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72)
正好兩位太醫在,沈郁問起醫書和白瓷瓶里的藥的事。 那種藥服用后真的一點都查不出來嗎? 回貴君的話,如果提前不知道,確實很難根據脈象看出來,但現在臣等知道了它的存在,自然有辦法查出來。顧太醫道。 任何藥只要出現過,就會留下痕跡,像之前出現在臨縣的疫病,若提前不知道是人為造成,不知道是由什么藥物造成,多半會當成普通疫病處理。吳太醫補充。 也就是說,現在有中藥者出現,你們能查出來?沈郁來了興趣。 雖然有一些困難,但,確實可以。 在醫術上,兩位太醫都很自信。 太醫院這段時間一直在研究那本醫書里的內容,對書里描述的各種藥有所了解,當即說了關于瓷瓶里的藥的一些事宜。 離開前,顧太醫踟躇片刻,還是道:臣有一些話想說。 商君凜:說。 顧太醫:是這樣的,因為臣接觸過姬家的藏書,發現陛下送去太醫院的那本和在姬家看過的有一些區別,盡管外觀很像,但質感不太一樣,而且就臣的了解,姬家的醫書都是分門別類整理好的,里面不會出現大半部分是救人之藥,小半部分是害人之藥的情況。 商君凜嚴肅了神情:顧太醫的意思是,這本醫書并非來自姬家? 顧太醫:這點臣無法回答,但臣能肯定,這本醫書里的內容是被整合過的,或者說,有人故意加了一部分內容進去。 朕知曉了,你先下去,朕會派人去查。 商君凜向來是行動派,顧太醫離開后,立即吩咐了人去查,哪怕時間久遠,想查到什么很難,這件事也必須查個清清楚楚。 商君凜知道沈郁在意醫書的事,以安王的性子,也不是不能做出為了挑撥他們關系故意給這樣一本書的事來,即使商君凜自己不介意,他也不想沈郁心中一直有一個疙瘩。 沈郁也沒想到,醫書的事還會有這樣的反轉,不過仔細一想,又覺得不奇怪,安王這種不想讓所有人好過的性子,確實能做出這樣的事來。 在商君凜懷里蹭了蹭,沈郁期待這件事能早日水落石出。 商君凜有意轉移他的注意力,道:阿郁想不想知道安王手里的三十萬兵馬來自哪里? 也是先帝留下的?沈郁第一反應便是這個。 有十五萬是先帝留下的,還有十五萬是他這些年私下養的,先帝的十五萬兵馬里,有一部分來自當年的林家軍,顧淮在京城外和他們對上后,那些人認出了和顧淮一起回京的另一部分林家軍,當場帶著人倒戈,這一仗打的遠比想象中容易。 安王要是知道自己做的一切都給顧將軍做了嫁衣,不知道有多心梗。先是林家留下的甲胄等軍需,又是當年被收編的林家軍,辛苦謀劃一場,全便宜了別人。 朕讓人透露給安王了,他想毀了大桓,朕便讓他只能眼睜睜看著,大桓在朕的帶領下,越來越好。 即使是在牢里,商君凜也不想讓安王輕輕松松,所謂殺人誅心,不止安王一個人能做。 安王想破壞他與沈郁的關系,想讓他品嘗痛苦,他會將同樣的痛苦還回去。 那些投誠的人,陛下是怎么安排的?這么多兵馬,如何安置也是一個問題。 這些人里,有不少是當年的林家軍,朕問了他們的意見,有想離開軍隊的,有想繼續留在軍隊里的,朕會按照他們的意愿,放他們離開,至于留下的,打散后分派到不同地方。 顧將軍有說什么嗎?顧淮的身份該知道的都知道了,他是林家留下的血脈,說不定會對怎么安置這些人有想法,商君凜要重用他,就不能讓這件事成為兩人之間的隔閡。 這么安排,是顧淮主動提出來的。商君凜道。 顧淮雖然年紀不大,但從小經歷的事情多,知道怎么做最好,林家翻案,導致林家覆滅的罪魁禍首會得到應有懲罰,哥哥也沒事,對顧淮來說,現在已經是最好的局面了。 安王落網,顧淮查起當年的事來變得更加容易,他心中本就懷疑安王,直接往安王身上查,查出了不少東西。 里面有一種藥的藥效和林家精銳部隊當年產生的一模一樣,這也是導致那場戰役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顧淮奉命清剿安王的殘存勢力,安王這些年所做的種種,都被曝光在世人面前。 罔顧人命,殘害忠良,手足相殘樁樁件件,駭人聽聞。 顧淮活捉了安王的幾名心腹,撬開這些人的嘴,得知了林家一事的具體內幕。 原來,當年林家覆滅的起因是無意間得罪了安王,安王覺得,有林家在,不論他怎么禍禍,大桓的江山都不會出問題,便威逼利誘了林家主將的副官,讓他偽造了林家里通外敵的證據。 事發后,不給人解釋的機會,直接對林家下手,謊報敵情,誘捕中藥的林家軍進入敵人包圍圈,來了個死無對證,坐實罪名。另一邊,派殺手潛入林府,事成后,一把火將林府燒的干干凈凈。 顧淮連夜進宮面圣,商君凜在御書房召見他,沈郁也跟了過來。 一身寒氣的年輕將軍直接跪下,向兩人匯報審出的結果。 除了林家,當年還有好幾位忠臣蒙冤的背后有安王的手筆,除此之外,還有今年發生的疫情等事,臣已經將口供整理好,請陛下過目。 孟公公接過來,呈到商君凜面前。 越看,商君凜周身氣壓越低。 還有一件商君凜吩咐讓顧淮重點審問的事,關于那本醫書。 據安王心腹交代,醫書里記載的基本是救命良藥,安王得到手后,命手下的人研究,意外配出了另外的藥,前些日子,安王不知出于什么心態,讓人仿照原版的醫書做出另一本一模一樣的來,還特意交代,要將他們自己研究出的方子也寫進去,制成后,便將原版毀了。 送進皇宮的,是安王命人仿照的醫書。 朕就說,阿郁不必多想。 沈郁也跟著看完了,他靠在商君凜肩膀上,涼涼道:安王為了惡心人,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他對人心的把控極為精準,知道怎么做,最能刺痛人,也藏得夠深,前世直到最后,沈郁都不知道,幕后推手是安王。 不說他了,商君凜揉了揉沈郁的手,阿郁的生辰快到了,今年朕要給阿郁送一份大禮,阿郁不許拒絕。 陛下想送什么?沈郁疑惑,為什么覺得我會拒絕? 第247章 秘密說出來就不夠驚喜了,阿郁只要記得,到時候別拒絕就行。商君凜賣了個關子。 沈郁轉身跨坐到商君凜身上:陛下要送什么?搞的這么神秘? 商君凜順勢摟住沈郁的腰,將人壓向自己,在那淡色唇瓣上親了一口:阿郁的弱冠禮,自然值得最好的。 因為商君凜的態度,沈郁對這份生辰禮好奇起來,只可惜,無論他怎么軟磨硬泡,商君凜都不肯說,具體是什么。 吊足了人胃口。 沈郁開始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冬日將近,尚衣局進宮為沈郁和商君凜兩人量尺寸,制作冬日的新衣。沈郁在宮里養得好,身上多了些rou,這讓悉心投喂他的商君凜很有成就感。 不足之癥的治療也正式開始,用的是藥浴、針灸和服藥三合一的法子。 聽見要泡藥浴,商君凜的第一反應就是在姬家泡的那種,眉頭擰緊:一定要有藥浴這一項嗎? 藥浴是為了讓藥效更好吸收,有些藥不適合內服,用藥浴的方法效果更好。吳太醫不明白商君凜為何這么抗拒,出聲解釋。 商君凜看向顧太醫:會和姬家的一樣嗎? 陛下放心,這種藥浴不會給人帶來不適感,和姬家的不一樣,那種會給人帶來強烈痛感的才是少數。參與過戒引一事的顧太醫立刻知道了癥結所在。 到了泡藥浴的時間,商君凜說什么也要在旁邊看著,沈郁無法,只能由他去。如顧太醫所說,藥浴沒有給沈郁帶來不適,反而蒸得他昏昏欲睡。 商君凜這才放下一顆心。 朝中各項事有序進行,因為安王帶來的影響逐漸消失,安王一行人的罪名對外公布開,按照大桓律法,安王、十七皇子被剝奪皇室身份,貶為庶人,包括安王、十七皇子在內,參與謀反的人都將被處以極刑。 他們的家族也會因為他們受到牽連,沒有人會同情他們,在知道他們犯了些什么罪之后,對于這個結果,百姓無不拍手稱贊。 涉及到皇室辛密,關于安王對先帝做的事以及先皇后的事,商君凜沒有對外公開,就連朝臣,知道內情的也不多。 蒙學的選址和開學時間已經確定下來,在明年春天,不限定性別,百姓若有意,可為家中孩子報名。 這件事商君凜交給了下面的人去做,時不時過問一下進度,朝臣知道商君凜對此事的看重,不敢敷衍,盡心盡力將之辦好。 安王一事后,世家勢力大不如前,若不是前面有個段大人頂著,世家在朝中地位還要進一步壓縮,這個時候,他們半點不敢忤逆商君凜的心思,商君凜讓做什么,他們便做什么。 林家留下的甲胄和先帝藏起來的財物被商君凜派人帶回了京城,戶部尚書帶人連夜清點,將之重新歸于國庫。 對于現在的大桓來說,這完全是一筆意外之財。 國庫充裕,兵力強盛,大桓已然成為不可隨意挑釁的龐然大物。 與之相反的是每況愈下的北漠,羽希讀佳。內亂極大損耗了他們的國力,江懷清成了某位皇子的座上賓,在他的提議下,被兄弟叔伯殺逼得退無可退的皇子給大桓遞來了求助信。 準備多時的肅北軍踏入了北漠地界。 這個冬天,對某些地方的人來說,注定不會平靜。 沈郁在皇宮注意到了宮人的忙碌,問商君凜,對方告訴他,說是在準備辦宴會的事。 阿郁去歲可是說了,今年要大辦的。 沈郁想起來,確實有那么一回事,去年商君凜想大辦,被沈郁拒絕了,今年發生了不少事,辦一場大宴有利于讓緊繃的心神放松下來。 今年的心境和去年不同,商君凜想辦,沈郁便沒有拒絕,不過他總覺得,商君凜想做的,不止這一件。 這一日,沈郁正在花房給花澆水,慕汐三步并作兩步走進來,靠近了沈郁,低聲道:公子,今日朝中發生了一件事,和您有關。 哦?沈郁放下手里的小水壺,拿起一旁的干凈帕子擦了擦手。 今日朝中好幾位大臣請愿,想讓陛下立后。 沈郁動作一頓:他們還沒死心? 沈郁的第一反應是這些大臣想商君凜娶一名女子為后,開枝散葉,不怪他會這么想,畢竟這些大臣不是第一次為此上書了。 奴婢只是聽那邊伺候的宮人說起,并不知道朝中具體商議了什么,據說這次參與的大臣很多。 商君凜也沒想到,安王的事剛平息,就有人將注意力放到懸空的后位上。 朕似乎說過,朕的私事,由不得他人插手。商君凜坐在龍椅上,居高臨下打量站出來說話的大臣,眸中情緒不明。 你們呢,也覺得朕該立后?寒冰一般的目光從朝臣身上一一掃過,帶來無形的壓力。 又有幾名大臣跪下,其中還包括了戶部尚書等人。 看著跪在下首的人,商君凜不輕不重敲擊著龍椅扶手。 站在他身后的孟公公膽戰心驚,暗道:這些大臣是怎么回事,陛下不是再三說過,不讓他們插手后宮的事嗎? 戶部尚書心知陛下可能是誤會了什么,趕緊補充:臣以為,沈貴君聰慧得體,心懷天下,若是為后,對大桓必定是一大幸事。 嗯?孟公公一愣,原來不是娶新人為后而是立貴君為后嗎? 孟公公跟在商君凜身邊貼身伺候,知道商君凜這段時間在忙著給沈郁準備一份驚喜,好巧不巧的,正好和大臣們今日提出的撞了。 大臣們自然是商議好了才來上書的,這些天,他們陸陸續續知道了沈郁做過的事,無論是臨縣水患,還是肅北災情,亦或者是最近發生的,都不難看出這是一位有大才的人,若不是陰差陽錯進了后宮,在朝堂肯定能大放異彩。 雖說后宮不得干政,但之前沈郁做事都很低調,那么大的功勞也不在意,若不是他們意外得知,豈不是要一直瞞下去? 從商君凜的態度里亦能看出,這位大桓的年輕帝王已經非沈郁不可,既然如此,他們又何必做一些惹人不快的事?禮部尚書透露,陛下蹭私下找他詢問過良辰吉日,他們便想著,陛下不想立其他人為后,總不會抗拒立沈郁為后。 以貴君的功績和他給大桓帶來的改變,封后綽綽有余,越是身處其中越能感受到,現在的大桓與貴君入宮前相比有多大不同,拋開一切私心,誰不希望大桓能越來越好? 身上的壓力驟然一松,他們頓時明白,他們的想法沒有出錯。 只聽坐在上方的商君凜語氣不明地開口:你們的意思是,讓朕冊封貴君為后? 是。 既如此,讓欽天監挑個好日子,朕也覺得,貴君可為后。 封后是一件大事,禮部得了命令開始忙碌,大桓的立后大典有相應規格,商君凜想也不想,選擇了規格最高的一種。 下朝后,心情大好的商君凜留下禮部尚書等人議事,商議完,已經到了晌午。 商君凜確實想立后,但和大臣們想的不太一樣,他想給沈郁的,遠不止皇后這個位置。 聽完他的話,禮部尚書臉上浮現出為難:陛下,這 不必多言,按朕說的去做就是。商君凜心意已定,就算今日大臣不提,過幾日他也會主動提出來。 回到玉璋宮,沈郁迎上來:陛下今日居然沒生氣? 朕生什么氣?剛完成一件想做多時的事,商君凜心情不錯。 今日朝中不是有大臣讓陛下立后么,我以為陛下會生氣。沈郁轉身。 手臂被抓住,還未遠離便被男人拉進了懷里,商君凜低頭,在沈郁頸間蹭了蹭:阿郁怎么知道的?生氣了? 陛下都不氣,我氣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