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55)
書迷正在閱讀:玫瑰金湯利(1V1)、渣人不成反被艸【古言np】、寰宇之征(玄幻,人外,NPH)、[綜英美] 美利堅咒術建設日常、大漠游俠傳、東楊(古代 武俠 nph)、[網王] 當我成功嫖了幸村精市以后、上天臺、都市最狂仙醫、[綜漫] 我在柯學世界當四人組幼馴染
一個處理不好,好不容易安穩的社稷又會再次動蕩:就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稅收,現在慶國不斷在開墾荒地種植,耕地是越來越多,可每年收上來的稅卻越來越少,偷稅漏稅嚴重,朕卻沒有好辦法處理 稅收之所以越來越少,其實跟考取功名的舉人進士和地方鄉紳有關。 俗話說,窮秀才富舉人,其中不止是因為舉人可以做官,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考取舉人后可以免稅近千畝! 為何考上舉人后就會有數不清的陌生鄉紳上趕著給你送東西?還不是因為對方手里土地稅收太多,給舉人送些禮,把土地掛在舉人名下便可逃稅! 雖然除了這個,那些人還有別的不可告人的小心思,但掛土地賺錢,算是讀書圈里很多默認的福利。 等明帝講完這些讀書人幫著地主鄉紳偷稅漏稅后,還特意看了陸修遠一眼。 ??明帝這是什么意思?他雖然不懂,但還是解釋道:陛下,我名下一共不到百畝地 他考上舉人的消息傳到老家時的確有不少人登門送禮,不過當時家里有張氏坐鎮,對方覺得不能給兒子留下把柄,所以那些送禮的自然全都客氣的請了出去。 看到他神情緊張,明帝笑了:二郎你誤會了,我剛才那眼神是想問你有沒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 真的嗎?陸修遠怎么感覺有點不信。 不過這個問題的確頭疼:之前的那些不太好吐出來,不過后面陛下可以改一下規則,等明年鄉試結束,舉人的免稅從千畝降至百畝。 反正這免稅也不是世襲,等之前那些舉人死后,土地的稅收自然會回來,就是時間有點長 明帝聽了還是愁眉不展,對方知道這算是最穩健的一個辦法,可要等幾十年才見效,他有些等不及。 看這表情陸修遠就知道對方不滿意這個辦法,干脆提建議道:陛下何必只盯著這一籃子雞蛋,其他地方還有鴨蛋鵝蛋,我們想辦法把這些拿到手不也可以? 其他地方的鴨蛋鵝蛋?明帝疑惑。 他干脆給對方分析道:把慶國的錢比作一籃子雞蛋,總量在百姓那邊幾乎不變,貴族那邊多了,陛下這邊就少了,可就算把一籃子雞蛋都送給陛下,其實也并沒有多少。 俗話說錢是賺出來的不是靠省出來的,不如打破思維,多想點賺錢的辦法。 你又哪來的歪理。明帝笑道:國庫基本都是靠稅收,最近因為神藥的緣故國庫才不致于空虛,可要想讓其充足,那估計是有點困難。 邊境之前一直處于斗爭中,現在蠻夷元氣大傷,近幾十年對方估計會很老實,陛下不如開辟官方商道,重建絲綢之路,組建皇商來交易賺錢。 聽了陸修遠這提議,明帝明顯很心動。慶國以前對商人很是放松,所以在邊境沒有起紛亂的時候那些商人都賺的盆滿缽滿。 可那畢竟都是商人賺的,他們國庫光靠稅收其實并沒有多少錢,所以在聽到皇家自己組建皇商賺錢的時候,明帝不可避免的狠狠心動了。 等絲綢之路重啟,陛下可派軍隊護送皇商安全,同時庇護其他商隊,只是以后對其征收商稅要再翻一倍。 陸修遠神色認真的給對方分析:陛下不用擔心那些商人不同意,走商就是把腦袋別在褲腰上賺錢,只要能保護那些人安全,商稅翻兩倍也絕無怨言。 有錢大家一起賺,再加上皇商的官方認證,在外收購貨物絕對是大頭,那些商隊就跟在后面喝喝湯就行了。 等陛下賺了錢,再威逼利誘從那些鄉紳手里把土地進行回收,土地在國家手里陛下再組建皇莊雇傭人種地屯糧,以后萬一有個大災大難也可以穩定物價。 手里有糧,心里不慌,只有吃飽飯民心才不會亂! 以前錢都被商人賺了,如果陛下親自組建皇商的話,那國庫不愁了,陛下也可以有錢搞一搞基建了。 聽到不熟悉的詞匯,明帝忍不住好奇問道:基建?基建是什么意思? 一說到這個,來自未來基建大國的陸修遠就興奮了。 基建就是保障民生的基礎建設,要想富先修路!只有道路通了,各個地方互通有無,錢和貨物都流動起來,錢才會越賺越多,這個國家才會越來越有活力! 明帝聽了覺得很有道理,然后讓他展開說說。 說之前,陸修遠特意望了一眼外面天色,太陽已經日落西山,看來今天估計又要很晚才能回家了。 內心幻想了一下小少爺炸毛的樣子,他開口講到:外患已經鏟除,目前主要是慶國內部發展,微臣大概做了幾個規劃,陛下隨意聽聽,看看是否可行 然后他就把自己之前想過的一年計劃,三年計劃,五年計劃,以及十年計劃說了出來。 一年計劃,也就是從年底開始到后年年底結束,陛下可以大興基建,在各大省城府縣全部都修上寬闊平坦的大道。 至于這錢從哪來,年后二月份就開始童試了,陛下不妨取消掉商人之子不得考科舉的禁令,改成只要捐獻一定數目的錢進行修路,獲得善人卡,其后人之子便不受這個限制 這樣一來地位低的商人也可考取功名改換門庭,窮苦百姓也能走出貧瘠村子,而明帝更是不費吹灰之力便把重要基建搞好了。 有這個誘惑,這些府縣的商人肯定主動過來捐錢修路,而那些偏遠鄉村的,到時主道路建好,皇商隊伍也差不多賺到錢了,陛下可以將剩下偏遠地區的道路修建好就可以了。 只有道路通了,那些困在鎮子村子里的人才能走出來,才能化作這個國家的勞動力推動整個慶國進步。 聽了陸修遠這番計劃,明帝內心砰砰直跳,這計劃何止是妙,這簡直是根據慶國量身定做的一般!太貼合慶國國情了! 明帝內心激動,忍不住伸出手拍了拍他肩膀。 二郎!朕當初果然沒有看錯!你就是上天賜予朕的肱骨大臣!慶國有你在,未來絕對無法想象! 那肯定無法想象,陸修遠接下來的三年計劃、五年計劃以及十年計劃絕對打破并不斷刷新世人認知! 所以,二郎后面說的三年計劃是什么?明帝好奇心完全被挑了起來。 朕已經迫不及待了。 三年計劃嘛,陸修遠望著明帝那雙充滿探究與好奇的眼神,內心有點糾結。 想了一番后,最后干脆借口道:陛下,三年計劃有點遠,微臣暫時沒想到,等今晚回去好好構思一下,明日呈送給陛下。 聽了這話,明帝雖然有點失落,不過很理解的沒有繼續追問。 就憑剛才的一年計劃就已經絕對證實了陸修遠的長遠眼光,稍后的三年計劃自然也是慎重又慎,于是直接大手一揮讓人回去趕緊思考。 得到了準許,他內心一輕,還以為今天又要加班到深夜。 那微臣先告退。 離開了皇宮,回到家中,陸修遠立刻將自己關進了書房。 他對后續發展早有計劃,趁著有靈感的時候趕緊記下來,萬一回家的時候跟阿琛說幾句話就把重要內容遺漏了那就不妙了。 提筆蘸墨,陸修遠就著之前在皇宮想到的安排寫到了紙上。 等第一年計劃施行完畢后,就算是偏鄉僻壤的鄉村也肯定會比之前的生活有所改進,屆時再提出三年計劃。 那會道路也通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消息也會變得靈通,接下來就可以發展多方面人才。 一直以來都是用科舉考試來選拔人才,可延續千年的科舉考試弊端也很多,他剛才之所以沒有當著明帝的面直接將三年計劃說出來,就是怕對方聽了面上無光繼而惱羞成怒。 站在現代的角度上回看歷史,他們文化經過千年沉淀的確是非常有深度,可為什么會一直是農業大國而不是工業大國? 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儒家思想太深入人心,工人商人是社會的底層,不受重視,可以說家里只要有男孩的都會盡量送對方去讀書考科舉做官。 如果對方天賦一般,考不上科舉做不了官,那如果是秀才或者舉人,就會出來教書,而天賦更差一點的則是直接出來種地或者去當學徒。 可那些考不上科舉的人就真的笨嗎?其中肯定有不少人只是不擅長讀書而已,對方智商并不差。 科舉制度讓全國上下所有人都讀書,為皇帝篩選人才,江山也經過這一代代的洗腦而不斷加固。 不讀書就種地,這幾乎是所有人都默認的想法,所以他們古社會才會持續千年還是一個農業大國進不了工業革命。 陸修遠現在做的三年規劃,就是打破這個觀念,讓慶國人除了讀書還能有其他出路! 而那個出路就是搞發明搞創作! 歐洲為什么會這么早進入工業革命?很大原因就是對方人少而勞動力不足,必須想辦法找機器替代解決。 而慶國人多勢眾,很多問題可以憑借人海戰術解決,或許這也是其中一個因素。 畢竟研制出火藥后,不重點發展武器進攻,而是講究以和為貴做成煙花來欣賞的和平國度。 不管怎么樣,陸修遠想試著打破這種思想,畢竟他來自后世,知道地球上也并不是只有慶國一個國家。 別看現在外患已除國家和平了,他們要居安思危,哪怕這不是他所熟悉的歷史朝代,但同樣為華夏子民,必須也要為后代做考慮。 有武器不用和沒武器這根本不是一個概念。 陸修遠筆不停綴的接連寫下自己的計劃,告訴明帝全國百姓不應該除了讀書就是種地,一定要重視其他發展,而對方也不需要特意培育,只要拋出賞金就有人源源不斷踴躍嘗試。 比方說他想制作更堅硬的鋼鐵,搞基建最重要的水泥,清晰明亮的水銀鏡子,亦或是方便出行的自行車 他們完全可以提一個大概概念,然后在報紙以及告示上發布大量金錢懸賞,慶國這么多人,總會有能人成功研究出來! 拋開慶國不言,后世兔子的反向研究本領一直是無敵的! 作者有話要說: 第211章 一口氣把所有規劃寫完, 陸修遠整個人也癱在了椅子上。 繼被迫加班后又接連不斷寫了這么多耗費腦力的計劃,他整個人幾乎要餓虛脫了。 緩了片刻,他捂著肚子去找阿琛吃飯,家里今天就他們兩人, 許大夫和石英則是去吳府跟他師兄師弟敘舊了, 自己這段時間忙的飛起, 暫時沒空湊這個熱鬧。 等吃過晚飯,累成狗的兩人簡單洗漱了一下便上床休息了,因為體力的過度消耗,躺在被窩里兩人難得純潔的互相摟抱著睡覺。 一夜好眠,第二天陸修遠再度恢復之前的生龍活虎, 并且將自己做的幾個規劃在上過早朝后又單獨呈送給了明帝。 對方逐字逐句的認真看完后, 沉默了片刻。 就在陸修遠以為明帝或許可能不會答應的時候, 對方突然笑了。 這笑容看的他莫名其妙的,有點摸不清楚明帝是什么意思。 二郎, 你的想法朕知道了。對方合上奏折, 重新坐回龍椅上。 三年規劃不錯,只是那五年規劃可能有點不好實現。 知道明帝支持他的想法后, 陸修遠松口氣, 還以為對方會覺得這些破壞鞏固政權。 他的計劃是一年修路打基礎,三年給全國的百姓另謀一條出路,讓世人的心活躍起來,不止是讀書和埋頭種地,而是還可以搞研究法明和創造。 而對方說的不好實現的五年計劃,則是因為他提出了在有了基礎和實力后,進而開放海禁,內外進行流通, 畢竟光靠絲綢之路,那肯定沒有在海上運輸賺的多,效率來的高。 陛下,以前海禁主要是因為北方的蠻夷虎視眈眈,慶國重心在防御蠻夷上,而無力阻礙海上的倭寇侵擾。陸修遠話音一變: 可現在不一樣了,北方外患被平定,慶國有足夠精力來處置這些倭寇。 海上通商這可是比絲綢之路還要賺的一塊大肥rou,完全沒必要因為一些倭寇而放棄掉,不然多可惜。 明帝也知道陸修遠的想法,只是:海上的問題不僅僅是倭寇,在海禁之前除了這些惹人厭的倭寇,還有慶國不少jian人聯合倭寇一起竊我慶國利益,如果開海禁,那口岸的管理問題還是個麻煩事。 二郎,如果你查閱過卷宗,那你應該能知曉在海禁之前,沿海的知府殉職率非常高,幾乎三四年就一位 聽了明帝這話,陸修遠內心一驚,他想過海禁應該不僅僅是禁倭寇,可沒想到這知府的死亡率竟然這么高! 這可是朝廷四品大官??! 他不禁有個猜想,或許知府的死亡率之所以這么高,那是因為這些人并沒有跟當地人同流合污,所以才被人直接滅口。 總之,這個五年規劃還是要慎重才是明帝直接拍板,暫時個擱淺了五年計劃。 看到對方這么不樂觀的表情,陸修遠開解道:陛下,或許等施行了這些規劃,幾年后慶國就變了模樣,到時那些倭寇以及與倭寇同流合污之人恐怕都將不在話下。 許是他的樂觀感染了明帝,對方笑笑:二郎說得對,慶國肯定會越來越好,誰也說不準五年后又會是什么樣子。 別說五年,他這才繼位一年,慶國跟老皇帝在位時比就已經顯現出了天差地別,按現在這情況,誰又能說得準五年之后會發生什么呢。 陛下,您要是不放心,等開海禁時將臣外放,微臣愿替陛下分憂。 陸修遠準備再喂對方一顆安心丸,誰料他剛說出這話,就遭到了明帝嚴重反對。 不可以! 明帝神情嚴肅:就算開海禁,朕肯定會派擅長此類的官員前去治理,二郎乃朝中定海神針,接下來的規劃還要推展,全靠你在這邊把握總局,如果把你外放了,朝中又有誰能勝任這個任務? 沒想到遭到了反對,他內心組織了一下語言這才開口道:食君俸祿,為君分憂,微臣既然做了官,那自然要到最危險的地方,替陛下解決最頭疼的難題。 聽到他的認真保證,明帝失笑:二郎多慮了,看來你這是對自己定位還是不夠準確。 對方伸手親切的攬住他肩膀:你這要是朕的一員威猛大將,說這話沒準就讓你去負責海禁這塊任務了,可你是朕的謀士啊,誰說出主意的人就必須要沖在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