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王有銀現在恨不得把地里的土豆都拔了,趕緊都搓成淀粉,留著做粉皮。土豆還得過一個多月才能熟,苞米還得過三個多月才能熟。王有銀心里急啊。 土豆熟的時候還能趕上好天氣,能曬粉皮。等苞米熟的時候都快下霜了,根本就曬不了粉皮。一想到自家買賣就這么被耽誤了,王有銀就跟虧了錢似的。 王有銀家現在不光是苞米用光了,麥子也早就用光了。除了涼皮,王有銀家里都好久沒吃白面做的吃食了?,F在做麥芽糖的麥子還是王有銀在鎮上買的呢。 要是放在以前,王有銀是絕對不會花錢買糧食的。自己種糧還花錢買糧,那不是傻嘛。不過現在的王有銀非常愿意當這個傻子。 農家人沒糧了,一般都會去相熟的人家借糧,等到秋糧食下來的時候,再還人家新糧。 會做人的人家會多還幾斤糧食或者送點雞蛋啥的。雞蛋在農家算是硬通貨了。求人辦事給錢太外道,一般都會送雞蛋,雞蛋算是禮,人家收了也沒啥心理負擔。雞蛋想吃就吃,不想吃就倒手賣了。 王有銀本打算借糧的,不過麥子家家戶戶留得都少,就算借也借不到多少。再說大家留麥子也都是留著招待人的,你給借走了,人家拿啥招待人啊。還有留麥子解饞的,人家一年到頭也就吃那么幾頓白面,還讓你給借走了,人家不得饞一年。 王有銀剛說完自己的想法就得到了自家媳婦的白眼。沒招了,王有銀只能去買糧食了。鎮上的麥子賣得也不貴,雖然還是覺得有點虧,但還是買了。不過后來算利潤的時候,王有銀就一點都不覺得虧了。 為了支持自家二哥的買賣,也為了自己有粉皮可賣,王有錢把家里所有的苞米都貢獻出來了。他家的麥子和糯米早就貢獻出來了,現在能貢獻的就剩苞米了。幸好苞米留得多,要不然,自家今年就賣不上粉皮了,王有錢十分慶幸自己的英明決定。 因為是王有錢貢獻的苞米,王有銀本打算幫著做,自己就不分錢了。沒成想弟弟提出兩家三七分,王有銀家占三。 兩家一起用王有錢家的苞米做粉皮,搓完淀粉的苞米面王有錢拿回家吃,用淀粉做出來的粉皮賣了之后兩家一起分錢。 高氏對這樣的分法還是挺滿意的。本來以為自家就給小叔子家幫幫忙,沒成想還給自家錢。有錢在前面吊著,高氏干勁滿滿的。 兩家三七分這個提議還是錢氏想出來的。她家孩子少,能干活的人也少,要是讓二嫂家做白工,二嫂肯定會不樂意,覺得自家小氣。再說現在還跟二嫂家一起做買賣,要是因為這點錢把二嫂得罪了,那多劃不來啊。二嫂一家給自家的優惠也挺多,自家也不能顯得太小氣。錢氏在心里早就盤算好了。 也不怪高氏和錢氏兩人合得來,兩人都是心里有小算盤,但做事都大氣的人。凡事都分得清輕重。 娶妻娶賢,王家老哥倆算是撞了大運了。 做粉皮的活都是大家做熟了的,給王有錢家做粉皮的速度比給王有銀家做粉皮的速度快多了。 王有錢家孩子小吃得少,他家留得苞米要比王有銀家的少。 七八天的時間,兩家人就把王有錢家的苞米全都加工完了,總共做了三百多斤粉皮。 現在天好,小麥發芽的時間短了不少,剛做出一批麥芽糖,王有銀就迫不及待地去縣里了。 這回還是王有銀三人一起去縣里。有了上回的經歷,王有銀也不再摳摳搜搜了,非常大氣地帶了二百多斤粉皮去縣里。 跟涼皮不一樣,粉皮曬干后表面不平整,粉皮疊放在一起很不貼合,十分占地方。 二百張粉皮,兩個大水桶就放下了。粉皮則需要壘很高。二百多斤粉皮是一千七百多張。這些粉皮不僅把驢車占得滿滿的,還壘得高高的。驢車只能坐一個趕車的。 為了賺錢,大家也不覺得累了。一個人趕車,兩個人在后面跟著走,輪流換班。車上東西太多了,就算吃得再好,驢兒也是跑不起來了。不過幸好驢兒跑不了了,要不然容易把車上的貨顛下來。 為了占個好地方,也因為貨多速度慢,這回這三人提前了兩個時辰就出發了,三人還拎了個燈籠照路,省得一不小心翻進溝里。 燈籠是王有銀用削了片的柳枝做的,雖然瞅著不好看,但是照明還是沒問題的。 燈籠里面放的不是蠟燭,蠟燭這玩意在農家算是“必需品”又算是“奢侈品”。每家每戶都有蠟燭,但都舍不得點,只有在祭祖的時候點那么一下,用完趕緊吹滅。 也不知道是怎么保存的,有些人家的蠟燭都用了三代人了,第一個點蠟燭的人都已經去了另一個世界,他的兒子和孫子還在用那個蠟燭祭奠他呢。 王有銀他們帶出來的燈籠里面點的是松脂。這些松脂都是寶月帶著弟弟meimei一起在松樹上摳的。 松樹是稻花村最常見的樹,山上長滿了這種樹。 稻花村這邊的山矮,松樹也長得挫,其他地方的松樹不僅長松球,松球里面還長松子,稻花村的松樹就只僅僅長了松球。除了松樹下的松樹蘑和可以用來燒火的樹枝和松球,村里人實在找不到松樹的其他用處了。 不過“見多識廣”的寶月發現了松樹脂的妙用。松樹脂融了可以當膠水用。松樹脂的粘合力還是很好的,寶月家的飯桌不平整,王有銀用松樹脂在短的桌腿下面粘了塊小木塊,木塊和桌腿之間粘得牢牢的。怎么晃都不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