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陪伴 第26節
聽得出來,溫玉梅對服裝店的新名字是用心想過的,可是到最后這些名字卻一個都沒用上,只因為祝菁菁最近特別喜歡高勝美那首《緣》,說啥都要加到里邊,最后服裝店的名字就變成了——緣衣尚品,不過也很好聽就是了。 從服裝店的名字就能看出來,祝菁菁在他們家究竟有多受重視,祝連國、溫玉梅有個想法還得商量著來,祝菁菁這小丫頭卻是從小養成的霸道性子,小小年紀就有了那么點說一不二的架勢。 尤其是現在上了小學,就覺著自己是個小大人了,什么事都想跟著摻一腳、出出主意啥的。 這不,服裝店的名字剛定下來,她冷不丁的一句話,把全家人都干愣了:“老爸,mama,你們什么時候給我生個弟弟???” 祝連國的第一反應是誰跟這小丫頭說了什么?于是緩聲問:“怎么忽然想起問這個?” “你看??!我舅舅結婚比你們結婚晚,現在都生了倆了,你們都結婚這么多年了,怎么就不知道著急呢?” 祝父祝母讓孫女這話給逗的的合不攏嘴,他們早就想讓小兒子再要個孩子了,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潛意識中總覺得將來養老得靠兒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家里只有一個孩子太孤單了,像老三家一共兩兒三女,老五家三個兒子,老六家兩個兒子,都熱鬧的很,兄弟姐妹間互相也是個依靠。 祝父問她:“為什么是要弟弟?不是meimei?” 聽到這話,飯桌上的其他人也好奇的看著祝菁菁,想知道她的小腦瓜究竟是怎么想的! “唉,要是個meimei,我還得照顧她,而且小姑娘煩的很,就愛哭??墒堑艿芫筒灰粯恿?,以后他可以替我跑腿,想怎么支使就怎么支使!” 聽到這話,大家恍然大悟,同時又有一種果然如此的感覺,這樣的想法真的很符合祝菁菁的性子。 不過對于他們家還不知什么時候能降世的男娃子也沒有多少同情心就是了,男孩子本來就應該照顧女孩子不是嗎,這個可和是哥哥還是弟弟沒關系! 只有祝連國默默地為明年就要降生的兒子鞠了一把同情淚,那小不點兒在上中學之前就是個跑腿的,不過菁菁也很疼他就是了,想到這里,他只希望時間過得再快點! 第42章 臭小子 有時候我們覺得一天過的很慢,可是鐘表上的指針一直在挪動,從未停歇。 恍然間,一年就已經過去。 這天祝菁菁下午放學,敲開家門就看到爺爺笑得合不攏嘴,正想去詢問,就聽到里面傳來嬰兒的哭喊聲,小丫頭頓時眼睛一亮,隨手把書包往沙發上一拋,就往爸媽那屋跑。 進去后正看到奶奶把一個小包裹抱在懷里搖晃,她爸爸站在一邊,手里還拿著個奶瓶。 祝菁菁高興地在原地蹦了兩下,興奮地問:“我有弟弟了?!” 祝連國聽到這話,壞心的說:“恐怕要讓你失望了,是個meimei?!?/br> 祝菁菁聽到這話,小臉先是一垮,然后勉強的說:“meimei,meimei也行吧!” 看到她的樣子,大家都笑了起來。 祝父摸著孫女的小腦袋:“別聽你爸瞎說,你媽給你生了個弟弟?!?/br> 聽到這話,祝菁菁沖著祝連國撅了撅小嘴,然后樂顛顛的跑到奶奶身邊,看她懷里的小嬰兒。 祝菁菁也看過別人家的小孩子,長的白凈又飽滿,像是剛出鍋的饅頭,怎么自家的弟弟卻像個包子一樣。 不過,她雖然覺得弟弟不好看,可是也沒說出來,只是暗暗地想,將來若是有人欺負弟弟,一定要好好護著他。 晚上一家人一邊看顧著小嬰兒,一邊商量著取個什么名字好,溫玉梅沖著祝老爺子說:“爹,你起吧!” 祝父想了半天,憋出一句:“還是你娘來吧!” 祝母看著一家人都看著自己,也沒推辭,“他們這一輩犯向字,這娃子是船底木命,還是要有水托著的好,就叫向海吧!” “向海,向海,還挺好聽的?!睖赜衩纺钸读藘杀檎f。 新生兒的到來,又給這個家增添了很多的樂趣,祝菁菁現在放學后也不到處瘋跑了,準保第一時間回家。 姐弟倆咿咿呀呀的每次都能嘮上半個鐘頭,也不知道說什么。 因為溫玉梅現在還在坐月子,服裝店就暫時托付給了溫玉蘭照看。 溫玉蘭直接把縫紉機搬到了店里,沒人買衣服的時候,她就在一邊做衣服,有客人需要扦個褲腳啥的,她順手就給扦了,也不要錢,無形當中又為服裝店招攬了不少顧客。 也有客人相中她的手藝,找她量體裁衣的,她的裁縫鋪還沒著落,生意就已經上門了。 為此,她還特意去找溫玉梅商量,“四姐,你看我給你看店也不是白干,這就開始為自己攬活了,要不到時候掙了錢咱倆分吧!” 溫玉蘭他們家這兩年也沒少掙,因為在城里買了房,現在手頭有點緊,下一步就要攢錢籌備裁縫鋪了。 不過□□還想著把店面再擴大一下,搞不好裁縫鋪的事兒,還得往后拖。 可溫玉蘭也想有自己的營生,主要是這女人自己能掙錢,感覺都不一樣了,有生意上門,她不想往外推,可是在jiejie的店里給自己攬活,確實也挺不好意思的。 溫玉梅聽到這話,很少為meimei高興:“別想那么多,你先把客源支應好了,以后攤子支起來顧客都是現成的。之前我都沒想到,要不早就應該讓你去店里有了。 多接待幾個顧客,你也能多練練手。而且總有一些人是特體,買的現成的服裝穿著不合身。 我就想著,讓顧客穿上咱家的衣服就得讓人覺得倍兒自信,倍兒精神,到時候咱錢掙得高興,人家穿的也開心!” 溫玉蘭聽到這話,才發現自己四姐這幾年真的變化不少,還在家當姑娘時,就她們姐倆沒出息。 當時自己想的是什么呢?也不過是找個靠譜的男人嫁了罷了。 如果不是被四姐他們家的變化刺激到了,也許她一輩子就只會過著圍著灶臺轉的日子吧! 祝連國在一旁聽到媳婦的這番言論,笑了,他深覺娶到這樣的媳婦,就是他的福氣,他對溫玉蘭說:“聽你四姐的,咱們兩家這關系,你說這話就見外了!” 溫玉蘭也知道自己在四姐的服裝店里賣衣服這事兒對方肯定能同意,可是同意是一碼事,自己說不說又是一碼事? 四姐對自己好,可她不能把這好當成理所當然,她確實想看到顧客穿上自己親手做的衣服,也也確實想要把賺到的錢和自己jiejie平分。 等到溫玉蘭從這走后,溫玉梅嘆了一口氣。 “咋了,后悔啦?”祝連國故意問她 溫玉梅瞪了他一眼:“瞎說啥呢?” “開句玩笑,那你說到底咋了?” “我是想著早兩年玉蘭就想開裁縫鋪,到現在也沒開成?!?/br> “要不咱家借她點兒?” “那倒不用,過日子還得靠自己撲騰,得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來?,F在已經開始有人找她做衣服了,估計再攢個半年一年的也就快了?!?/br> “你現在還一套一套的,不過,咱當年做這服裝生意時,步子邁的就挺大?!?/br> “那能一樣嗎?咱們是趕上好時候了,再有我們那時候知道車隊提前趟過路子,還辛辛苦苦的往外省跑過,風里雪里的擺地攤,你把這些都給忘了?” 祝連國一想也是,三年前,自己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種植戶,哪里能想到能有今天呢?他們這幾年掙得多,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點子正。 回想這三年,他們家買了四輪車,在城里有了兩套房和一個鋪子。 在村里蓋了兩座溫室,又招了三個老鄉給自己干活,還成了村里的會計,這變化不可謂不大。 看來機遇有時候比努力還重要,祝連國決定還是得有事沒事的去外面走一走,打聽打聽消息,多看看新聞,了解了解最新動向。 祝連國不懂什么大道理,可就他自身的經歷,以及周圍人的變化來看,他卻發現,越是埋頭干活的人,越是過得辛苦,如果能夠停下腳步,看一看外面的變化,也許就會發現更有意義的活法。 機遇有時候比努力還重要,祝連國決定還是得有事沒事的去外面走一走,打聽打聽消息,多看看新聞,了解了解最新動向。 就在這時,兒子哼唧了一聲,祝連國一聽知就知道又該換尿布了。打開襁褓一看,果然拉了,他熟練的給兒子擦屁股,換尿布再把他重新包裹成一個香香軟軟的胖娃娃,動作熟練,一氣呵成。 祝連國帶著膠皮手套在衛生間一邊洗尿布一邊想,他現在對著外邊也是能講出一番大道理的人了,可現在不還得蹲在地上給兒子洗尿布? 所以這人吶,甭管多大官,掙多少錢,都得過日子,日子過好了,才是真能耐。 他知道現在村里的男人羨慕他娶了個會掙錢的媳婦,村里的女人羨慕他媳婦嫁了個能干的男人,可這好日子不還是他們夫妻倆一點一點經營出來的嗎? 那些男人在笑話自己怕老婆的時候,咋就不想想他們自己是怎么干的呢?現在天天在家逞威風,臨到老了,社會風氣變了,媳婦不跟他過了的時候哭都沒地哭去。 祝連國想的入神,手下的動作就猛了點,盆里的水濺到臉上幾滴,他趕緊“呸呸”兩聲。 溫玉梅在臥室聽到聲音,問他:“怎么啦?” “沒事兒,你歇著吧!”說完又接著搓起了尿布。 他算是知道為什么男娃子要叫臭小子了,這是真臭??! 第43章 商議 如今,祝連國他們家的日子都已經步上了正軌,他沒事兒就又開始琢磨起來了。 最近幾次趕集,祝連國發現,現在外邊賣的大米好一點的一塊二一斤,一般的八毛一斤。他把市面上的幾乎都看了個遍,發現沒有一個能比得過他家種的。 他們家的大米要更飽滿一些,顏色清白,而不是市面上那種乳白色,或者是有白結的。 而且現在的大米一般都是100斤一袋,小包裝的也有50斤,有些人家不舍得吃,就會兩家人合買一袋,放的時間長了還會生蟲子。 于是祝連國萌生了一個想法:他們這里土地肥沃,日照充足,還有小舅子提供的優種良種,可本地的農作物就沒有一樣打出名氣的。為啥?就是因為人太實在,都只知道埋頭干活,不知道宣傳和包裝。 若是能夠帶動村里人一起種稻米,包裝上再有些特色,多設幾種規格,不愁沒人買。 像上輩子有名的金龍魚,他也沒覺得多好吃,還不一樣是全國馳名。 如果他沒記錯的話,稻花香二號也就是這兩年才被五常市的一個農民發現,名聲還沒有打出來。 他們郝家村這里的稻米雖然沒有達到清香撲鼻的程度,可吃起來口感綿軟,十分勁道,米香濃郁,遠超一般品種。 只不過大米對于他們這里的人來說,還屬于精糧,遠沒有達到廣泛種植的程度,村里人甚至整個洮北市下屬的村縣普遍種植的都是玉米和小麥。 這些莊稼產量倒是高,可是價錢也上不去,農民想靠著這個發家致富,根本就不可能。 祝連國也是當了會計,才知道村里的財政有多緊張。鋪路修路,檢修機井,綠化栽樹,還有對那些鰥寡孤獨者的補貼等,哪哪都是錢。 他雖然只需要管賬就可以,可是既然是村委會的一員,他也想為村里的發展盡一份自己的心力。 這天,正好村長和書記都在,他就把自己的想法說了。 他們現在的村長是郝家村的原住民,之前在小學當校長,后來學校合并了,他就退了下來,在村里很有威望,就被推舉當了村長。 他是個為村里辦實事兒的,為人很是正派。聽了祝連國的想法后,想了想說:“你這個想法可行,不過這里還有個關鍵的地方要注意。要想帶動全村人致富,就需要整個村子的人配合,咱們村子里的人大多保守,恐怕沒有看到實際收益,很多人是不肯輕易改變種植方向的?!?/br> 這一點確實是這樣,別看農民一年掙不了幾個錢,但是他們在選擇糧種的時候都會翻來覆去的想,有時候研究出的新品種甚至還需要挨家挨戶去勸說推廣。 哪怕你明確告訴他這個東西高產,大多數人也不會輕易去嘗試,他們寧愿先觀望。究其根本,還是窮怕了,不敢折騰。 他小舅子為啥能那么容易的就把新研究出來的種子給他?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們家其實一直都是給人家當實驗田來的,那是每年都要上報數據的。 祝連國他有上輩子的經歷在,知道只要不跑偏,日子總會過得越來越好,將來的錢掙得也比現在容易。所以他有想法就會付諸實踐,尤其是重生以來的經歷,更讓他認識到了這一點。 想到這里,他說:“這個問題確實是我考慮不周了,可是如果產量太少,也折騰不出來什么水花??!” 王書記在一邊接口道:“我看還是得多做做村民的工作,不能搞一刀切,咱們現在包產到戶也不過才十幾年,如果搞不好的話,會讓大家以為和原來在生產隊吃大鍋飯一樣,整不好就搞夾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