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頁
書迷正在閱讀:頂流夫婦貌合神離、女將、柯學驗尸官、白天冷冰冰的指揮官晚上在我懷里哭唧唧、海島情書、公府嬌娘[重生]、一夢光遇、病嬌暴君他白天冷冰冰晚上要親親、明日方舟:這破船今天就得沉、和死對頭互穿后
“我不知道你是哪一種人,但我要你記得三個字?!痹翆θ~瑤枝說道:“致良知?!?/br> 這三個字砸在心上,讓葉瑤枝在感覺肩膀沉甸甸的同時,胸內的氣氛又豁然開朗。 她再次恭敬的向元屏行禮:“學生多謝夫子教導?!?/br> 第一七一章 葉瑤枝與楊蔓蔓拜別元屏大學士,離開桂舟學堂的消息傳出后,在知悉內情的人當中引起了一陣動蕩。 一些人笑話葉瑤枝:“目無全牛,她遲早會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價?!?/br> 有心人跑到楊蔓蔓的家人面前編排葉瑤枝的不是:“楊大人若是放任自家姑娘跟著那個見識短淺的小姑娘,只怕會帶壞了您家的孩子,好端端的一個苗子,就要被毀在別人手里了?!?/br> 得知這個消息的清瑩郡主秦紅葉只覺得解氣:“她們一定是被元屏大學士趕出趕出桂舟學府的!真是活該!鄉下來的東西,就是上不了臺面?!?/br> 到處都是唱衰葉瑤枝和楊蔓蔓的聲音。 顧忌著楊蔓蔓身后的勢力,那些因為自己天資不足又不肯努力鉆研,一輩子汲汲營營卻還是一事無成的家伙們把他們用閑言碎語攻擊的矛頭指向了葉瑤枝。 可惜的是任憑他們使完全身的力氣,他們為了影響葉瑤枝的心態而編排她的那些話,一個字都沒有傳到葉瑤枝的耳朵里。 葉瑤枝在桂舟學堂上的發言,自然也傳到了皇帝楚壤的耳朵里。 看過了錦衣衛們的記錄的卷軸,楚壤自然是換來了自己的左右大臣。 “你們自己看吧?!?/br> 葉瑤枝的一番發言,殃及池魚,讓朝堂上下都挨了楚壤的一頓訓斥。 太學府首當其沖,因為這些年以來,參加工舉的人數總是少于文舉和武舉的學子,這就是他們辦事不利了。 葉瑤枝在對元屏的發言中提到的那些觀點,都需要專業程度高的人才去完成。 楚壤對左右大臣表示:“我們大政需要文采斐然,能寫出詩詞樂章的文學天才,也需要葉瑤枝提出的專精一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傳道受業的技術型人才?!?/br> 這是楚壤對太學府和六部的要求,至于他們怎么去培養官員,教育人才,那就是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了,楚壤只看結果。 如今傅空山這個“牽線搭橋”的人前往徽月城辦事,楚壤無法直接與葉瑤枝和楊蔓蔓接觸,便叫來了自己的小兒子楚芝蘭。 “楚芝蘭”這個名字聽起來雖然有幾分女孩子的味道,但的的確確是大政帝國當今四皇子的大名。 只因他年少時體弱多病,大政國師卜卦問天,其命剛硬易折,需要一個柔和偏陰的名字來中和。 作為父親的楚壤當然要為自己的孩子找一個好名字,心思一轉,便想到了《孔子家語在厄》當中的記載:“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br> 這是楚壤身為一名父親,對自己孩子的祝福與期望。 楚壤與自己的皇后共有四個孩子,每一個孩子的名字,都寄托著他們對孩子的祝福與期盼。 “可憐天下父母心”,無論是天家,還是尋常百姓家,都是一樣的。 四皇子楚芝蘭如今已經順利長大,邁過了十八歲的年紀,玉樹亭亭,翩翩公子。 或許是名字偏于陰的緣故,楚芝蘭自幼面容姣好,頗有女相,但正如國師所言“四皇子命中剛硬”,他的氣度和舉止都不陰柔,而是一位中正柔和的佳公子,絕不會讓人誤認為是女子。 楚壤看著自己的孩子不經感嘆:“幸好,小芝蘭是我的孩子?!?/br> 這幅容貌,若是生在一個尋常人的身上,未必是一件好事,畢竟這世上覬覦美色,又心懷惡意之徒不在少數。而他是一國之君,大政帝國是天底下最強盛的國家,自己能夠護住孩子們平安長大。 對于自己的每一個孩子,楚壤都是一視同仁的重視教育,也重視對他們的歷練,他不是一個不懂得“放權”的領導者,當然清楚孩子們只有磨礪后才能成長。 如今老大、老二、老三都有了自己的事業,只差剛成年的老四暫時還沒有事情做,楚壤便想著讓他去接觸葉瑤枝和楊蔓蔓,親眼看看大政帝國的少年天才們為人究竟如何。 接到任務的楚芝蘭內心一驚,思索了片刻之后明白過來,這是父皇有意要培養自己。在自己的jiejie和兄長們成年之后,楚壤也會有意讓他們與朝中之人結交,這是為了培養他們的御下的能力。 “葉瑤枝、楊蔓蔓?”楚芝蘭在心里默念著這兩個名字,并沒有因為葉瑤枝和楊蔓蔓現在只是一個秀才就看輕了他們。 身為大政帝國的四皇子,楚芝蘭對朝中的要事還是比較了解的。他非常的清楚,受到父皇看中的“活字印刷術”就是由這兩個女孩子復原出來的,僅憑這一項,她們就注定前途無量。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她們并不是只有活字印刷術這一項功績。 由文翰侯府的小侯爺傅空山帶回的皮影戲花燈,錦衣衛指揮使方知味帶回來的藍孔雀風箏,無一不在說明這兩人擁有的極高天賦。 楚芝蘭也打聽過,楊蔓蔓是楊家的孩子,她的父親和姑媽都是舉足輕重的朝中要員,可以說是出身豪門,且為書香門第。 如果說楊蔓蔓能一次就考上秀才還不足為奇,那么知道了葉瑤枝的過往之后再看她一年考上秀才的“戰績”,就不得不讓人發出一聲驚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