不是一樣? 南一: 直接扒拉了一下手上的琴弦。 有模有樣的,他現在能扒拉出最簡單的調子了。 一群少年。 一會看看抱琴而立的莫少珩,一會看看也抱著琴跟在莫少珩身后的南一。 再看看他們自己。 好像別人的確更像學生一點。 不不就是也有一張琴。嘴巴死硬。 南一:我這古琴名寒徹,可不是普通琴,北涼前朝,有一個寒門書生,靠著自己的努力,以八十古稀之年成了丞相,名動天下,后來他的友人送了他一張琴,他為紀念他以前的寒窗苦讀和艱苦磨礪,將琴取名為寒徹, 以激勵后者,需經一番寒徹骨,平生方能有始終。 一群少年: 不不就是有個故事。 他們好歹也是最頂級的貴族,他們家沒有琴一樣,好吧,好些還真沒有,除非是琴師大家,還真沒有收藏古琴的愛好。 莫少珩原本以為這些少年還要糾纏一番,結果一個個看了一會兒南一,然后掉頭就跑。 莫少珩: 莫少珩帶著人回到鎮北王府,宮里傳旨的公公也剛好到。 圣人浩德,德佑天下,今有鎮北王府世子偶經北海 這是他發現新的制鹽之法,朝廷的封賞下來了,他也不意外,只是沒想到這么快,甚至就在當天,可見圣人對此事的重視。 即日,晉升國子監文學博士,教導萬方 賜,殿上諫議郎之職。 莫少珩仔細聽著,由四門助教升了文學博士,他這四門助教事實上也就當了一天,升得蠻快。 這其實也就是個教書育人的官職,于北涼朝廷的影響并不大。 關鍵在后面,四品的殿上諫議郎,四品的官銜不算低了。。 諫議郎的數量其實很多,但能上金殿的卻不多。 也就是說,他以后有了在朝廷上發聲的機會了。 看似簡單,但到了關鍵時候卻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比如他現在,雖然是鎮北王府的世子,但想要面圣,呵,可沒那么簡單。 北涼有鎮北,鎮南,鎮東,鎮西四大擁有軍權的王府,當然鎮北王府現在的軍權可以忽略不計,再加上各種各樣皇室王爺的府邸,各府的世子那數目簡直數都不數不過來,哪怕是世子,也沒有說一聲想見圣人就能見得到的。 就像他以前都被養在宮里的時候,一天跟著各位皇子廝混,不也沒見著圣人的面。 諫議郎錄屬于諫議院,頂頭上司剛好是莫少珩的老師上議大夫范寇。 只是上次他給他的老師挖了一個坑之后,范寇定是會給他一些特殊待遇的。 貴族任職諫議郎一向是一個十分微妙的事情,它就像在向所有人告示,從今以后,你已經在圣人眼皮子底下了,要么平步青云,要么泯滅于眾。 能得到圣人的關注,在北涼下至寒門上至貴族,哪一個不羨慕著。 傳旨的老宮人道,世子當真是洪福齊天。 誰能想到,出去游山玩水都能震動北涼。 老宮人是長久侍奉在陛下身邊的,不由得打趣了一句,老奴替陛下傳旨,還從來沒有同一個府邸來得這么勤的。 莫少珩也笑了,焉知禍福啊。 這么長時間沒回來,自然要去看看祖母和永安夫人。 這一去,倒是見到了一個不算意外的意外。 祖母被人扶著,竟然能自己行走了。 莫少珩離開的時候,就給祖母換了一個調理的藥方,煎熬起來倒也不麻煩。 現在看來,開始見效了。 永安夫人也高興得滿臉都是笑容,看這涼京的人以后還敢不敢說三道四。 祖母斥了一句,別讓外人聽了去,不然還以為我們鎮北王府攜功自重。 古時候就是這樣,再大的功勞你都得謙虛感恩的承接天恩,哪有說三道四的權力。 不過心里也在想,要是涼京的百姓都吃上了便宜又好的鹽,還在背后詆毀人,怕真是沒臉沒皮到了極點。 鹽比莫少珩獻絲綢或獻棉的影響還大,畢竟絲綢和棉暫時看不到效果,而鹽立竿見影,影響的還是所有百姓的民生,最貼近生活。 煮海熬波,一但開始,鹽就能很快的大量生產。 第二日。 關于莫少珩無意間發現新鹽工藝的消息已經開始傳了起來。 不過具體的的內容卻不知道,一時間也沒有掀起多大的浪花。 莫少珩今日是要上朝的。 像他這樣不大不小的諫議郎,只需要上一周一次的大朝會,小朝會就沒他的事了。 穿上諫議郎的官服,看上去還有模有樣。 標準的一個英俊的北涼官員。 南一在旁邊嘀咕,少師怎么穿什么衣服都好看,我以前以為絲綢好,沒想到少師穿這樣的衣服也不差。 莫少珩一笑。 布料的確分好壞,但穿得好不好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說了一句,我今日要去上朝,你是在家練琴還是去烏衣巷看比賽? 南一:我帶著琴去烏衣巷,邊練琴邊看比賽。 莫少珩點了點頭,吩咐了一聲出門多帶些鷹衛。 南一身份特殊,走到哪都得有大量的人護衛著。 今日上朝,莫少珩專門早了一些,也算一個新晉官員的禮貌。 他很謙遜的,真的。 一身官袍,抱琴站在殿外。 陸陸續續來的官員不免都多看了一眼。 當真是一幅獨特的風景。 莫少珩本是想打個招呼的,但環視一圈,除了燕王趙棣,他的老師范寇,還有幾個前幾次在殿上找過他麻煩的,其他都不認識。 這官當得,同朝的同僚都不認識幾個,人際關系也太差了一點。 也不好唐突上前,干脆跑去范寇那見禮。 范寇也不好說什么,只是點了點頭,問了一句,聽說你帶著我那孫兒范慎逃課? 莫少珩: 一針就見血。 莫少珩趕緊冠冕堂皇了兩句,逃了。 然后跑去找燕王。 趙棣好啊,雖然話少,但他不懟人不是。 莫少珩偷偷地問,圣人給我升了官,你那里有什么獎勵沒有? 新制鹽工藝雖然是莫少珩發現的,但趙棣也功不可沒。 趙棣答道,販鹽。 莫少珩眼睛都亮了,負責替朝廷賣官鹽? 這個好,莫少珩接口就道,在我烏衣巷安排一個官鹽鋪子。 趙棣看向莫少珩,這是明目張膽地讓他以公濟私? 莫少珩臉不紅氣不喘,除了東市西市,現在就我那人流最多。 人人都需要的鹽,當然是設置在人多的地方。 官鹽鋪子是有限的,其他人又不許私賣鹽,所以一個鹽鋪子負責好大一片區域,這樣的話就不愁沒人進他的烏衣巷,除非他們非得跑特別遠的鹽鋪子去買。 莫少珩本以為還得磨一磨,沒想到趙棣直接恩了一聲。 莫少珩一愣,趙棣也挺好說話的嘛。 這時已經有通傳的公公前來宣諸官入殿了。 今日朝議,無外乎還是圍繞水利,鹽,洵州,還有一些其他問題。 運河修建在莫少珩離開的這大半個月已經開始了。 所謂開始,并不是說已經開始修了,而是開始招工了。 今日是大朝會,負責運河修建的趙嵐需要述職。 趙嵐上前,稟圣人,工部已經在擬定修建的章程和計算費用,禮部已經準備好祭天儀式,戶部戶部的招工也正在正常進行中 這樣大的事情,他自然不敢怠慢,兢兢業業,不敢出半點差錯。 但在說到戶部招工的時候卻猶豫了一下。 戶部尚書看了一眼趙嵐,眉頭皺了起來。 有以工代賑,又有免稅制,的確也招到了一部分。 但遠遠不夠,而且據他所知,問題還不小。 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在難民中開始瘋傳,興修水利這一提議是莫少珩提出來的。 別看這樣小的一個消息,但卻在難民中炸了鍋。 莫少珩要修水利了,要千古留名了,而且還是用他們洵州難民來成就他的名聲。 憑什么? 將他們害得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后,還要踩在他們身上來搏取這千古美名? 沒有這樣的道理。 加上莫少珩先前在他們面前游山玩水的一幕,到現在都讓他們心緒難平。 所以除了招收到的一小部分人,其他大部分人都是抵觸的。 甚至因為趙嵐心中急迫,在招工的時候多少有些急躁,造成了不少反抗和沖突。 這些可不都是小問題。 戶部尚書也理解趙嵐說招工一切正常,是想慢慢解決問題。 但他有沒有想過,一但解決不了,甚至難民的反抗再激烈一點,就會引起民亂 這樣的后果他戶部擔不起這個責任。 太子不該沒跟他商量就這么若無其事的述職。 正要說話,這時,趙棣站了出來。 稟圣人,近日涼京城外,有難民不滿招工事宜,多有聚眾鬧事。 說得很簡潔,但卻和趙嵐的招工一切正常恰巧相反。 整個金殿都安靜了。 太子趙嵐說招工一切正常,而燕王說有難民不滿招工,聚眾鬧事? 戶部尚書都驚訝了一下,他雖然知道有不少難民心有不滿,但聚眾鬧事? 趙嵐直接冷哼了一聲,燕王才回涼京,怕是對具體情況了解得還不清楚。 自古興修水利,百姓心中都會有勞民傷財,強迫修建的想法,遇到些許反抗和困難也是理所當然。 在趙嵐看來,朝廷已經給了洵州難民諸多好處,他們暫時反抗,但真到了不修運河他們就無法獲得救濟的糧食,到時肯定就會妥協,他只需要一點點時間就能擺平此事。 莫少珩看得津津有味,他原本以為他今日就是來點卯就完事,沒想到能看到這么精彩的一幕。 趙棣說了一句,僅僅是些許反抗? 說完竟然沒在說話。 莫少珩都有些莫名其妙,發難的話要將對方往死里打啊,打蛇打七寸,不死也要讓對方殘。 眾人也以為這是燕王和太子之間的日常較量,若真有什么大問題,太子還真敢隱瞞不報不成。 這是影響北涼千秋的大事,一個不謹慎,那個因為興修水利而亡國的前前朝,就是前車之鑒。 圣人對此事的重視,也容不得出半點差錯。 正在這時,突然有小碎步跑了進來,打斷了朝議。 稟圣人,風向官梁讓,有要事面見圣人。 眾人一愣,涼京風向官梁讓? 涼京是發生了什么大事了嗎?都等不到下朝,現在就要來稟告。 宣。上面傳來圣人威嚴的聲音。 梁讓走了進來,不卑不吭,稟圣人,涼京城外,難民在城門之下喧嘩,似有民亂之嫌。 涼京衛左都衛袁付已經帶人前去調諧,目前情況不明。 已經鬧到城門下了? 有人趕緊出列,鬧事之人有多少? 梁讓答道,百余。 眾人松了一口氣,難怪只說是有民亂之嫌疑,百人還構不成民亂。 當然這種事情可大可小,畢竟民亂,就代表著圣人無德,逼得百姓走投無路反抗,對圣人的名聲可不好。 不過,眾人一會看看燕王,一會看看太子,表情就有些微妙了。 莫少珩也在看著趙棣,這樣也錘不死趙嵐啊,最多讓對方惡心得要死。 這時,小碎步又從殿外傳了進來。稟圣人,風向官余知曉,有要事面見圣人。 整個金殿鴉雀無聲。 似嗅到了一股不與尋常來的氣息。 第35章 他搭起了帳篷 不過前后一盞茶的功夫,竟然有兩個風向官入了金殿打斷朝議。 莫少珩都不由得看向了趙棣,不過趙棣一點反應都沒有,看上去和他沒有任何關系的樣子。 風向官余知曉從殿外走了進來。 稟圣人,涼京城外,難民不滿修建運河招工之事在城門之下喧嘩,數量已過三百之數。 嘶! 三百,已經達到了民亂的標準了。 明明剛才的消息還是僅有百余。 民亂可不是一個好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那是對圣人的問責。 招工的條件的確苛刻了一些,工錢少得可憐,但無論是以工代賑,還是以工代稅,都是現在最好的解決方式。 難民不僅不用餓肚子,還能賺一些好處。 這種特殊的時期,處理得當,難民應該心存感激才對,這是圣人的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