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節
尤其是在孝文帝的cao縱下,漢臣也分為寒門與高門,如李彪、宋弁這些大臣,都是從微末起勢,與李沖不和很久了。 當然,這些事情都沒影響到蕭君澤。 三月時,那些北上的河工們,已經紛紛南下,在館陶鎮附近聚集,準備開展二期工程了。 不過,因為李沖的事,元勰被皇帝拉去,暫時頂替李沖。 而河之事,則被甩給了蕭君澤。 元宏對此振振有詞:“君澤你讓朕痛失了一位賢相,難道不應賠朕一個賢相么?” 蕭君澤一時被這個理由繞住了,不由驚道:“陛下說這話,不怕李仆射從棺材里爬出來給你死諫么?” 元宏一提起這事,神情便又哀傷無比:“若他真能復生,朕自然再讓他當左仆射?!?/br> 他本來計劃過幾個月,等六月農閑時南下,如今痛失左相,如果不及時補救,便要耽誤他的大計了。 蕭君澤無語,只能同意。 但是讓他去坐班工作、去河灘上跑上跑下,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這時候,他手下的學生們便派上了用場,當崔曜翻看著蕭君澤遞過來的文書時,手都是抖的。 “山長??!”崔曜忍不住反對道,“學生年僅十二,這樣關系萬人的糧草調度,實在是責任重大,不敢領受?!?/br> “我不也就比你大那么幾個月么?!笔捑凉傻ǖ?,“沒什么不能領受的,有不處理不了的來問我,我再去找彥和便是,有我撐著,責任落不到你頭上?!?/br> 河工一道,最重要的就是處理河工之間沖突,還有調動糧草、船只,前者需要武力,后者需要數學,崔曜數學在蕭君澤看來,比掌管全國錢糧的李彪也不差了。 只是缺少一點經驗而已,能用! 崔曜看著君澤,對方也回望著他,數息之后,崔曜咬咬牙:“那,那學生便先試試!” 于是,崔曜就這樣頂著稚嫩的臉,每日奔波在這運河上下。 斛律明月則有了一只“治安隊”,每天披甲策馬,游蕩在大大小小的河灘工地,偶爾會遇到有河工攔馬大訴被欺負、克扣糧食等事,便一起帶走,全送給崔曜添麻煩。 崔曜年紀小,但自小便撐起一個家,思維敏捷,雖然河邊許多郡守、縣令都對他十分輕視,但畢竟有朝廷做后盾,雖然磕磕絆絆,卻也把事情漸漸理順,讓原本有些停滯的修河,追趕起去年速度。 但超過是不可能的,他沒有元勰的身份地位,很難做到通力合作,甚至度支尚書李彪在拔糧時,也時??丝?,讓崔曜時常委屈焦慮。 不過蕭君澤還是給他指出了辦法,既然朝廷可以設糧倉,河工為何不可以設一個糧倉,工坊里那么多的鹽貨、鐵器、玻璃、燈油,完全可以繞過朝廷,不讓中間商賺差價,直接從世家大族手中收購糧食。 崔曜驚住了:“可是山長,你剛剛氣死了李沖,他們會賣給你嗎?” “怎么會不賣?”蕭君澤不由笑道,“你不會以為,這些門閥世族,都是鐵板一塊吧?” 崔曜恍然大悟,十分佩服,整個人精神都振奮起來,他已經知道該怎么做了。 不就是拉攏和打壓,陷害和救助么,這事,他熟! …… 崔曜于是帶著許多錢財,挨個拜訪了周圍的鄉豪們,但讓他驚訝的是,鄉豪們拒絕了他出錢購糧的想法,他們有些人希望能得到梳洗羊毛的辦法,有些的人想購買織機,有些人則想得到印刷的油…… 崔曜在這些事上沒法做主,于是回去詢問了蕭君澤。 “可以啊,”蕭君澤微微一笑,“來,阿曜,我給你講一個,代理商人的制度!” 崔曜眼睛一亮,立刻坐得十分端正,目光炯然地看著君澤。 蕭君澤便道:“每一個郡,都設一個代理商人,咱們的貨物,都直接發給代理商們,他負責以糧草來換,各郡的貨物,相互都不侵擾。你覺得,他們,會愿意嗎?” 崔曜倒吸了一口冷氣:“山長,您要將他們一網打盡么?” “這怎么叫一網打盡呢?”蕭君澤微笑道,“這叫‘雙贏’,咱們的貨物,每次送到鄉里,都十分麻煩,許多世族還在私下搶掠,有的會禁鄉人購買,但若是愿意合作,那么,各地鄉豪會如何選?” 崔曜心中泛起一股火熱,朗聲道:“他們會主動售賣,從中獲利,并且與我等合作,等他們嘗到甜頭,到時,咱們修河沿路,也能得到他們鼎力支持!甚至于,一些不重要的支河灌渠,也能讓他們修筑!” 蕭君澤點點頭,露出滿意之色:“正是如此,還有,如紡線織布之事,咱們工坊的工人本就不足,完全可以賣給他們織機,讓他們自己紡織。阿曜,這世間之財,需得流動,才能利天下,我等所賺之財,能得廣廈萬千,綾羅、糧食無數,可身而為人,每夜能睡不過一床,一日能穿不過一衣,只有讓天下人都能日睡一床,日穿一衣,日食三餐,方得人間之趣?” 崔曜心悅臣服,虔誠叩拜:“徒兒受教!” 蕭君澤期盼地看著他:“那便去速速去做!” “是!”崔曜高聲應道,然后起身,推開房門。 門外,白云如海,飛鳥入林,世浪翻騰,少年迎著陽光,大步奔向自己的人生長路…… 門內,蕭君澤給自己倒了一杯茶,伸了個懶腰,拿起笛子,準備去院子里練習肺活量。 多么好的孩子??! 他感慨道著,讓需要的人做需要的事情,不但不會引來反感,還可以不發加班工資,也就小孩子那么好騙了。 這話要說給元宏,他怕是立刻要被九九六,又哪來的時間鍛煉身體,安排未來,教育小弟呢? 嗯,如今崔曜、明月,都有重任在身,是時候再從學校里挑一些新人,安排在身邊,再培養一些人才了。 這個世界,終于有點趣味了。 第84章 做好準備 陽春三月,回到洛陽的皇帝一頭扎進了朝廷政務,沒有再去巡游,李沖的驟然離世,打斷他的許多謀劃,他全身心撲在其中。 蕭君澤則繼續在學堂、工坊里來來回回,偶爾處理崔曜送過來的書信。 崔曜這些日子忙得回家的時間都沒有,一開始時,各地鄉豪對崔曜那“代理一地之商”的提議,十分謹慎,但大家都是聰明人,很快就發現了其中的好處。 尤其是一??衫蔫F犁,那真的是誰用誰知道,無論是開荒抑或是耕田,都是大大的利器。 而讓蕭君澤驚訝的是,賣得最好,爭搶最激烈的東西,既不是軸承,也不是鐵犁,而是那長長的,堅固的鐵制車軸。 如今是馬車還是板車,車軸都是一根長長的木頭,能裝載的東西有限,且容易損壞,十分麻煩,而且車輪易換,車軸換了,基本上整個馬車都報廢了。 鐵軸不一樣,更堅固且沉穩,不但可拉更多貨物——還能將車包上鐵皮,加強安全防護,后者才是最受歡迎的原因所在。 不止如此,蕭君澤還發現,在他將鹽務上繳后,洛陽城的鹽幣便少見了許多,但又有一種新的“鐵錢”出現。 這鐵錢就是一個個不規則鐵料,可以按重量來換糧換帛,普通農人會把這些鐵料敲打磨制一番,做成小刀、勾鐮等物,也可以多積攢一些,去鐵匠鋪子里換一個厚實的柴刀、釘耙。 甚至還有稍微富裕一些的,多存些鐵料,換成一口大鍋。 他們用自己的一點小心機,小心翼翼地活著。 …… 清河郡,位于黃河以北,渤海以南,是大世族崔家的祖地。 崔曜一身常服,眉目靈秀,正坐在崔家之中,神情有些悵然。 他的面前正是崔家家主崔蔚,對方年近八十,面容和善,和他商議的,正是他父親這一支應該認在崔家哪一房支脈。 崔曜輕聲道:“多謝族長,只是,曜此次前來,是為了修河之事……” “你父一世流離,心心念念的,不就是認祖歸宗么?”崔蔚微微一笑,“不妨回家問詢父母,再做決定?!?/br> 崔曜倒底年紀還小,不由立刻頭痛起來,他輕吐了一口氣:“家族是家族,小子如今是是奉君少卿之命前來,還請先商談錢糧之事……” 崔蔚看著這小小年紀,便氣度非凡的少年,不由微微一笑。 他爹當年想要認親,可文采、氣度無一可取之處,讓他轟了出去,可如今見這少年,機敏聰慧,進退有度,不以小利而折腰,倒真是有他們清河崔家風采。 若能認回來,必定能助他們崔家未來在朝中站得更穩。 想到這,崔蔚的微笑不由得更溫和了,相比收獲一個崔曜,那一點錢糧對于清河崔氏來說,不值一提。 …… 三月,河水解凍。 從北方來的河工一一歸位,他們帶著簡陋的包袱,神情已經全然沒有了去歲時的惶恐,拿起鐵鍬時,仿佛全身都充滿了力量。 去年清淤擴道完成的白溝,已經在這季節引水入渠,滾滾河水順著堤壩涌入,幾乎是立刻便帶火了沿岸數百里的經濟。 且不提周圍引水灌溉的農人有多少收獲,便是來來往往的船只,也能提供大量的商品。 大量的鐵器開始像潮水一樣,涌入河北大地。 池硯舟在河陰,幫著青蚨大人看顧工坊,如今要修河,工坊這邊許多錢糧度支,青蚨一人顧不過來,他這個小孩便被拉來當了壯丁。 池硯舟對此很惶恐——他其實更想和那些師長一起,學習更深奧的數術,但是沒辦法,師父說了,他如今的數學知識已經夠用了,更高的知識,需要他們的環境安穩時才用得上。 池硯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算環境安穩,但師父都這么說了,他便會認真把事情做好。 他最近還認識了一個叫阿瑰的少年,對方年紀和他差不多,卻學習得非常認真,經常與他一起討論數術,請教機器的知識。 算是他在河陰鎮的第一個朋友了…… - 時間緩緩而過,朝廷里又發生了一些大事。 第一件事,便是元宏的二兒子元恪,被正式立為太子。 而這時,已經升官為御史中尉的李彪秘密上表皇帝,告發元恂又與手下的人謀劃叛逆。 元宏收到上表后,沉寂了幾日,便派遣中書侍郎邢巒和咸陽王元禧拿著自己書寫圣旨,帶著用毒酒去河陽,賜元恂死。 隨后,皇帝用粗劣的棺材和平常衣服裝斂了他,埋葬在河陽。 馮誕告訴君澤,說那一晚,陛下一個人在殿中坐了一宿,所以最近精神不振。 “你沒有勸他別殺元恂么?”蕭君澤問他。 馮誕嘆息道:“如何勸?元恂活著,便是鮮卑舊貴們起事之因由,元恂一但落到他們手中,便又是家國不寧,再者,元恪那性子,繼位后難道還能讓兄長活著?陛下,他也不想如此?!?/br> 蕭君澤挑眉:“他就覺得自己能,想把所有事情都做了,不把問題留給子孫,這便是太瞧得起自己了,這些事,做不完的?!?/br> 馮誕越發嘆息道:“你小聲些,陛下生氣了?!?/br> “他氣他的,與我何干?!笔捑凉刹灰詾槿?,轉頭道,“陛下,什么時候開拔,我要提前把事情交代了?!?/br> 元宏深吸一口氣,低聲道:“如此軍機大事,你也敢問?!?/br> “問便問了,南朝又不傻子,你調動兵馬,籌集錢糧,他們也早在準備,”蕭君澤隨意道,“來吧,說說,是秋收前還是秋收后?” “自然是秋收前,”元宏緩緩道,“四月粟米種下后,便一路南下,盡力在九月秋收時節回來,否則寒冬一到,便要鳴金收兵了?!?/br> 蕭君澤摸了摸下巴,嘆息道:“這可麻煩了,如今淮河之北,許多種麥之家,五月正是收麥之時,若可,你便改到六月吧!” 元宏頓時不悅:“種麥之家,不過爾爾,豈能因此推遲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