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頁
書迷正在閱讀:回環【游戲向】、楚隊的神算外掛(穿越)、橙汁分你一半(1v1)、直上天堂、到站請送命、男朋友是買小魚干送的、治愈系婚寵、春夏之交(GL)、穿進漫畫后我拯救了男主、穿成炮灰的我拯救男主[娛樂圈]
再等候片刻,學政官終于忍不住發話,這句話其實只跟文靖安一人說。 “好了,考生若寫不來亦不必勉強,總覆到此……” 他話到一半,如石雕般凝固不動的文靖安忽然有了動作,只見他提筆蘸墨,這時就不講究一筆一劃寫館閣體了,而是龍鳳鳳舞一氣呵成,在學政官正式宣布“總覆到此為止”之前,一首與詩有關的詩便寫好了。 文靖安收筆于硯,吹干墨跡,雙手捧著答題折本交給了學政官。 這位朝廷欽派的三品大員作為一州學政,院試主考,自然對本屆優秀考生都有了解,更何況文靖安還是頭場案首,他早從申知府和王所思等人的口中仔細打聽過文靖安此人,知道文靖安以詩才見長,《端午》、《七夕》皆出自文靖安之手,他特意加的這場覆試,一方面有向上面交差的意思,另一方面就是想親自試一試文靖安的詩才。 此時看到文靖安最后一個交卷,老學政臉上是有些不悅的,起碼在他看來文靖安與才思敏捷不掛鉤,曹子建那般七步成詩的大才終究只是寥寥數人而已,尋常人七十步成詩可以笑傲大盛詩壇了。 抱著這種想法,他隨手把文靖安的答題折本往臺上一放,也不言語,與其他考官先審閱前面先交卷的考生。 一份份考卷看下來,老學政與其他考官都是蹙眉肅穆,有時甚至搖頭否定,可見他們對這些加試的詩作仍是不滿意,只有偶爾一兩首能讓他們稍微舒眉展顏,但那也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已。 很快,老學政伸手往臺面一摸,原本厚厚一沓的答題折本已空空如也,只剩最后一份,也就是文靖安最后上交的那一份了。 老學政頓了頓,抬頭看了一眼文靖安,隨后將文靖安的答題折本取起,略帶失望地打開了答題折本,翻到最后一頁,他瞇著眼睛開始默讀起來。 “元景十七年應云州院試總覆加試,題曰:以詩作詩?!?/br> “詩曰:李杜詩篇萬口傳,” “至今已覺不新鮮?!?/br> “江山代有人才出,” “各領風sao數百年?!?/br> 老學政:“……” 他定了定神,將這首詩再讀了一遍。 又讀了一遍。 …… 如此往復不知幾何,他的默讀變成了重復的細語喃喃,最后囁嚅著嘴唇不知如何表達,旁邊的考官看得奇怪,申知府坐得與他最近且職位最高,便出言提醒:“陸大人,這答卷可有不對?” 陸學政緘口不語,而是將考卷遞給了申知府。 申知府不敢怠慢,接過考卷仔細閱讀起來。 申知府:“……” 他的反應和陸學政如出一轍,相繼遞給后面幾個考官之后,也是一般情形。 遠處的王所思等人卻是看得一頭霧水,近處的陳崇章等考生也是莫名其妙。 唯有文靖安自己知道,這位陸學政、申知府和其他考官露出那般神情,便意味著他在最后時刻抄下的這首詩抄到了點子上。 這首詩原名叫《論詩五首·其二》,原作者是清代進士趙翼,顧名思義他一共寫了五首論詩之詩,但文靖安哪能全部都背得出來,能記起上面這一首已經謝天謝地了。 不過這一首就已經足夠了。 詩詞之道在唐宋時早已登峰造極,唐宋兩朝的詩人、詞人將所能寫之物,所能抒之情,所能表之意幾乎全都寫盡了,后世之人想要在詩詞一道有所突破便是難如登天,別說大盛朝,就是加上之前的大寧朝,統共也沒幾首傳世之作。 偏詩詞一道又歷來為朝廷和所有讀書士子看重,否則科舉里也不會專門立一項五言八韻詩為必考題目了。 因此他這首詩在科舉場上寫出來,分量遠非之前的《端午》、《七夕》可比,借著科舉的關注度和知名度,他這首詩將會從云州發酵,傳遍大盛朝每個州縣,傳到每個考生的耳朵里。 文靖安本是極度講究公平公正之人,科舉場上只愿用真才實學和其他學子一較長短。 但!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既然這位陸學政給了這次加試的機會,他為什么不順勢而為? 他寧做有污點的君子,不愿做違心的小人。 人生一世,沒有絕對的完美無瑕,文靖安在心里感慨了一番,此時,陸學政和申知府等人已經從震愕當中恢復過來,陸學政到底是朝廷欽派的三品大員,不像李碧存、王所思等人沒見過大世面,他很快鎮定下來,面不改色,一如既往。 “你等暫且退去,回去等著發總案吧?!?/br> 陸學政一語既出,后面已有胥吏就位,領著陪考的知縣、教諭等人與眾考生依次退出前堂。 本著對所有考生都必須一視同仁的原則,陸學政強行忍住了強烈要跟文靖安對話的沖動,他只在文靖安離場時給予了一個肯定的眼神。 文靖安心領神會,給這位陸學政拱手作揖,行拜別之禮。 出了府衙大門,不僅是陳崇章等永寧縣考生,便連王所思和宋教諭都忍不住上來問:“靖安,剛才你到底寫了什么?為什么學政大人與諸位考官以那般眼神看你?” 王所思不斷搓手,問道:“你可是又寫了什么傳世佳作?趕緊說來與我們聽聽,洗洗耳朵!” 文靖安“謙虛”道:“傳世佳作說不上,就是被逼急了,忽然想到了四句七言,潦草之作,平平無奇,、平平無奇?!?/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