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頁
“不可能!” 他氣急敗壞: “母妃!我要是不能坐那位置,老六會叫我活著?會饒過您?這么多年您和皇后宸妃在后宮僵持,我和老六爭的頭破血流,哪個贏了,那一個都別想活!” 貴妃哽住,兒子說的話也對。如今騎虎難下,貴妃多年要強,如今真是撐不下去,頭一回當著兒子的面紅了眼。 “母妃,皇祖父如今也必想叫他死卻不好出手,我替他做。如今事情總還沒大白天下,衛戍就是死了也沒人疑心到我頭上,便是我將來做不到那位置,只要保住名聲,總也能把老六也拉下來,往后不拘扶持哪個登上皇位,我也都是最尊貴的親王!這才是咱們的退路!” 貴妃心里也升騰出希望,誰知當天夜里,三皇子還沒做好安排,漭山之事跟三皇子有瓜葛的消息,就生了翅膀似的,在暗地里傳開了。 三皇子的心腹氣急敗壞的深夜敲開三皇子府的大門,三皇子聞聽消息,頓時xiele氣。 有時候謠言扣在頭上還有說不清的時候,何況如今證據確鑿的真事兒。三皇子忽然覺著,自己真是大勢已去了。 得到著消息最高興的莫過六皇子,他被太上皇冷了好些日子了,也在廖永清對付他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對廖永清竟不僅僅是利用,既然已經熱鬧了太上皇,索性繼續下去把廖永清娶來,廖太傅門生遍布滿朝,這決計是一大助力。如今三皇子出事,自然非他莫屬,總不好去挑那些蠢的低賤的,或者是年幼的,誰也壓不住。 在六皇子的推波助瀾下,那點子風言風語傳的有鼻子有眼且奇快無比,第二日早朝,幾乎人人知曉了那些事,再看三皇子告病沒來上朝,有人不安有人歡喜,還有人觀望。 處理完朝堂正事后,今日朝上百官極有默契的誰也未曾提起立儲的事,倒是圣上轉頭看一眼低眉垂眼的衛戍,手一擺,便有人出來宣旨了。 朝中人多少有些意外,前些日子聽說衛戍回來了,大大小小都想走些門路,誰知衛府一概托詞衛戍遠征而歸須得休養,全數回拒了,只當這人是得勢便瞧不起旁人了,今日聽了這旨意,明著褒獎封賞,實則…… 封了個侯爵,卻沒提世襲的話。又封了個太仆寺少卿,四品官兒,這是從武將轉成了皇室家仆啊。 殿上一派寂靜,宣旨內官將明黃圣旨奉到衛戍跟前后,笑著道: “衛大人,接旨吧?!?/br> 衛戍一如既往勾唇邪笑,伸手接過圣旨,那內官便恭手道: “恭賀大人封爵,那黃雀令……” 眾目睽睽,本也是為迫衛戍,誰知衛戍一點不快,從腰間拽下那枚銅令就給了那內官,倒叫準備了一肚子逼迫衛戍話的內官哽了一下子,才疑惑的拿著令牌回去了。 待要宣退朝,忽然有人出列道: “衛大人剿匪歸來,這漭山事物還未曾回稟?!?/br> 是六皇子一派的人,朝中靜謐,圣上煩躁。 他實在不是個喜歡cao心的人,兼之父皇輔佐,他這皇帝做的也還算舒心,但昨日父皇分明交代,今日卻偏被人提起,若要壓下去,怕也不妥,遂不悅道: “衛卿,便說說吧?!?/br> 宣旨內官是太上皇的人,以為昨日太上皇交代過,圣上大抵會托詞身子不適叫衛戍上個折子說明便罷,誰知他還是低估了圣上的糊涂。正捏一把冷汗,衛戍卻笑道: “臣已擬好折子,這便將漭山事宜呈給圣上過目?!?/br> 內官趕在圣上要說話前忙接了衛戍手里的奏折,便宣了退朝。 衛戍打前便先走了,武將之風行走極快,那些個想要打聽消息的文官一個也沒追上。越得不到消息越是心癢,一路三五成群小聲議論,連從前收過三皇子好處的,也興致勃勃。 三皇子開始認真思量罪己書的事,明知這是如今最好的法子,但怎么也不甘心。想想宮中無嫡子,老大老二都沒了,他是名正言順的皇長子,卻叫老六逼到如今地步,如果不是他,自己何至于孤注一擲兵行險招? 他思量的當口,安懷公主府的掌事姑姑匆忙進宮覲見皇后,請了御醫過府。 安懷公主瘋了。 這消息和三皇子指使漭山之事一齊傳開來,人人唏噓,自從榮太妃故去后安懷公主便郁郁寡歡病患不斷,但這瘋了又是從何說起? 最先明白過來的,是太上皇。 大罵一通后,氣的連連喘氣: “把那逆子給我叫來!” 不同于先前幾次懷王求見太上皇都托詞不見,這回傳召,懷王卻不在京。 消息傳到衛府時,夫妻兩個正在書房寫字,姜瓷是個聰明的學生,又勤快好學,衛戍很滿意。聽了下屬稟報,只隨意擺了擺手。人退下后,姜瓷有些詫異: “這時候懷王不在京里會在哪?” 不等衛戍回話她卻忽然明白了,這時候不在京里,一定是在溯明山了。 “懷王府往宮里報了懷王妃病了的消息,只不過呂鶯艷出身低又沒子嗣,宮里也沒什么人在意,消息也就沒傳出來。前日懷王又召了兩個姑子進府陪伴王妃,這兩個姑子從前是懷王麾下暗衛?!?/br> 姜瓷咋舌: “懷王這是要……” 呂鶯艷在許夫人的事上雖不罪大惡極,但也推波助瀾,懷王怕是容不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