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長子 第289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選秀奮斗的我總被迫修羅場、小海馬嬌養日常[七零]、殺戮拼圖、我真有這么壞嗎、八十年代順風順水、大佬的小祖宗太兇殘了、水天一色、小糖O穿到正常世界、笨蛋美人勇闖無限流、[西幻NP]勇者今天跑路
“劉希賢有子嗣么?” “回陛下的話。希賢公有三子,但其中一幼子早幺,另外兩個兒子皆不壽,還有兩個孫子,可惜長孫也不壽,到眼下這個時間點只有個小孫子隨他左右,四處奔走?!?/br> “比李閣老好些,至少還有一個孫子?,F在是什么身份?入朝為官?” “什么身份……”劉瑾仔細想了一下,“應當不是官身,上次聽說考了個秀才?!?/br> “行,朕知道了?!?/br> 他這么問也是有目的的。有明一代,皇室會恩蔭這些臣子的子孫,這也算是一種獎賞。只不過眼下剛升他為巡撫,其實賞賜也不必如此密集和頻繁,日后再說吧。 對他來說,有這樣一個人牧守山東,足夠放心是最重要的。 而對于劉健來說,他的大朝會已經結束了,第七日的軍備不能說和他沒關系,但作為一個失去了政治前途的前朝老人,他在這方面提意見屬于自取其辱,沒有意思。 老實說從今往后除了山東的事,其他的事他說任何一句都是多余。 這應該就是上一封奏疏的意思。 看來他是知道自己要終老山東了, 畢竟是內閣首輔,把握皇帝情緒和朝政的心思還是細的。 所以這個晚上,劉府在收拾東西。 他的小孫子名為劉成學,也二十來歲了,看到此情此景覺得奇怪,“爺爺,這么晚了宮里都沒個回話。沒頭沒尾的,明日不出現在大朝會會不會顯得不敬?” 劉健躺在一個搖椅上,一晃一晃的。他老了,老人的情緒好像就容易泛濫的樣子。所以他也能體會到皇帝當時說那些話的情緒。 很多話雖然沒有明說,但是一個語氣、一個眼神他都能讀出話來。 皇帝很……憐憫他, 原本應該是很厭惡他才對,但皇帝竟然流露出那種情感。而且所謂的先有孔、后有劉,說得容易,實際上他不把這條老命扔在山東,怎么做得到? 所以說,皇帝在憐憫他的情況下,依然決定將他留在山東。 就說明一件事——他來京城,就是礙事。 這些事,其實想不到也就想不到,算了。但他想得到,而且雖然說也沒什么特別大的意見,但想透其實還是有些悵然若失…… “皇上,他什么都知道?!眲⒔¢]著眼。 小孫子有些不明白,“什么都知道?” “是,圣上他知道爺爺敬不敬他?!?/br> “真的?” “成學,你要記住。今上是可比太祖太宗的圣明賢君。自古明君,哪個不為臣子所敬?” 躺在搖椅上,劉健忽然追憶起了以往,他曾經想過要和皇帝通力合作,共同為大明的百姓做些實事??上?,天不遂人愿。 老人家眼睛一偏,看到給他捏腿的小孫子有些出神,“你是不是想要見陛下?” “……恩!孫兒讀史書,每讀圣君在世,必是熱血沸騰。今上可追先祖,孫兒心中也是極為仰慕。若是能有機會見一英雄,那也是一大快事!” “會見到的?!眲⒔∮挠牡恼f,他心里知道成學資質平庸,雖憨厚老實、用心治學,卻總是不得要領,想必將來也是難成大器。 所以大概要靠他干得賣力一點,這樣,等到他死的時候……說不定就有見到皇帝的機會。 第三百二十四章 新神機營 “……朕翻前朝實錄,上記載太宗皇帝組建神機營,其火器威力巨大。所謂神機火槍者,用鐵為矢鏃,以火發之,可至百步之外,捷妙如神,聲聞而矢即至矣。永樂中,平南交,交人所制者尤巧,命內臣如其法監造,在內命大將總神機營,在邊命內官監神機槍,蓋慎之也?!?/br> “但朕今日觀之,各處守備官皆采取雜木制銃箭,大明國力不如百年前,由此可見一般。朕也知曉上馬打天下,更需下馬治天下,可治天下是否包含治軍?軍備廢弛,羸弱不堪,一旦遇警,我大明朝要靠什么來守衛疆土?” 永樂時,皇帝組建三千營、五軍營和神機營。 所謂三千營就是當時被打投降的蒙古人組成的軍隊,最初是三千人,所以叫三千營,但后來遠遠不止三千人。 五軍營是從各省抽調的精銳兵卒組成的軍隊。 神機營,則是裝備火銃和火炮的部隊。 具體當時用的是什么火銃,各類史書各有說辭,但大致上,是可以手持發射的武器。只不過絕對不如現在這樣方便。而且不是每人一把火銃,因為裝填不方便,所以神機營其實是五十七人一隊,其中三十三人分成三隊,十一人裝填、十一人傳遞火銃、十一人瞄準射擊。剩余人員則持盾防守。 麻煩是麻煩了些,但這樣的設置做到了“槍不絕聲,對無堅陣”。在冷兵器時代,神機營當然大顯神威。 再加上三千營和五軍營。 朱棣就是靠著這些武裝力量橫掃大漠,大明也是四夷賓服。在那個時候不要說像今天這樣寇邊劫掠了,邊疆的大臣報告一聲說蒙古人可能會進犯中原。是可能。朱棣就會令明軍去掃蕩一圈。 當然也確實花了不少錢就是了。 然而盡管百余年來差距顯著,但軍備的議題在今天提出來,仍然會引起巨大的爭議。 因為這些錢花了,老百姓落不著好,官員也落不著好,然后他們就將這個行為定性為皇帝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 一旦真的要發動戰爭,就要征調天下幾十萬民夫,勞民傷財,確實也是事實。 “陛下,復套已為國策,且耗銀百萬,國家之財一小半用于其上,且為了對抗韃靼,朝廷不遺余力整頓馬政、編練騎兵,這些也都還有理由。而聽陛下之意,似欲重建神機營,卻不知又要對付哪里的敵人?” 說這話的不是旁人,乃是左副都御史章懋。 隨后禮部尚書林瀚也附言,“啟奏陛下。當初神機槍所用之木名為鐵梨木,其木質堅密沉重,色赤而重,一發可三百步。原先為交趾歲貢于京,為神槍中用。宣德后,大明退出交趾,朝廷便無法再獲得大量鐵梨木,除非高價購買,可大明國庫空虛,大量購入鐵梨木也只能陳而不用,因而也無法恢復當年神機營之勇?!?/br> 朱厚照說道:“聽你們的意思,朝廷應當放棄火器,不去管他。既然如此,當年太宗皇帝為何要組建神機營?太宗皇帝文治武功古來罕見,不正是朕要效仿的明君嗎?若說耗費了銀子,朕這座紫禁城也耗費了不少銀子,你們不如將其拆卸賣了!” “陛下息怒?!闭马献嗾f:“臣等只是擔憂朝廷開支太甚,陛下并非昏庸之主,所說的增強官軍之力原也是題中之意。只是大朝會第二日,河南、山東、浙江為了四十萬修河銀兩爭上了整整一天,所求者皆為百姓之望。朝廷武備已然大有改觀,何必再多花銀兩?” 左都御史張敷華也勸誡,“臣聽聞陛下于北境撥銀百萬以擋韃靼,又撥銀三十五萬靖平海疆,如今再提火器,實為不該!陛下初登大寶,理應與民休息,斷不可起好戰之心,耗竭天下民力!” 朱厚照有些皺眉頭,“西北撥銀百萬,朕用的是開海的銀子,東南靖平海疆,朕用的是海貿的銀子!你說朕不與民休息,這些銀子哪一筆是來自于加派賦稅?!朕每日不辭辛勞,欲重振大明國威,怎么爾等心中竟覺得朕這是徒耗民力?!” “自秦漢而至隋唐宋元,個個都是開國建元的初年武力強盛,而至中后期則吏治腐敗、軍隊廢弛,你們睜開眼睛瞧瞧,大明是不是也一樣?若是再這樣昏昏沉沉下去,大明是不是亡國有日!還有你林尚書,沒有了鐵梨木,就跑來跟朕說朝廷干脆放棄算了。你這個尚書當得未免太輕松了,兩手一攤說做不到,沒有一句是說怎么做,是不是要朕去給你砍木頭來,那朕要你何用?!” 皇帝原先是會發些脾氣。 不過過了這么些年,其實也是越來越少了。 但今天這脾氣沒忍住。 主要是朱厚照忽然覺得做一件事好難,他都沒有折騰國庫,結果還是要面對重重阻力,仿佛就是皇帝搞來一些錢,也應該交給他們決定要怎么花。 臣子們見皇帝發怒,也大多不敢多言,默默跪了下來,全都低著頭。 朱厚照一甩衣袖,“大學士李東陽、謝遷,兵部尚書王炳,工部尚書曾鑒聽旨?!?/br> 四名老人家往前一些,跪得一齊,“臣在?!?/br> “朕欲在上直親衛之中抽調一衛組為神機營,撥銀三十萬兩用于火器采購!” 采購? 眾人一聽這個詞,就有些意外。 “朝廷向天下求購火銃,所有能人巧匠,凡能造火銃、火炮者,皆可向朝廷自薦。內閣、兵部、工部合力籌備試射儀式,以其質高而價低者得中,得中以后,朝廷加價采購裝備一衛!是為新神機營??!” 宣布完畢以后,朱厚照什么話也不想說了,“退朝!” 以往他還不可以這么做。 但是現在朝堂已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什么這個那個的,當個議題拿來商量是演個戲,早說了議題上的事不是該不該做,而是怎么做。 既然要這么搞,那就都不要演這個戲了,直接一道圣旨,說做就做。還有人敢抗旨不成? 其實當初將其放在最后一天,也隱約想到會有這個可能性。 這樣也好,反正明天也就結束了。 大朝會之后,皇帝進一步免朝三日,但是免朝不免事,侍從室反正會去盯,到底這道圣旨擬了沒有。 其實采購的辦法,朱厚照也醞釀了一陣了。 像是武器這種東西,的確可以不必朝廷自己成立個研究院,自己去投資。本來也可以向民間購買,一旦定了一種武器,很快就可以扶持起一家比較大的廠子。 在后世被采用的辦法,還是具有一定科學性的。 這樣一來,朝廷花出去的銀子也不都是換成了幾棟房屋,至少能有什么東西造出來。 同理,戰馬在這個年代也是一種‘武器’。 所以朝廷是撥銀讓官軍去向太仆寺購買,購買所得銀兩再用于維護、擴大官牧馬場?,F在是戰馬數量不足,所以只供軍隊,將來也可以賣到民間,用于運輸。 只有賣出去的馬都有得賺,這樣才是健康的模式。 當然即便有得賺,估計也不夠用來不斷擴大馬場,所以朝廷也要給太仆寺撥銀,這是另外一回事。 而朱厚照在做的事,就是慢慢理順這些關系和邏輯。這些群體姑且可以稱為準國有企業,他們需要一步步壯大,成為新的利益既得群體,才能夠對抗舊的、保守的利益既得群體。 改革最為重要的就是培育新得利益群體,否則肯定就是人亡政息。 簡單的說……當有好幾個大的造武器的廠子,每年總是需要朝廷的‘訂單’的時候,他們自然會有沖動要在政治上獲得分量,來維持甚至擴大朱厚照目前提出的裝備火器這種思路。 如果有人說,沒有戰爭,用不著這些玩意兒。簡單,制造戰爭就可以了。 到那個時候,農耕文化也會喜歡發動戰爭的。因為愛好和平的其中有一個理由,就是打仗它不賺錢。 如果馬政也有一批人,人家靠著這個獲得利益,那朝廷要荒廢馬政,自然就有人反對。 現在朝堂上就一幫地主,當然是啥也不干,天天以農為本,讓老百姓去當佃戶、老老實實種地了。 說來也是湊巧, 大朝會這一結束,天上就下起了小雨。 春雨啊,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各地要回去的車馬被雨水所阻,但是不妨礙人們在京師之中取景作樂,聽雨品茗。幾名太監撐著紙傘,折過弄堂敲響梅府的大門。 宮里有恩旨,梅府古氏獲準進宮探望永壽宮的兩位貴人。 第三百二十五章 地方官的春天 大朝會雖然浪費了很多的時間,而且把許多地方官員薅到京城,實際上也是舟車勞頓,耗費財力。不過朱厚照還是要這樣做。 因為他要盡一切努力讓國家的主要官員明白每一年朝廷要做的事情,且以一種正大光明的方式公布于眾。似開海那樣布局、意會、讓下面人揣摩只適用于特殊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