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78)
商君凜也改了一下容貌,換了身藏藍色常服。 沈郁繞著他轉了一圈:陛下穿這個色也好看。 商君凜很少穿除了黑色以外的顏色,沈郁見慣了他穿玄衣的樣子,猛然見到他穿別的顏色,很有一種新奇感。 商君凜五官俊美,屬于那種很有壓迫性的美,臉部線條明銳,做了偽裝后,中和了原來的鋒利感,不再像從前那般讓人不敢直視。 一襲藍衣沉沉壓住氣勢,給人一種溫潤的假象,明明臉上沒做太大改動,卻不會讓人將他和大桓帝王聯系起來。 兩人坐上馬車出宮。 沈郁對這架馬車也很熟悉了,上來之后發現坐的地方被鋪上了一層柔軟的毛毯,前段時間沈郁因為嫌熱,讓商君凜將這個東西撤下去了。 等今年秋獵,朕給你打一張虎皮。商君凜坐在沈郁身邊,揉了揉他耳垂。 是不是我要什么,陛下都會給?沈郁本在看車外,聞言,轉過頭來。 只要阿郁開口,朕都會為阿郁為辦到。商君凜注視他,眸中一片堅定。 沈郁毫不懷疑商君凜能說到做到,只是他依然被男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弄得怔了一下。 陛下要是一直這么寵我,我會恃寵而驕的。沈郁收斂思緒,認真看向商君凜。 朕給阿郁恃寵而驕的權利。揉捏耳垂的手改為撫上臉頰。 沈郁眉眼微彎:這可是陛下說的,陛下以后不要后悔。 愛上阿郁,朕永遠不會后悔。 天氣轉涼,大街上活躍的人驟然增多,馬車有序的在街道上行駛。 到了戲樓,沈郁和商君凜下車。 戲樓外人來人往,三三五五人群聚在一起,邊說話邊往里走。 大桓某任帝王的寵妃酷愛聽戲,上行下效,大桓的戲曲行業在那段時間達到了極大發展,幾代下來,寵妃與大桓帝王已經成了戲曲里的人物,戲曲也深入大桓百姓的心。 百戲樓是傳承了幾代的老戲樓,戲樓里最好的一班專供皇室貴人賞閱,其他班子則為百姓演出,若是得了某個權貴的眼,也能到權貴家中去演出。 一樓是大廳,百姓們大多會選擇在這里聽戲,二樓往上是雅間,用隔板隔開,每位客人都有單獨的空間,最適合權貴或者巨賈攜家眷或者帶好友過來。 兩位客人是就在一樓還是要雅間?正好再過一刻鐘這場戲就要開始了,您二位來得巧,若不然,還得再等一會。 要雅間,二樓的。 好嘞,您二位隨小的來。 沈郁和商君凜走近二樓的雅間,空間不大,但布置的很精細,中間的桌上擺了一些零嘴,因為他們只有兩人,要的是兩人雅座。 二位需要伺候的人嗎? 不用。 一刻鐘后,《歸春記》正式上演。 沈郁和商君凜坐在一起,往下看。戲文骨架是他寫的,他對故事發展了然于胸,他看得更多的,是底下眾人的反應。 他們選的這個位置視野很好,無論是下方的戲臺,還是正在聽戲的人,都能看到。 阿郁的戲排得很好。商君凜輕聲道。 陛下說,會不會有官員也來看?若沈郁沒記錯,大桓有不少官員喜歡聽戲。 有,你看那邊,那是戶部尚書和工部尚書。商君凜指了個方向。 沈郁看過去,果然,戶部尚書和工部尚書都穿著常服,坐在一樓人群里。 他們私下關系這么好嗎?都能約在一起聽戲了。 原來沒這么好,在工部不能自食其力之前,用勢如水火來說他們之間的關系一點都不為過,后來阿郁提出贊助的法子,他們就越走越近了。商君凜解釋。 他們關系不睦難不成是因為工部一直伸手向戶部討錢?沈郁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目前看來,是這樣。 工部那邊有什么進展嗎?自從第一條水泥路鋪好,沈郁很久沒關注后續了。 第二條路快鋪完了,過段時間就會有結果,工部那邊說,若是這次的方案可行,便可陸續將京城的路換成水泥路了,他們還發現了水泥可以用來建筑,他們用水泥造了個小房子,據說很結實。 沈郁只是問一嘴,聽到答復便不再關心這件事,偌大一個工部,里面那么多人,總不至于辦不好這件事。 沈郁視線在下方轉了一圈,看向二樓,又看到了熟人。 丞相也在,他還把江懷清賀承宇方嘉怡三人也帶上了。 為了不引人注目,方嘉怡做的是男子打扮。 丞相對賀承宇他們三人很看好,昨天呈上的折子還表揚了他們。 能不看好嗎,有了這三人加入,丞相每天能減少一半以上的工作量,丞相做夢都想,有朝一日大桓的所有官員都能像這三人一樣,別的他不強求,至少要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吧。 結果呢,現在不少受蔭庇上來的官員,自己的分內之事做不好不說,還成日盯著別人的權勢,干啥啥不行,盡惹出一些爛攤子讓他善后。 朕有時候都覺得,丞相跟世家對著干,完全是看不慣這些世家官員的作風。商君凜想到一些往事,頗有些忍俊不禁。 丞相出身門第應該不低吧。 是不低,而且一開始,他和世家官員的關系也沒這么僵,不然他也沒那么輕易入內閣,當上丞相后,他每隔幾天都要為世家收拾爛攤子,久而久之,雙方的關系越來越僵。商君凜對這一幕自然是樂見其成。 丞相在認真聽戲,他本來是不打算來的,即使在休沐日,他也有很多事要處理,是江懷清向他提議,忙碌之余應該適當放松一下,他想了想自己忙碌于公務的無數個日夜,深覺自己該休息一下了。 于是帶上三人一起來聽《歸春記》。 他經常出入宮廷,當然知道這出戲排出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他帶三人出來,也是想考察考察三人的政治敏銳程度。 中場休息的時候,他為自己倒了杯茶,開口問:你們看到現在有沒有什么想法? 這場戲影射的是肅北的事吧,賑災物資被貪污正好能和眼下的被劫走對上,朝廷一直在討論捐贈的事,現在百姓通過看戲知道了捐助能代表的意義,等朝廷正式公布這一政策,就不會受到無端猜忌了。 不止京城,其他地方這段時間也有戲園在演這出戲,而且因為戲本身足夠吸引人,觀看的人越來越多。 丞相贊賞點頭。 這次科舉總算選出了一些好苗子。 并在暗暗在心中計劃,如何快速將三人培養起來,多一人分擔,壓在他身上的擔子便會輕一分。 中場休息時間,底下百姓議論開。 貪官好過分,邊關那么多將士和百姓還在等糧食救命,他們竟然將這些糧食和錢財貪了。 對啊,我這個暴脾氣,恨不得沖上去打爆他的頭。 鸝娘他們已經開始籌備糧食了,希望能趕上,不然敵軍壓境,邊關將士連吃的都沒有,怎么保家衛國? 所以說貪官沒有心,也不想想,萬一敵軍打進來,縱然他有這么多錢財又有什么用? 你們說,鸝娘能籌備物資送到邊關,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肅北大旱,方大人受命賑災,卻遇到了劫匪,現在也不知道那邊情況怎么樣,我們是不是也能為肅北做些什么? 如果能將物資順利送到肅北,我愿意捐出家中一半糧食! 肅北之外是北漠,北漠對大桓虎視眈眈已久,若不是陛下當年把他們打怕了,他們怎么會輕易收手,也就這幾年,咋們大桓平平穩穩的,倘若肅北出了什么事,北漠勢必會卷土重來。 不能讓北漠有南下的機會! 就像鸝娘說的,保家衛國,每個人都應當出一份力,而且積少成多,我們雖然能力有限,但若百人、千人、萬人呢?總能起到一點作用! 說的不錯,有沒有認識官府的人,我們能不能和朝廷表述一下看法? 底下的討論越發熱烈,沈郁端起茶杯輕抿一口,嘴角微微勾起,他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一半。 阿郁當初排戲,是不是為的就是這樣一幕?商君凜也聽到了議論聲,眼中閃過一絲復雜之色。 陛下且看,我要的不是朝廷下發命令,而是百姓為自己爭取來一個機會。 能得阿郁相助,朕何其有幸。商君凜擁住沈郁,在他臉側印下一個輕吻。 第111章 身為君王,商君凜當然知道前后連兩者的區別。 朕本來以為,你排這出戲只是為了讓百姓更能接受捐助的事,沒想到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你先前說讓朕稍微推辭一下時間,便是在等這個時機吧。 沈郁點頭:我總覺得,那些人還有后手,他們搶走了一批物資,肯定不會眼睜睜看著我們籌到足夠的物資再次送到肅北。 商君凜:朕最擔心的,是北漠的人滲透到了肅北官員里,據隱龍衛傳回的消息看,他們暫時還沒發現北漠人的痕跡。 沈郁:要說肅北受災嚴重對誰最有利,無疑是北漠,沒了肅北軍的威脅,肅北對北漠來說無疑是囊中之物,陛下覺得里面有北漠人的手筆不奇怪,不過我更傾向于這件事是大桓某些人做的,陛下可別忘了,越王還在暗牢里。 商君凜:阿郁懷疑是越王背后的人? 沈郁:若越王想要那個位置,糧食、金銀一樣都不能少,陛下有派人去越王封地么? 越王被扣在京城這么久,他封地上一點動靜都沒有,本就是一件不正常的事。 陛下正好可以借著捐贈的由頭,好好探一探越王封地的底。 一盞茶功夫后,下半部繼續上演,底下的議論聲慢慢消失,大家的注意力重新轉回到聽戲上。 另一邊的雅間里。 注意到顧太醫明顯的不在狀態,錢太醫倒了杯茶給他:在想什么? 剛剛似乎看到了熟人,顧太醫愣了一下接過茶杯,不知道是不是我看差了。 是你的好友?不妨邀請過來一敘。 顧太醫搖頭:不必了,想來他們也不愿被打擾。 見狀,錢太醫也不再多說。 結束后,臺下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這個結局真是大快人心,貪官就該這樣,被斬首示眾! 鸝娘費盡千辛萬苦終于和愛人團聚,有情人終成眷屬,我滿足了。 鸝娘的付出總算沒有白費,惡人受到懲罰,好人也有了好報,災情得到及時解決,想趁機攻入的敵人也被打敗,大快人心! 來看戲的有男子也有女子,雙方關注點不同,但無論哪邊,對這個結局都很滿意。 沈郁同商君凜走出戲樓,一路上都能聽到周圍人的議論聲。 除了故事本身,被談起最多的,便是戲里鸝娘的舉動。 鸝娘是世間女子所有美好的化身,既有女子的柔情細膩,也有不輸于男子的氣概和果敢,她敢說敢做、不懼困難的心性打動了無數人。 既然戲里的鸝娘成功了,是不是說明這個法子是可行的? 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你我皆是商人,知道大桓對商人的待遇比起其他朝廷要好很多,戲里鸝娘處境那般艱難,最后依然成功了,還因為他們的舉措,改變了當時商人的處境,如果我們能為肅北出一份力,是不是也能改變世人心目中對商人的看法? 士農工商,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觀念不是輕易能改變的,即使大桓對商人不苛刻,但因為種種固有觀念,商人們的地位并不高。 他們手里有再多錢又能怎樣,若不花大量金銀打點,有心之人做點什么,輕易就能損失大筆財產,就算是花錢買個心安,買個保障,他們也愿意。 然而大多數情況是錢花出去了,關系打點好了,對方依然可以臨時反悔。 沈郁提出的贊助和捐助,都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沈郁排的戲已經在京城演出好幾天了,地方上也陸陸續續有戲班子開始排這出戲,對各個戲班來說,只要有人看,他們排什么戲都一樣。 還有看見商機的說書人在酒樓茶館講鸝娘的故事,客人們愛聽,他們也樂得多講。 經過幾天的發酵,官府收到了民間的請愿書。 不止一處官府,大理寺、戶部等好幾個地方都收到了請愿書。 早朝上,戶部尚書直接拿出請愿書:啟稟陛下,臣收到了一些來自民間的信。 另外幾位大臣也站了出來:啟稟陛下,臣也收到了。 呈上來朕看看。 宮外,迎星樓。 嚴錚和大大小小十幾位商人坐在雅間里,為首的是一名三十多歲的儒雅男子,他們剛寫了聯名書遞到官府。 另一邊坐著的是幾位普通百姓,都是鄰里有名望的人,他們聚在這里,為的也是聯名上書的事。 大家放心,我和戶部一位大人有些交情,他說戶部尚書今天會將我們的請求告知陛下。儒雅男子開口。 金公子的話我們自然相信。 其他人也紛紛開口。 金公子在京城商人里很能說上話,他辦事穩妥,大家都信服他,這次的事也是大家推舉他出來負責。 安撫好人,金公子走到嚴錚身邊,低聲說:若不是你告訴我這些,我也不敢應下這件事,這杯敬你。 金兄嚴重了,我剛來京城的時候,得了你的幫助,沒能重謝,這回也只是說了一點我知道的消息,不算什么。嚴錚回敬。 沈郁有意推辭計劃的時候,便讓商君凜將這個消息再次隱瞞起來,和官員不同,商人普通百姓若沒有門路,是無法知道這些朝廷消息的,嚴錚會知道,除了工部那邊在無意間向他泄露了一些外,還有一個原因。 嚴錚本來就在等朝廷下令,然后捐一筆,沒想到最后這件事會變成由他們主動提出來,不過這樣也好,于朝廷和他們益處更大。 第一次看《歸春記》的時候,嚴錚心中便隱隱有了些猜想,后來街頭巷尾都在談這件事,他心中的想法更明確了些,再后來,他和徐掌柜談合作的時候,對方好似無意間提了一嘴,他便知道,這是他打入京城商人內部的一個絕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