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玄 第162節
再者,羊琦等作為家族繼承人,出戰必有家臣跟隨。這些家臣不說身經百戰,身上的戰功也會不少。在戰場上,勇武不可缺,經驗同樣不能少。從他們身上,新軍將領能學到很多,對今后大有裨益。 郅玄送出回信,馬上召見粟虎羊皓等人,同對方說明自己的安排。做好事要留名,既然是要和大氏族處好關系,自然要讓對方知道自己都做了什么。 如果他給粟虎等人賞賜,對方未必會放在心上。提拔各家的年青子弟則不然。再是龍精虎猛也終有老去的一日,家族要傳承壯大,繼任者極為重要。 粟虎領中軍,羊皓欒會領下軍,他們的兒子可以隨軍作戰,卻難免被父輩的光環籠罩,不立大功難以出頭。 奉旨加入新軍就完全不同。 新軍成立之后未經大戰,全軍上下未現崢嶸。這次同東梁國開戰,是新軍在中都城和諸侯國前首次亮相,意義非同小可。 軍中沒有大將,也沒有戰功彪炳的氏族家主,從上到下都很年輕。 這就意味著機會! 新軍由郅玄一手打造,走上戰場必要立功,無論野外布陣還是攻城,肯定會安排為先鋒。 沖鋒在前的確危險,可危險卻伴隨著機遇,代表更多獲取戰功的機會。如果家族子弟能隨新軍出戰,好處有多少,在場眾人都是一清二楚。 “謝君上!” 羊琦由郅玄親自點名,調入新軍板上釘釘,羊皓此刻穩如泰山。 粟虎、范緒和欒會都不愿錯失良機,紛紛上言,請將自己的兒子調入新軍,為國君沖鋒陷陣。 郅玄欣然應允。 事不患寡而患不均。 羊氏子弟受到重用,粟氏、范氏和欒氏同樣不能冷落。 為感謝郅玄,粟虎等人主動提出,各家會派一批精銳加入新軍,隨新軍一同作戰,戰后再各自調回。 “武器、甲胄和糧草臣等自備?!?/br> 郅玄搖頭表示無需如此,調入新軍就是新軍成員,哪怕只是暫時,此類物資也該由他提供。 粟虎等人堅辭不受。 “君上厚恩,臣等心領,然規矩不能破?!?/br> 郅玄堅持要給,卿們堅決不收,你來我往拉鋸半個時辰,都沒打算讓步。實在沒辦法,雙方只能妥協,人由各家出,物資郅玄出一半。 “君上仁厚!”粟虎等人拱手道。 郅玄心累。 送東西送得如此困難,他還是第一次體驗。 各家子弟加入新軍的事情談完,話題順勢轉向國戰。 春耕已經結束,夏種仍在繼續。 按照諸侯國的傳統,國戰大多安排在秋收后,畢竟糧食是重中之重。壯年都被拉上戰場,田間缺少勞動力,很容易出現問題。 如今的西原國沒有這樣的困擾。 改進的農具大大節省人力,從草原送來的奴隸也能填補人手空缺,無需擔心國戰開啟之后田間無人勞作,以致于損失整年的糧食。 此外,郅玄和卿大夫們早有準備,從去年開始就派遣商隊,從別國大批收購糧食和牛羊。 依照廚發明的辦法,牛羊宰殺后被制成耐儲存的rou干,糧食也被妥善保管,足夠供應大軍所需。 最開始,氏族們沒想到從國外收糧,都準備從封地征收或是由參戰的人員自備。 國家開戰,士兵自己準備武器干糧,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卻是諸侯國的傳統。 西原國國力強盛,國君和領軍的氏族會提前準備部分物資,例如武器甲胄,在征戰中分給士兵。實力差一些的諸侯國,東西全要士兵自備,有的甚至連箭桿都不發。 得知氏族們要征糧,郅玄攔住眾人,在朝堂上道出早就準備好的計劃。 糧食不夠吃無需在國內征收,可以從別國購買。商隊全都安排好,需要多少記錄下來,隨時可以出發。 各國氏族都會儲糧,區別在于量大還是量少。給出足夠的價格,郅玄不認為對方會不動心。 西都城內商業繁榮,商坊內人來人往。郅地新城更是邊地貿易中心,可謂是遠近聞名??梢娢髟瓏浳锏氖軞g迎程度。以貨易糧,給出少部分讓利,運送貨物的商隊必暢通無阻,甚至會成為各家的座上賓。 郅玄的計劃是廣撒網多捕魚。 為免引起對方戒心,也避免給別國造成動蕩,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商隊每次交易的糧食數量限制在一定范圍,交易對象不做限制。 單筆生意不多,多做幾筆就能積少成多。 “如此收糧,則國內糧食不缺?!?/br> 聽完郅玄的整個計劃,卿大夫們都是瞠目結舌,仿佛打開新世界大門。 原來事情還能這樣? 仔細想一想,的確是個相當好的辦法。 之前沒人實踐,或許不是沒想到,而是不具備條件。 能讓各國氏族趨之若鶩的商品少之又少。迄今為止,僅有郅玄能夠拿出來,還可以大批量提供。 經此一事,卿大夫對郅玄無不佩服,對年輕的國君也生出幾分忌憚。部分人甚至覺得郅玄早就在謀算東梁國,發展商業也是其中一環。 “算無遺漏,歷代先君少有能匹敵者!” 以諸侯國的政治形態而言,被氏族忌憚不算是件壞事。郅玄發現以后也就聽之任之,沒有設法扭轉形象,更沒開口解釋,任由眾人自行發散。 心機深沉,未雨綢繆,走一步看三步,套在國君身上,簡直就是明君光環。 提前謀算東梁國發散到他記仇,說他要雪先君之恥也沒什么不對。 一個記仇的國君令人提心,一個記仇還能報仇的國君就象征著恐怖。 郅玄起初只想給東梁國一個教訓,連本帶利收些好處。不想戰爭還沒開始,事情的發展就出現偏差。 西原國發起國戰是正義的,是對東梁國的不義進行回擊。身為國君的郅玄卻形象大變樣,從一個有為上進的青年向老謀深算轉變。 目前國戰未啟,關于國君的真性情僅在西原國上層流傳。等到戰爭開始,消息大面積擴散,郅玄的風評如何,他本人更是無法控制。 聽著粟虎等人的戰備情況,迎上對方若有所思的眼神,郅玄很是無奈,卻也要端正表情,繼續做高深莫測狀。 演戲也要演到底。 讓人忌憚好過不被放在眼里。 在郅玄和卿大夫的共同努力下,西原國這部戰爭機器正轟隆隆開啟,目標鎖定東梁國,時機一到就會猛沖先前,碾碎所有攔路之敵。 與此同時,北安國朝堂上,歸來的趙顥當眾表示,他接受庸國人投誠。 庸侯和庸國氏族都在北都城,聽聞消息無不大驚失色。 “怎能如此!” 他們托庇北安侯保護,日思夜想有朝一日能返回國內,重懲叛亂之人。不料事情尚無眉目,北安國的公子顥,堂堂六卿之一,竟然要接受庸國人投誠?! 庸侯不只惶恐,更加憤怒。 在人王下旨之后,他以為麻煩能夠解決,必要時還打算借北安國的兵力對國人進行壓制。 萬萬沒想到,趙顥竟會做出此舉! “君上,這該如何是好?” 庸國氏族深知公子顥的能力,知道他向來說一不二。當眾表態接受投誠就一定不會反悔。 他們逃出國都,依靠北安國才能保存體面。不想這份虛假的體面即將被撕碎,還是被公子顥,北安侯的親生兒子! 朝堂上,群臣對趙顥的決定議論紛紛,不贊同的氏族當場質疑,并提出會惹怒中都城。 趙顥耐心聽對方說完,才道:“我只收投誠之人,不占庸國之地,中都城何來問責?” 殿內頓時一靜。 “公子不收庸土?”有卿大夫反應極快,立即抓住趙顥話中要點。 “然?!壁w顥頷首。 這是郅玄提出的辦法。 中都城不愿坐視庸滅國,那就不滅。土地留著,國都留著,誰能言是滅國。 至于庸人,自己身上長腿,愿意去哪就去哪,沒有強行限制他們居于何處的道理。 氏族不高興就轉投他國,有的直奔向中都城,人王同樣高高興興接納。沒道理換成國人和庶人就不行。 不許庸人離開,先把投奔中都城的氏族趕出來。 人王會這么做嗎? 當然不能。 不滅國只移民,郅玄明擺著鉆空子,卻沒人能挑出他的理來。 草原雙城正缺人,西原國和北安國也不嫌人多,庸人投奔過來,分房子分地都沒問題。愿意去草原,好處只會更多。 趙顥難得有耐心解釋,當著眾人的面將事情分析透徹。 等他話音落下,上自北安侯下至卿大夫全都默然,許久沒說出一個字。 這是公子顥的行事作風嗎? 向來喜歡抄刀子砍人的突然玩起計謀,這畫風是不是有哪里不對? 第一百六十章 北安國上下都是行動派。 之前遲遲沒有動作,全因朝堂上無法達成一致。礙于中都城,部分氏族對庸國人的投誠心存疑慮。 如今問題解決,趙顥數語打消眾人顧慮,北安侯大喜,當即召見庸國來人,并派人前往庸都張貼告示,告知庸國上下這個喜訊。 “凡遷移者,予田地房屋,稅同趙地。愿往草原,予田地房屋,并予畜禽,兩年不稅?!?/br> 告示內容簡單粗暴,沒有任何華麗的辭藻,直截了當告訴眾人,公子顥接受他們的投誠,不過需要離開庸國,前往北安國和草原定居。 故土難離,每個時代皆是如此。 知曉北安國的要求,少部分國人打了退堂鼓,實在舍不得家產。更多人卻開始收拾行囊,準備隨來人一同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