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頁
書迷正在閱讀:回環【游戲向】、楚隊的神算外掛(穿越)、橙汁分你一半(1v1)、直上天堂、到站請送命、男朋友是買小魚干送的、治愈系婚寵、春夏之交(GL)、穿進漫畫后我拯救了男主、穿成炮灰的我拯救男主[娛樂圈]
有題目限制,有巨大壓力,有嚴重后果……這些綜合起來,一般人握筆的手都要顫抖,太考究心態了。 最后那個考生跟元景帝回答些什么他已經聽不清了,也無暇去聽,只在腦子里迅速思索著跟“殿試有關”又要語不驚人死不休且能流芳百世的千古佳句。 偏最后那個考生和第一個來自雍州的朱逸之是同款貨色,只會死讀書不會靈活變通,元景帝問了他兩句便大覺無趣,八個閱卷大臣也分辨出此人只善于作科舉死文章,紛紛不耐煩,在心里給了個低等的評價,很快將這人叫回了隊伍當中。 那么此時此刻,他們又都將視線放在了文靖安身上。 當他們看過去的時候,文靖安放下手中狼毫,將寫在那張金黃色絹帛上的詩作雙手交給了大內官。 大內官用一個托盤接住,然后在上面又蓋了一張絹帛,因為按照規矩,皇帝沒看之前他是不能先看的,他畢恭畢敬將文靖安當場寫好的詩作呈給了御座上的元景帝。 元景帝瞟了文靜安一眼,隨后掀開蓋住的絹帛,仔細讀了起來。 下面的八位閱卷大臣,禮部尚書以及其余十位考生表面是安靜等候,心里其實比誰都著急,都想看看文靖安到底寫了什么。 元景帝看著看著,將那張寫了詩作的絹帛一把抓到了手里。 他臉色倒沒變,只是抓著那張絹帛左看右看,反復橫看,嘴唇翕動,不斷默讀。 這引得眾人越發好奇,豈料這個元景帝有吃獨食的習慣,起碼很會吊人胃口,他自己看完之后將絹帛反蓋在托盤上,連大內官都沒看清寫了什么,他就說:“今日召見到此為止,諸卿自去等殿試放榜?!?/br> 說罷也不等下面的臣子行禮,直接起身走了,大內官反應過來,趕緊捧著托盤追了上去,留下眾人面面相覷。 文靖安本人也是一頭霧水,行不行皇上您得表個態??! 那八個閱卷大臣相互商議之后,和禮部尚書交代了幾句,隨從右邊大門去御書房等候元景帝,禮部尚書跟文靖安等人也不說話,只是吩咐兩個禮部的官員將文靖安等人送回去。 出了昭德門,文靖安等十一位考生都有些恍然——殿試召見這就結束了? 相對比于這份恍然,他們更想知道文靖安寫了什么,里邊有幾個之前跟文靖安和陳崇章吃過飯,互相換過姓名的,便有人上來問:“靖安兄,你在絹帛上寫了什么?” 其他人紛紛駐足傾聽,文靖安笑了笑,回道:“情急之作難登大雅之堂,不敢在諸位學兄面前獻丑?!?/br> 有人機靈,直言道:“圣上看了你的詩沒有當場治你的罪,那就說明你那首詩過關了,能入圣上法眼如何不登大雅之堂?” 其他人都說是這個道理,文靖安道:“的確是這個道理,不過圣上剛才沒有當場公布,我也不好在這里大張旗鼓,等殿試結果出來之后,我一定告訴諸位學兄?!?/br> 提及皇帝,這些考生果然瞬間緘口,意識到這是皇宮大內,禮部的官員就在旁邊,為避免自己失儀,禍從口出,都自動從文靖安身旁散開,站好了隊伍,有序地往宮門方向走。 此時,元景帝、禮部尚書和那八位閱卷大臣已經齊聚御書房,此外還多了一個吏部尚書在場,殿試金榜出來之后,他要第一時間把新科進士的名單記入吏部的案牘庫,這就意味著這是最后一次商議,這次商議之后,今年的殿試金榜排名就會正式確定下來。 元景帝將那張絹帛放在案面,說道:“都說說吧,你們都有什么意見,一甲如何評定?” 禮部尚書和禮部尚書退后不語,他們不是閱卷官,不能給意見,那八位閱卷大臣相互交換了眼神之后便各自表述自己的意見,最后統一下來,大多數人都認定那位叫做凌世心的寧州貢士該評為新科狀元,一位叫做張弘的河東郡貢士評為榜眼,探花則歸來自江州的貢士戚廣伯所有,后面八位不需多說,都只能屈居二甲了。 元景帝耐心聽完八位閱卷官的陳述,并不表態,而是問道:“文靖安呢?” 為首的閱卷官主動答道:“該生文章評為二甲尚可,若放到一甲有過度抬舉之嫌,若是放到一甲載入科舉殿試錄傳送各州郡昭示天下,恐有人會質疑朝廷取士水準?!?/br> 他這話倒不是針對文靖安,他也沒必要針對文靖安,這些老儒學每個都有幾十年的科舉功底,文靖安那些八股文和殿試策論的厚度他們一眼看穿,和一甲那三位的文章相比確實存在差距。 元景帝卻轉身將案上的絹帛取起,塞到那位閱卷官的手中,說道:“若有這個呢?” 閱卷官接過絹帛緩緩攤開,其余七位閱卷官的眼睛都乜斜了過來,絹帛金黃,其上有詩。 詩曰: 臣文靖安謹對: 元景十八年應天子殿試召見作 神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二卷 完,第三卷“京城名”) 第130章 探花 爾虞我詐富貴榮華 文靖安參加殿試召見回到客棧后不久,下午二時許,又有宮里的官員找來,這位官員就不再是來自禮部,而是來自鴻臚寺。 禮部負責科舉實施、名次宣讀,鴻臚寺負責朝會儀節大事,既然鴻臚寺的官員來了,那就說明皇帝即將舉行大朝會召見百官和新科貢士,當朝宣布今年的新科進士,由于這個大朝會全權由鴻臚寺負責,因而又叫做“傳臚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