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零七章袁紹和袁術的差別(1)
建安四年,驍騎將軍曹昂用荀攸的驕兵之計,連棄七寨,使的青州袁譚大意懈怠。 接著乘夜殺入袁營,破寨直入。 袁譚士卒兵不著甲,馬不備鞍,軍馬自相踐踏,死者難記。 及至天明,連連奪回七寨,獲取袁軍器械鞍馬無數,大將嚴敬為魏延所殺。 青州一戰,曹軍目的盡皆達成。 青州一戰,大破袁譚青州軍,先以驕兵之計迷惑袁譚之心,接著便乘其志得意滿之時,以火攻弩箭之法大敗袁譚軍馬,極大的消耗了袁譚軍的有生力量,甘寧手刃袁譚手下大將嚴敬,使得徐州北面的壓力大為減弱。 也讓劉協報了楊奉謀反之仇,極大的報復了袁氏,雖然沒有占據任何青州的郡縣,但是極大的消耗了袁紹在青州的力量。 雖然只是大敗袁譚,雖然不能讓袁紹傷根動骨,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讓曹cao消除了來自青州的威脅。 劉協也抓到了幾千俘虜,虎賁軍不需要這些人,全部補充董承的軍隊。 這樣他明面上的軍隊又增加了幾千人,把楊奉叛變的損失補回來了一點。 剛剛回到徐州,準備回師許都。 卻在第三日,等來了劉備,還有朱靈,路昭帶領的五萬人馬。 原來曹cao得到消息,袁術被曹cao打敗之后,退到了廬江等地,但袁術仿佛是失去了信心一樣,不想著怎么收復失地。 整天花天酒地,驕奢yin逸,絲毫不體恤下屬,使得部下紛紛叛亂,雷薄,陳蘭等麾下大將紛紛帶兵離去。 根據消息稱,袁術面對這種情況,已將傳國玉璽轉贈給了袁紹,請袁紹稱帝,他自己甘為臣屬。 在這里很多人都會疑惑,袁術投靠袁紹,僅僅是因為兄弟關系嗎?要知道他們兩個本來就不和。 袁紹是庶長子,袁術是嫡子,袁紹最高的起點只是渤???,到現在的四州都是一步一個腳印打出來的。 袁術呢,起點就在汝南郡,袁家老巢,資源很多,更有豐富的人脈。 不過,歷史上袁紹的人比袁術的更牛逼。 袁術手底下拿的出手的人一個紀靈,一個閻象,還有一個楊弘。 作為袁氏家族兩個最出色的子弟,同樣是四世三公,可是奇怪的是投奔袁紹的人才遠遠多過袁術:袁紹手下可以說是人才濟濟,不僅有六大謀士,還有河北四庭柱等一大批猛將; 反觀袁術手下拿得出手的名氣和能力出眾的謀士和猛將很少,有點名氣的大概就是楊弘閻象和紀靈等人。 就連當初他在南陽的時候,近在咫尺的荀彧和郭嘉也是先找的袁紹,壓根就沒搭理袁術。 兩人家世一樣,實力也相差不大,為何人才都往袁紹那邊跑?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可能和兩人小時候環境有關,沒過繼給袁成之前,袁紹是庶長子,袁術是嫡子。 古代是很講究嫡庶的,因此袁術一直瞧不起袁紹即便是日后袁紹過繼給了袁成也是這樣,這種觀念是根深蒂固的。 用現在的話來說,袁紹因為身份的原因可能從小就對自身要求比較嚴格,長大了以后素有賢明,《三國志》記載“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 就是說袁紹不僅長得帥,而且禮賢下士,與人交往的時候對對方身份不是很看重。 袁術恰恰相反,標準的大家族被寵壞的紈绔子弟,“少以俠氣聞,數與諸公子飛鷹走狗”,與人交往看重出身。 這一點在演義里表現得尤為明顯,他對劉備區區一縣令是不屑一顧羞于同坐。 這樣一對比,兩兄弟高下立判,不要說寒族出身的就是士族出身的人才肯定優先選擇的是袁紹而不是袁術。 第二,成年后因為家世的原因,兩人同朝為官,在漢末誅殺十常侍以及董卓進京后的那段動蕩的時期,袁紹的表現遠比袁術更為出色。 比如在誅殺為害朝廷為天下士人痛恨的十常侍時,袁紹是急先鋒比袁術更搶眼。 又比如董卓進京掌控朝廷時,袁紹以強硬姿態對待董卓,一句“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為他在天下人心目中加分不少。 再比如他只身逃出洛陽后去的不是袁氏根基之地汝南和南陽一帶,而是人生地不熟完全陌生的冀州,反觀袁術則是去了南陽,這樣一對比,顯然袁紹遠比袁術有魄力和有膽略得多。 第三,袁術手段為士人所不齒。 比如黃巾起義雖然受到朝廷打擊,但是在很多地方為禍很深,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袁紹和曹cao就比較聰明,對黃巾余黨,黑山軍,白波軍等等都是強力打擊。 袁術卻拉攏他們作為自己的盟友;這是其一。 其二,袁術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比如就因為和他毗鄰的陳王劉寵不借糧給他,袁術居然派刺客刺殺了一位堂堂的王爺。 當時雖然漢室衰微,但是在天下人心目中仍有相當地位,袁術行事如此肆無忌憚不把漢室放在眼里,加上后面他有玉璽在手而悍然稱帝,試問有誰會去有誰敢去投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