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進了籠子的犯人只能站著,被太陽暴曬,很多人生生站死,其中就包括秋如蘭的年邁的祖父母。 秋如蘭母親貌美,在牢獄中受獄卒侮辱,觸柱而死。 秋如蘭父親咒罵縣令昏官酷吏,被活活打死。 一家只剩下秋如蘭一個懵懵懂懂的孩子,自然守不住家產,還差點被黑心親戚偷偷溺死在河中,幸得一對好心的老夫婦相救。 這對老夫婦靠捕魚為生,膝下無子,從河里撿了秋如蘭,見她生得可愛,心里喜歡,便留下來認做養女。 秋如蘭長到十三歲,便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她乖巧又孝順,心靈手巧,上門求親的人家絡繹不絕。 養父母心想肥水不流外人田。 他們有個侄兒比秋如蘭年長三歲,在一家賣文房四寶的大鋪子里做伙計。 侄兒相貌端正,人也勤快聰明,還會讀書識字,沒有不良嗜好,很得掌柜欣賞,前途光明。 最重要的是他們這孩子可以說一起長大,青梅竹馬,感情自然比旁人更加親厚。 少年極為喜愛自己的小未婚妻,定親之后待她更是十二分的用心。 教她讀書識字,有什么好吃好玩的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她。 怕她悶久了,沐休日一定會帶她四處玩耍,看城內城外的風景。 不難想象,若是成了親,二人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幸福和美。 這大概是秋如蘭人生中,記憶最深刻,最純粹,最美好,也最幸福滿足的一段回憶。 此后再也沒有過。 少年死了。 第36章 店里的另一個伙計妒恨他被掌柜賞識,不滿日積月累,在看到少年和未婚妻親密談笑的一幕后,惡意一瞬間達到頂峰,買了□□下在少年的茶水中。 之后又嫁禍給在場的秋如蘭。 他黑口白牙,死咬著秋如蘭,誣陷秋如蘭勾引他,與他合謀害死少年。 審案子的官員以貌取人,認為貌美的女人必然不安于室,骨子里便是水性楊花之人。 雖證據不足,可有伙計口供在,又無其他目擊者,便判了秋如蘭有罪,打入賤籍。 養父母申冤無門,救女心切,聽人講可以到京中找大官告狀,連夜搖船出發,結果遇上狂風暴雨,船翻人亡無人知。 秋如蘭輾轉入了教坊司,一直以為養父母還活著,自知此生大概無法脫身,便悄悄攢錢,想辦法托人交給養父母。 那人按照秋如蘭提供的信息,沒找到她的養父母,昧下銀錢,轉頭告訴秋如蘭錢已經送到。 之后幾年,此人假借秋如蘭養父母名義,找各種各樣的借口問她要錢,一直到秋如蘭憑劍舞和姿容成為教坊司最具名氣的淸倌,遇到當朝宰相之子賀元卿。 賀元卿或許是真的被秋如蘭吸引,憐惜她命運坎坷,待她非常溫柔體貼。 揭露了那人的真面目,還替秋如蘭查清了她養父母已死的真相,并打撈到二老的尸體安葬。 只是最后一條,便足以令秋如蘭視賀元卿為恩人,愿意傾盡所有報答他。 之后賀元卿被賜婚,他懷著復雜的心情來見秋如蘭,沒料到得到的卻是秋如蘭的真心祝福。 賀元卿面色陰沉拂袖而去,此后很長一段時間未在踏足過教坊司。 直到成婚當日他與安平圓房被打。 賀元卿避人耳目,讓心腹安排,把秋如蘭帶到一座畫舫上,借著酒意強要了她。 事后又似乎愧疚的抱著傷痕累累的秋如蘭安撫,柔情蜜意,說心悅于她,情難自禁,語氣中放下了驕傲,脆弱又疲憊的求她原諒。 秋如蘭并不怨恨,賀元卿想要什么她都愿意給。 不是因為愛慕,而是恩情。 賀元卿卻沒有看清這一點,他對秋如蘭的確有幾分真心的喜歡,理所當然的把秋如蘭的柔弱和順從當成了死心塌地的愛。 后來被安平弄到身邊,故意羞辱折騰,甚至親耳聽著賀元卿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低賤到塵埃,秋如蘭也不恨。 不恨賀元卿,也不怨安平公主。 她能理解安平公主的心情,因為她也真心實意的愛過一個人。 宮變那日,秋如蘭被賀元卿的人秘密送出城,藏在了一座莊子上。 直至塵埃落定,聽到安平公主已死的消息,秋如蘭才知道發生了什么。 賀元卿從龍有功,成為朝中炙手可熱的權臣。 他光明正大的把秋如蘭接到身邊,肆無忌憚的給她所有寵愛,整個京城都知道賀大人有個出身教坊的心頭好。 然后便有了風言風語。 多數是對秋如蘭的中傷。 賀元卿生性多疑,聽得多了,便起了猜忌之心,懷疑秋如蘭跟了自己之前就已不是清白之身。 那日畫舫強要她雖然出了血,未嘗不是他過于粗暴所致。 賀元卿占有欲極強,絕不能忍受自己的女人被別人碰過,只要想到有這種可能他就發自心底的厭惡,待秋如蘭一日比一日冷淡。 安平已死,賀元卿不再是駙馬。 他不可能讓一個賤籍出身的女人做自己的正室,在對秋如蘭起了嫌隙后,沒多久便娶了另一位皇室女為正妻。 新夫人知道秋如蘭的存在,知道她至今無名無分還驚訝了一陣,委婉的問了賀元卿的意思,要不要給她一個名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