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983節
在強磁排異的特殊環境下,強s波的‘反空子特性’被限制,黑球則是充斥著‘反空子特性’,出現磁場缺口的時候,‘反空子特性’一口氣被釋放出來,就會讓黑球和強s波薄層間的空間受到影響。 常規空子的關聯被破壞,距離超遠的兩個空間被連接在一起。 王浩對于反空子理論還是認可的,他覺得理論是有一定支撐的,但因為條件的限制,他無法對于理論的真實性進行判斷。 所以必須要依靠實驗才能夠確定下來。 最近一段時間,研究組一直在準備進行物質傳送實驗。 他們還需要等待一艘特殊的飛船—— 千隼引力飛船。 這艘飛船是航天飛船公司和航天局合作研究制造的,其構造主要包含了橫向反重力體系、霍爾推進器、超導電池、引力場設備,等等。 引力場設備是核心。 同時,飛船還有一定的運載能力,最大載量超過三十噸,能頂得上一艘中型的運輸機。 千隼引力飛船,具有非常全面的功能,一方面,可以作為小型的太空運載船,幫助天航飛船把物資、設備等運送到星球上。 一方面,可以作為太空垃圾清理船,或者是特殊的牽引飛船。 其核心就是引力場設備了,利用在周邊制造的引力場,飛船可以把太空上的物體,緩慢而穩定的牽引到載物艙體內。 這艘飛船對實驗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進行物質傳送實驗,就可以讓飛船懸浮在實驗周圍,有物質傳送過去,飛船可以把物質牽引到載物艙體,再帶回地面進行檢測。 否則,實驗傳送過去的物質就無法進行檢測,還會待在太空上,成為真正的太空垃圾,給衛星帶來不可控的風險。 甚至是,給地球、地面帶來巨大的風險。 第六百七十二章 公開采訪,王浩:理論走向實驗需要很長時間! “物質傳送實驗會發生什么是不確定的?!?/br> “表層帶有強磁的材料,放進黑球中時,掉層也會受到影響,沒有發生傳送就只是熱化反應而已,如果發生特殊的反應,出現什么都有可能,甚至原地或強s波薄層位置釋放出劇烈的能量……” “也許會發生湮滅物質反應也說不定,到時候,波及范圍會非常大?!?/br> “這個實驗必須要謹慎、再謹慎!” 在實驗準備過程中,每一次會議都會強調物質傳送實驗的危險性。 未知的實驗是有風險的。 未知,也就是存在不確定性,物質能夠被傳送,也有可能被直接湮滅,而質量完全轉化為能量,就意味著巨大的風險。 哪怕只是一千克的材料,完全轉化為能量也會達到9x10^16焦耳,換算成電力,也就是250億度電,足夠供應全人類使用半天時間。 如此龐大的能量在一個點爆發,足以頂得上幾百上千萬噸tnt爆炸當量,比‘炸彈之母’的強度還要高出百倍。 其中蘊含的風險可想而知了。 當然,實驗過程中物質被直接湮滅的概率非常小,所使用材料的質量也不會達到一千克,但風險問題還是要仔細把控。 針對要進行的物質傳送實驗,研究組上下都非常的期待。 陳蒙檬小組是最興奮的,她們完成了‘空子與反空子理論’,理論給予了實驗底層的支持。 如果能夠發生物質傳送實驗,也就等于驗證了他們的理論。 這對于理論物理學家來說,就是至高的榮譽。 最近一段時間,他們都一直在全心的做理論工作,就連丁志強都一樣,他太清楚研究得到驗證代表什么了。 那可以直接讓他脫離王浩的‘陰影’,真正成為一個公認最頂級的物理學家,也足以獲得世界上任何一個物理相關的獎項。 保羅菲爾-瓊斯的心情就比較復雜了。 一方面,他希望物質傳送實驗能夠取得成功,他們研究的可是蟲洞技術。 如果發現了物質傳送的現象,也就代表他們確實研究出了蟲洞技術,可以以這項技術未來支持飛船在宇宙中跨星系航行。 另一方面,他又不太希望有發展,因為理論工作是陳蒙檬小組完成的,而他們依托的是空間粒子論,和他的‘波動論’存在沖突。 “唉~~” 現在保羅菲爾-瓊斯有些后悔了,他覺得當時就不應該和王浩一起研究,而是厚著臉皮加入到陳蒙檬、海倫的小組。 當然,前提是實驗能夠發現。 王浩的心態比較平和,他可不在意什么波動論、粒子論之類,陳蒙檬、海倫以及丁志強都是自己的學生,研究、實驗都是他所主導的。 哪怕沒有參與理論構建工作,他個人依舊是貢獻最大的。 對于他個人來講,科研榮譽之類已經不在意了,他更希望研究能夠有突破、有進展。 與此同時,外界持續關注能量傳送實驗。 現在國際輿論都已經確定,他們進行的就是能量傳送實驗。 這項研究已經超出了常規的科技等級,先進到甚至連如何應用都想不出來,大多數人想到的應用也只有作為軍事武器使用。 “能量傳送,太超前了?!?/br> “這是跨空間的技術,超前了幾百年。如果換做是十年前,我甚至認為會超前幾千、幾萬年,未來是否存在都是未知數?!?/br> “感覺完全不是人類應該掌握的……” “在科幻電影里,蟲洞都是作為宇宙飛船跨星際航行使用,就是不知道能完成能量傳送,下一步是否會有物質傳送?!?/br> “如果掌握了物質傳送基礎,那么人類邁向宇宙的道路上就不會再有障礙了?!?/br> 最后一點,很多人都想到了。 過去百年的時間里,科技更新換代的發展,但科技底層理論一直都沒有突破,也導致人類科技發展的方向變得很不明確。 近十年時間,伴隨著湮滅理論的突破以及所對應技術的發展,再加上現在進行的能量傳送實驗,就讓人類科技發展的方向變得很明確—— 走向宇宙的星辰大海! 現在已經有了可以在宇宙中航行的飛船,再掌握超遠距離航行技術,比如說蟲洞技術,就可以完成跨星級的航行。 下一步自然就是星際移民! 當發展方向變得明確以后,距離心里面缺少的就只是建造星球基地的技術。 星球基地的建造,牽扯的科技就太多了。 這也讓一些企業感覺找到了未來的方向,尤其是國外的大型企業。 近年來受到了一階材料、超導技術、湮滅科技等前沿材料和技術的限制,國外企業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一些直接關聯的企業已經宣布破產,好多關聯性比較小的企業也走到了破產的邊緣。 有些企業干脆加大了在種花家的投資,依靠種花家的利潤和政策支持,才勉強生存下來。 另外一些企業,投資都受到了很大限制,即便是進行投資也根本拼不過本土企業。 這些企業無法獲得低成本、足夠的一階材料供應,無法獲得先進湮滅科技支持,就根本看不到未來發展的希望。 現在發現竟然有能量傳送技術,那么未來出現物質傳送技術,似乎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下一步人類的發展方向就是進行星際航行,甚至是星際移民了。 在發展方向明確的前提下,人類就必定會在其他星球建造基地,就需要大量的技術、設備、材料等等。 “如果要建造星球基地,肯定需要大量的技術、設備,幾乎能涵蓋所有的科技領域?!?/br> “在其中一方面取得優勢,就足以讓企業生存下來?!?/br> “哪怕只是進行星際采礦,也可以研究適應低重力、真空環境的自動化采礦設備……” “唯一需要顧慮的就是科技研究的速度,十年內,物質傳送會出現嗎?” “十年內,會出現星際采礦嗎?” 時間,是個大問題。 如果確定存在物質傳送技術,發展方向就會變得非常明確。 那么提前掌握建造星際基地相關的技術,就會比競爭對手超前一步,就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甚至會得到很大的發展。 這些都支持能量傳送實驗獲得了更多的關注。 …… 強s波研究基地。 王浩一直主導實驗的進行,不止是強s波制造實驗,還包括強湮滅力場內的強磁材料研究。 他們制造出五倍率左右的強湮滅力場,材料則使用硅晶石,表面覆蓋一層超過2t的強磁。 硅晶石表層附著強磁,這已經是一項非常復雜的設計研究了。 這項研究由首都大學電磁物理研究所完成,他們選用的硅晶石作為主材料,表面則涂抹了用于穩定電磁特性的復合材料薄層。 強磁場的附著也很復雜,先是依靠超導電路制造強電磁,隨后則是真空狀態下進行觸碰傳導。 如此復雜的過程,也只能讓硅晶石表面的強磁特性維持不到兩秒。 換句話說,硅晶石附著強磁的瞬間,就要把材料放置進入到強湮滅力場中,場力內放置持續不到一秒時間,就要拿出材料拿出來,剝離表層的復合材料進行檢測。 檢測針對的是內部硅晶石的磁化反應,若是磁化反應強度非常弱,就說明實驗成功了。 反之,硅晶石依舊受到了強湮滅力場影響,就說明實驗失敗了。 最終研究還是成功了,硅晶石受到的影響微乎其微,也達到了放置進入黑球的標準。 在材料準備好以后,實驗準備差的也只有千隼引力飛船了。 研究組需要的只是等待。 在等待的過程中,內部也討論了很多問題,包括實驗風險,也包括保密性的問題。 針對保密性的問題,領導層都進行了幾次討論,后來就發現根本不可能進行保密,因為先期要進行幾次強s波薄層的制造實驗。 那么強s波薄層的位置,就一定會被注意到,并且被其他機構的衛星重點檢測。 千隼引力飛船也無法保密,只要上太空就一定會被衛星鎖定。 最終,討論還是決定正常進行。